APP下载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8-02-23杨健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美的创设课文

杨健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隋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启迪美、传播美、塑造美的艺术家,通过教学努力使学生像住在春风和暖的地带,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中呼唤一阵清风,不知不觉地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及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激情,把审美的情趣、爱美的情感,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

一、深入挖掘课文内蕴,引领学生认识美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认识和发现美。

1.挖掘课文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一切美创造的基础。自然美可以丰富人的文化知识,也能陶冶情操,美化人格。教材中有大量课文是属于自然美的。比如有描绘山水美的《江南的冬景》《长江三峡》等,有撷取生态美的《荷塘月色》《斑纹》等。这些作品都是客观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美的统一,因而能产生诱人的美感,使人领悟到美的精神。这些展现自然美的文章都是作者审美意识的反映,它将典型的自然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要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通过学生听、说、读、写、练等准确的感知,美才能进入学生大脑而形成表象,最终感悟作者所寄托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2.挖掘课文的人性关和人情美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会折射出人性,产生人情。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如李密的《陈情表》,文章虽然夹杂着无法明说的假意,但毕竟还是情真意切的,尤其是“孝”字当头。作者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的艰难身世说起,并且不厌其烦,实际上是为了衬托出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自己对祖母晚年的重要性。像这样艰难的家境,怎能不引起人的同情呢?而“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烏鸟私情,愿乞终养”无一字不流露了拳拳之心和敬爱之情。《项脊轩志》中展现的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长亭送别》中展现的张生和崔莺莺生死不渝的爱情等等。这些都让人非常感动。学生认识作品和理解内容,首先必须理解作家贯注于作品的情感。教师不断挖掘作品的性情美就是不断满足学生审美感情的需要,起到引导和规范学生要求的作用,陶冶性情。教师挖掘教材的性情美,要诉诸于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3.挖掘课文的艺术美

课文中所展现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都集中表现在艺术美里。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情文并茂的美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诸如文章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绝非单纯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果我们用心地去读、去品味,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它,就会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作者那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细密真挚的情致,通篇贮满诗意。

沈从文的《边城》,创作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把“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可以说,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都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能够吸引人,产生美感。

二、设置情境,创设美的氛围,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感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和特点,科学地设置情境,创设美的氛围。

1.美读,创设美的氛围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作者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如美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描写:“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在美读中,学生进入了角色,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沉浸在优美乐曲的境界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也离不开教师的导读、范读。当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时,学生就会沐浴在艺术美的春光之中,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从而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

2.借助电教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现代化电教媒体集声、像、乐为一体,直观形象地提供了审美对象,创设了最佳的审美情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1)借助音乐创设美的情境

音乐能够激起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情感,创设了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的审美情境,能够引起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感情上的共鸣。引起了共鸣,欣赏者可以迅速地,不知不觉地进入艺术境界,深深受到作品中感情的感染,获得审美体验。笔者在讲授《滕王阁序》时,特意精选了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上课前先播放了一遍,乐曲的优美旋律及其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陶醉了学生,接着,再以《渔舟唱晚》作为背景音乐,选择课文中优美的句段,师生反复诵读、体会,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成的审美氛围里,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借助影像,创设美的情境

借助录像的播放与投影仪,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作品的意蕴美。比如在讲《长江三峡》时,教师可借助播放录像,让学生首先领略三峡的壮美及气势,然后再让学生走进作品,领略作品的意蕴美。

三、品味语言意蕴,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寓教于言,言为心声。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的语言来理解美、鉴赏美,在品味语言、感触意蕴中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笔者在教授人教版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时就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深入品味,使学生触摸到了作品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话别”一段场面描写,水生报名参军,晚上回到家里和妻子的对话,完全是性格化、多层次的语言,它生动地体现了水生和水生嫂这对年轻夫妇之间互相体贴和支持的纯洁感情。“怎么了,你?”短短几个字,有疑问,有惊讶,有关切,有催促,语意深长。“你总是很积极的”,“总是”一词,赞美之情、爱恋之意,尽在其中。妻子对丈夫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这些语言,交织着含蓄深沉的复杂情感。这里既有对丈夫踊跃报名参军的爱国热忱的赞扬,又有因丈夫离家远去而产生的依恋,也有对他不同自己商量自行报名的轻微责备。对于作者这一立体感的语言,只有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以唤起相应的生活体验和多层次的情绪反应,才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提高鉴赏的能力。

四、诱导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在审美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能借助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知中获得的审美意象和旧有的表象相结合,从而改造成为新的审美意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没有了想象,学生就无法体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闲适;没有了想象,学生也无法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没有了想象,学生就失去了对未来自由畅想的依托,没有了想象就熄灭了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之火。

因此,诱导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总揽富春江胜景的诗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后引导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的余地。现在同学们学习MTV的制作方法,为这两句诗想象、设计几个画面。”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思绪跨越了时空的屏障,对原诗的想象、再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发挥。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须挖掘课文的审美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灵感,创设美的情境,深入品味语言,诱导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使静态的文字在教师富有激情的艺术点播下还原成形象,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逐步达到审美的愉悦。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的创设课文
创设未来
打破平衡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美的校 美的人
端午节的来历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背课文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