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疑作骨 共创语文活力课堂

2018-02-23陈海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梁惠王孟子百姓

陈海霞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很浓的时候,再教给他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怎样才能启发孩子学习兴趣呢?我以为尤为关键的是“疑”字诀,即让他生疑、质疑、解疑。如此一来,大家课堂上开动脑筋、热衷学习,自然活力熠熠。记得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可见,一切思维源于有疑有惑,若要引导语文思维朝纵深方向发展,更要鼓励和倡导学生学必有疑了。

《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思想明了,结构简单。怎样避免文言文教学中的庸常与枯燥,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内涵?质疑解探惑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预习生疑注动力

上课前一天,学生预习《寡人之于国也》,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找出并写下来,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角度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或者针对某句话提问,把问题写在课文空白处。这样做基本掌握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思维能力。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合:(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民于河内,怎么翻译?(2)梁惠王为什么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3)孟子对梁惠王提出的治国谏言的核心是什么?(4)梁惠王拿本国与邻国比较时,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述自己的主张?(5)孟子提出的观点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里面有简单直接的问题,也有思辨性比较强的问题。第一问结合课本注解即能解答,第二问第三问的则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才能有效理解,第四问则关乎文章的写作方法孟子的论辩技巧,第五问是大家关心的学习目的。所以我设置了分组讨论的环节:自行分组,第一步,学习小组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想法说给对方听。第二步,由提出问题的小组尝试回答以上问题,再有其他小组补充回答,教师研读课文,引导回答。

如果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那么,问题便成为活力和张力的力量场,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积极思考、智慧碰撞又将成为助推学习的能量场。

二、优质设疑引张力

课堂教学中浅层次的问题思维含量较低,且缺乏启发性,久之,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宜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就学生看不到的阅读“盲点”,着力设计引发学生连续性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优质问题,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提出的问题,满足了学习起点的需要。老师还需要带领学生一步一个台阶,继续向前推进。根据我的阅读经验,选文第一自然段,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句话虽然极有层次和内涵,但是容易被读者囫囵带过。于是我让大家细读第一自然段,试着提出新的问题。(很遗憾,没有人提问。)只能由我来发问:

师:在你看来梁惠王是个怎样的人?

生:尽心尽力。“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可以看出他心中有百姓。所以应该是个好君主。他自己也肯定自己。

生:他自以为尽心尽力吧。“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路上都能看到饿死的人了,却不打开粮仓。说明两点:第一,老百姓没饭吃,吃不饱;第二,饿死人这件事也没有引起梁惠王的重视。看来他对百姓,不可能真的尽心尽力了。

师:为什么连用三个虚词?

生:虚词也是表情达意的。这里应该加强语气,表达自己已经很尽心了。连用三个大概就是要表达我很很很尽心了,尽心到最大程度。

师:他打动你了吗?

生:(笑)打动我了。梁惠王能救灾民于水火已经不错了。

生:开始也被他打动了。但是读完第二句就不感动了。第一句给人的感觉,很真诚;而第二句就有点露底的感觉。能救民于水火是国君应尽的责任,老百姓都淹死了饿死了,你还怎么做国君?还好意思自吹?至多说自己尽心了,何来“焉耳矣”?

师:说得对!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梁惠王的统治下,“不均”“不安”是内政常态,他说他自己“尽心焉耳矣”,既是大实话又是大谎话。看来我们不能全听梁惠王的自我评价,还应该用自己的眼光,去伪存真。

三、无疑存疑激活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大家认为疑难尽释,老师就要总结全文的时候,我决定让大家大声朗读孟子对梁惠王的谏言,并读出孟子谏言的“言外之意”。

生:孟子说,不要耽误了耕种和收获得时间,不要竭泽而渔。为什么劝谏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呢?可以推断,梁惠王常常让老百姓生无养死无所依。

生:孟子又说“勿夺其时”,这就暗示了一件事情,梁惠王常常“夺其时”。他不让百姓耕种,让他们做什么了呢?肯定是打仗去了。所以数口之家就只能挨饿,路上有饿死的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生: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句话说出了百姓的生活状况: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生活凄惨。

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说梁惠王的社会严重不公,百姓命如草芥,梁惠王还转移责任,同时给自己颁良心奖。

师:孟子谏言梁惠王,他不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他说不这样不那样,言下之意,梁惠王就是这样那样做的!由此可以见得,在梁惠王“尽心焉耳矣”治理下,百姓生活何其艰辛!孟子向来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梁完全颠覆。他想要推行“仁政”,困难重重,甚至难于登天。所以,他只能曲折地婉轉又坚定明确地告诉想要听建议的梁惠王,以期获得其认可而不是反感。这正是孟子论辩艺术的体现。

当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碰撞、互相促进的时候,课堂就活了,“疑”无疑是活力课堂的源头活水。endprint

猜你喜欢

梁惠王孟子百姓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磨刀不误砍柴工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