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微一端”建设看广东媒体革新
——以《广州日报》为例

2018-02-23尹瑭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广州日报客户端媒介

尹瑭敏

(广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广州日报》作为广州市委市政府机关报,创刊于1952年,并于1996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报业集团。作为一份肩扛党报大旗的刊物,在坚持主流发声之外,《广州日报》还另辟蹊径,坚持走市场化路线,并以“市民化的机关报”在全国报业中声名鹊起,发行量巨大,并在珠三角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行业冲击,《广州日报》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面临着转型的严峻考验。在当前情势下,绝大多数传统媒体转型都离不开“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客户端)的建设,并通过完善官网和搭建经营平台来服务营利。

本文以《广州日报》为例,通过对其“两微一端”建设的观察,试图探寻《广州日报》如何实现媒体转型;在媒介变革中,传统媒体如何参与媒介融合;在媒介转型过程中,《广州日报》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尚存问题。

一、《广州日报》之“两微一端”建设概况

(一)《广州日报》之官方微博建设

其新浪微博的名称就是《广州日报》的全称。截至2016年1月11日,其微博粉丝量共计610.73万人。该报从2010年发出首条微博至今,已累计发送微博78381条。笔者截取了2016年1月1日至1月11日的微博数据为样本,经梳理发现,在无重大节日或特殊活动的情况下,《广州日报》的日均发博量在40条左右。其发布信息覆盖时政、经济、社会、民生、娱乐、生活、服务等方面。

比较有趣的是,《广州日报》的微博发布者大约从每天7时30分开始发布“早茶”问候,午时会发布一些娱乐小视频之类的“午间分享”,然后在“下午茶”时间发布一些搞笑类视频,最后微博君会半夜道晚安。

从上述信息的发布时段来看,《广州日报》的全媒体编辑基本保持了全天候资讯滚动和信息的及时更新,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刷屏率也保证了《广州日报》官博信息发布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吸引和留住粉丝。

(二)《广州日报》之微信公众号建设

同微博一样,《广州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名称也就是它的报名,其图形与客户端logo识别一致,都是上黑下红嵌白底字。相较微博与客户端而言,《广州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做得不错。其点击率平均约2万,这个受众到达率已是其一条热门微博的10倍之多。

笔者通过信息梳理发现,《广州日报》的微信发布者大约会在每天19时推送8条信息,内容多为当天该报信息的精选和集萃,其中以生活服务类信息为主导,推送3~4条,诸如《后天起坐火车 这些东西不能带了!》《小心,这四种情况下你的充电宝会变成炸弹!》《在广州生活原来有这么多鲜为人知的技巧》等内容。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其传播内容越是贴近实际、服务生活,文章的点击率就越高。这与《广州日报》的立报宗旨与服务目标是一致的。

此外,《广州日报》的微信集群还设置有数个微信子公号,主要关注健康、教育、时尚、旅游等主题内容。

(三)《广州日报》之APP客户端建设

《广州日报》的APP客户端是该报倾力打造的移动端新闻应用,其样貌与大多数传统媒体的客户端区别不大,栏目架构分为热点资讯、本地新闻、图片视觉、生活爆料等版块。

在用户操作层面,《广州日报》的APP客户端设置了可自行订阅信息栏目、跟帖、收藏、摇一摇等基本功能。从内容角度来说,其发布的信息主要是报纸PC网站的翻版,且在微博、微信上出现过的热门新闻在APP上也都有。因此,这也导致传播信息的高度重合。此外,APP建设的其他亮点不多。

二、《广州日报》之“两微一端”呈现特点

通过对《广州日报》“两微一端”传播内容的梳理,笔者发现,微博、微信、客户端这3个不同的传播介质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传播效果,并具有以下传播特点。

(一)微信传播力最快、最大

就内容的传播量来说,《广州日报》APP客户端的传播量居于首位,微博次之,微信最末。但就传播效果而言,这一排序恰好相反。

比如2016年1月11日的一条热点新闻《95后12岁初恋 女博士恋爱最多》,该条消息最早见于APP,微博紧跟其后发布,之后微信再次推送。但在APP上,该条新闻后的评论和跟帖数为0,而微博的转发率是300+,微信点击率是14000+。这说明,在当下诸多传播介质中,微信传播是渗透最快、影响力最广的。那么,我们是否可得出“其他两种介质无用武之地”的推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二)APP客户端建设体现地方特色

《广州日报》的新闻客户端乃地方区域性客户端。从市场角度来说,它无法与腾讯、网易、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等已具全国性优势的客户端相比,但对广东本土新闻用户群来说,却具有地道的地方特色。“广州味足,服务性强”一直是该报坚持的办报特色,这一点从其客户端的栏目设置分类也可以看出。

尽管如此,其客户端还是存在不少局限。比如,其传播的多数信息与PC端信息重复,新闻客户端的用户和流量不多,除了在“爆料”版块的“我要唱通街”“私下爆大镬”“府前路一号”等能见到一些网民参与外,其他新闻帖的反馈基本是零互动。这种情况对一家APP应用来说绝非好事。

(三)微博粉丝可观,但信息转发量低

截至2016年1月11日的数据统计,《广州日报》的官博粉丝量共计610.73万人。就粉丝数量而言,其受众尚为可观。但细看其信息转发率,却令人叹息。

纵观其微博发布内容,能引起较多围观的信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新闻猎奇、内容中有些媚俗的社会新闻;二是娱乐搞笑型视频或巧妙实用的生活小妙招。当然,这两类信息之所以易引发关注也不足为奇,毕竟这与我国当下泛娱乐化的媒介生态密不可分。

三、《广州日报》之“两微一端”形成信息矩阵

当下,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传统媒体都在加速转型。在媒介融合的道路上,《广州日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4年12月,《广州日报》就正式成立了中央编辑部,这是一个拥有完备体系的运作部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依托中央编辑部这一中枢系统,搭建出了跨越纸媒和新媒体的新闻统筹平台,并把新闻生产带入“滚动采集、滚动发布;统一指挥、统一把关;多元呈现、多媒传播”的融合发展新模式。[1]

《广州日报》的“两微一端”建设就是该模式的实践方式之一。《广州日报》实行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由前方记者采写、后方加工处理,并及时在各个端口发布信息。因此,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三者使得《广州日报》的内容传播和运营体系形成一个有力的三角矩阵,它们互相借力,使信息传播平台变得多元,信息传播渠道变得通畅。但是,在这种媒介聚合的形势下,其“两微一端”建设仍存在不少缺陷。

比如,《广州日报》新闻客户端的传播信息与PC端信息重复,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其微博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如何通过微博运营来增加赢利。而微信资讯的传播率最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广州日报》可以通过微信后台进行实时统计,对粉丝关注情况、用户语音请求数、相关推广营销活动等作出即时反馈,并进一步跟进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只有继续做强品牌,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才能使纸媒的融合转型之路走得更为顺畅。

四、《广州日报》“两微一端”应加强议程设置,引导舆论

诚然,面对市场化和新媒体的冲击,许多媒体为了生存使尽浑身解数,甚至有少数媒体为了追求利益而摒弃职业道德,屡破行业底线。因此,新闻专业主义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对新闻报道求新、求快、求异;新闻表现故事化、娱乐化、煽情化;新闻内容标签性、刺激性、庸俗性,并不断误导公众情绪,挑战公众底线,从而激化社会矛盾。[2]

而《广州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一直以“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塑造最具公信力媒体”立报,自然要承担起作为一份大报的责任与担当。在传媒加速转型、媒介大融合的当下,《广州日报》一方面要深入市场、服务用户,扮演好市场化报刊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应加强议程设置,引导舆论,扮演好机关报“把关人”的角色,以更好地传递信息,服务公众。

具体而言,对于《广州日报》的“两微一端”建设,一方面,从传播内容上,应摒弃谣言、标题党等不良作风,尽管这种做法能迅速强化传播效果、提升知名度,但从长远来看,以牺牲媒介公信力为代价的传播实乃得不偿失。因此,媒体应在组织传播过程中扮演好“把关人”角色,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加强议程设置来引导舆论。另一方面,在这个浅阅读、泛阅读的时代,媒体应坚持做出有影响力、有深度的报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金字招牌是传媒立足市场、获得好口碑的王道。

五、结语

不论传播技术如何升级,传播载体如何变化,传媒的本质终归要回到人本身。只有真正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福祉去谋求发展的传媒机构,才可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1]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众媒新格局中创造新价值[D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113/c40606-28045374.html,2016-01-13.

[2]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DB/OL].传媒圈,http://www.mediacircle.cn/?p=29992,2015-11-09.

猜你喜欢

广州日报客户端媒介
如是说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书,最优雅的媒介
你是星期几的样子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