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2018-02-23

关键词:核心素养能力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官屯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辽宁营口 115101)

一、提出核心素养的原因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意见》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意见》指出,课程改革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出“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现实问题,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其二,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所有核心素养指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最核心的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现如今开放、多元的时代使得西方世界渗透对中国和平演变的思想比任何一个时期都严重,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国家认同,因此我们必须要让每一位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坚实的中华文化底蕴、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辛涛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其三,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顺应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要求。在日益复杂、多元、开放和强调创新的时代,互联网让知识信息变得海量、唾手可得,未来社会各行各业既呈现高度分化、专业化特征,又体现跨界融合的特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找准、培养学生应对变动不居的复杂情境的关键能力,至关重要。

其四,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柳夕浪在《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一文中梳理了素质教育的演变史: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两全、一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到“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后来又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以及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认为:“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二、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1.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如: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法治信仰、生态意识、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

2.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如:全球视野、尊重差异。

3.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如: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4.科学精神。如: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5.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如:感悟鉴赏、创意表达。

6.学会学习。如: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数字学习。

7.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如:珍爱生命、健全人格、适性发展。

8.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如:热爱劳动、批判质疑、问题解决。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在核心素养上达成共识,是学校、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步

通过课程形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进入学生内心,因为各学科的教学逻辑已经深入其心。大家在寻找自己学科对培养核心素养的贡献和价值中,达成共识:不管哪门学科,我们都不是以培养“××家”为教学目标,而是针对于未来每个公民。

2.深刻理解核心素养教育意义,明确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3.学校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清楚每一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素养,将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素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与考试挂钩。学科素养不只是学科能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在中国教育转向对人的能力和品格关注的今天,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问题变得更为紧迫。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指出:“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

4.必须认识到核心素养教育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濡化,是一个渐进和涵养的过程,它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环境和过程中。与其说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不如说让孩子在整个教育生活中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无形素养中,人师就是最大的素养合体,教师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彰显者和引领者,而非记问之师。”核心素养教育从不完善发展到完善,形成一套成熟的教育内容及教学模式,这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教师们共同努力来实现。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