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分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2018-02-23

关键词:分层差异目标

(南京市大光路小学 江苏南京 210007)

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我国一个长远的战略方针,然而最近国家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引起国人的极大关注,那就是仅亚洲而言,我国目前青少年的身高和体质远不如日本。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学校体育是影响学生体质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变目前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向、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变体育改革所必须研究的课题。[1]

由于身体素质和主观学习意识努力程度上的不同,决定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学习上,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大班级)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为此,需要教学者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分层分组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目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在实施目标教学中,我们提倡在不改变教学班的前提下,混合编组进行自学、辅导、合作达标”,“良好的合作达标小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充满着朝气和活力,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既乐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容易在共同活动中接受教育,相互诱发,增强自我教育力量。

分层教学有效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的问题,缩小生生之间在知识理解、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各个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个体需求。为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分层教学理论,积极摸索并开展体育分层教学。那么要做好分层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着眼差异,分层定标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着眼差异,分层定标是指在同一班级内采用相同的大纲与教材实行分层教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后,定出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和情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用同一目标衡量学生,而根据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分成A、B、C三层,结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为每层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A层目标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基本知识,能理解、并能简单运用部分;B层目标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知识并能运用部分;C层目指基本好的学生可能掌握的复杂知识,并能综合运用部分,是对学习范围的拓宽和对教材内容的加深。这一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

二、面向差异 分层施教

面向差异,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体育课的分层教学就是按体育运动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总体目标,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体质、兴趣与爱好,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挖掘教学潜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不同层次与不同需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2]

首先,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和教材进行了解,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备课。当教师对所授课班级学生总体和教材难度有了充分了解后,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即可备课。备课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运动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水平,并以此为依据预定不同层次水平在教学中所应达到的相应层次目标。备课时就注意每次课的总体层次目标大致一样,但具体到每个学生应在动态中进行调整。

其次,由于学生知识学生知识水平和自身条件的差异,对运动技术感觉的不同,对体育课或运动动项目兴趣上的差异,将会造成学生在不同层面运动技术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基础知识整体讲,以保证全体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规范性知识部分讲,以适应中等层次学生对规范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特征知识个别讲,对于优秀生教师在讲解时,应充分发挥其对运动技术理解的深度,同时应使其在掌握规范性技术的基础上对个人特点加以发挥。

开展适应各层次学生差异和开发利用这些差异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部分,也是教师们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拟定基本目标,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学习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教师的思维方式与练习内容强加给学生,而是设计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练习,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运动规律,把所学生运动技术、技能一步步引向深入,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进行交互式教学,借助分层目标,实施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再次,在课中分层次教学与分类指导。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反映到教学中也体现出教学方法、手段的不同差异。对A层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具体引导,逐步完成;对B层学生,教师要用提示的方法,分组讨论,合用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完成;对C层学生则启发点拨,独立完成。从指导的对像上应细化到学生个性,因为即便是同一层次的学生由于其个性特征不同,所处在此层次的个体表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希望生的层次水平上,有的学生之所以处于此层次是因为学习动机问题,教师在指导时只需通过交流、讲解、鼓励等方法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将很快提高到上一层次;而有的学生处在此层次则是由于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指导时就应对其身体素质上的不足进行细致地分析、讲解,使学生了解自身差距,并辅之以正确的练习手段,学生也能渐渐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总之,施教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多种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每一分钟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这一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组织、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形成有利于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究问题,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等合作性学习,不但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同时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针对差异 分层练习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练习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分层教学中,分层练习的作用更是不容轻视。如何使各层次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掌握尺度”是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的前提。教师的设计要根据分层教学要求,设计种种不同层次形成性练习,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按受能力恰当地设计教学目标,既不偏高,也不偏低。同一个内容要设计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有时就是同样的教学目标,还得更换几种不同的练习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在上课前必须仔细考虑不同层次的情况,设计相应的目标要求。对于优等生应设计有难度的目标,以提高他们的支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对于中等生则应设计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并适当加以指导;而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质较差,接受能力不好的学生,则应设计低起点的教学目标,让他们易于接受,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多帮助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如在50米跑教学中,为了达到全力跑的目的。我们在起跑线上设置几条不同起点的起跑线(每条线相距1.5米,划分3-4条线)能力差跑得慢的学生在设置靠前的线上起跑。由于起跑位置不同,使得到终点的分化不因能力的大小而显得差异悬殊。他们在各自的起点向共同的终点冲刺。在整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达到尽全力跑的目的。再如,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分为不同的层次小组,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按各层次的需要。合理安排的教学手段,把起跳点设置为1米,1.5米,2米。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体优生要求25米全程助跑,快速踏在2米助跳板上。完成腾空与落地完整动作。中等生在20米全程助跑在1.5米助跳板上迅速起跳完成蹲踞式动作。学困生,助跑5-7步,能较好地完成蹲踞动作。在施教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施以不同程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有针对地设计教学目标,对最终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一环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一切由教师主宰,学生做的练习是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过程的做法,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通过各种练习,帮助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促进学习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四、要据差异 分层评价

经常性的反馈是搞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彩不同的评价方法。老师的评价不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在何层面上,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亮点”,以激励方法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有困难,基础差的A层学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寻找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碑,树立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对成绩一般的B层学生(这一层次学生占班级多数)要采用激励评价,即揭示其不足,指明其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C层学生,则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使老师的评价不仅成为强化或矫正学生所学知识的手段,激发起各层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鼓励学生在完成各自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努力去完成搞一层次学习;学生从教学的鼓励和同学的赞赏中,看到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努力尝试进步,体会成轼,充分地发现自我,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五、矫正调节 分层提高

这一环节是以此来检验教学目标达成度,根据开成性评价结果,分析各层次学生的达标情况,根据学生达标情况,及时采取矫正、调节措施,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对教学中共存的问题,及时采取集体矫正,分层指导,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对少数未能达标的学生,要掌握其问题所在,并落实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对已达标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原定的层次,向高一层次目标递进。

总之,体育分层次教学由于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学生的双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蓬勃地发展。采用体育分层次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孙立新.浅议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J].科学导报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0-158.

猜你喜欢

分层差异目标
相似与差异
有趣的分层现象
找句子差异
雨林的分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有趣的分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