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2018-02-23潘朝霞

关键词:政治心理思想

邓 敏 潘朝霞 袁 铌

(1.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云南蒙自 691100;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重庆北碚 400715;3.贵州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凯里 556000)

大学生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但是社会多元化和信息的庞大复杂,大学生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和困惑,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将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下的重要课题。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把心理和谐、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十八大报告谈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又强调了这一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突破和创新。并且报告中明确把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领域。心理疏导是解决师生的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协调价值、动力价值和塑造价值[1]。

一、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内涵及作用

心理疏导源自心理学概念,狭义的心理疏导是建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技术和理论,以缓解或消除求治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而在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心理疏导”,显然是广义的心理、观念或思想方法层面上的“疏通”和“引导”,这不仅仅是从心理咨询意义上讲的,更是从社会关系、思想方法意义上讲的,主要是指思想工作者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社会公众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预警、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2]。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扩展和手段的扩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新指向[3],潘莉等也认为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4]。结合心理辅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的涵义,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教育对象改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和谐的过程,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代表主流社会思想,帮助教育对象处理在现实生活过程中遇到矛盾、困难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心理疏导兼具心理辅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许多方面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新补充。

1.心理疏导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扩展

心理疏导法的引入,就是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注意个体心理的疏通功能,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能依赖说教式的灌输,而是通过主体内部自己的运作,根据自身的需要、目的、情感和认知等因素决定是否接受某种教育,以及接受的程度如何。心理疏导注重建构意义为核心的疏导过程,教育对象不仅需要平复自己当下的心理困扰,同时还要从更深的层次上体悟和思考不同思想、观点对于自身及社会的意义,对自己的困扰做出反省性评价,进而重新建构和不断完善自己关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2.心理疏导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扩充

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的着眼点,是自我关系维度、个人与他人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维度和谐目标的实现[5]。这三个层面的和谐目标都需要心理疏导的方式来进行更好的推行,自我关系的和谐是受教育者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满足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与他人的和谐则要求心理疏导工作侧重于良好人际关系,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倡导高尚品德的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涉及到个人对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社会、集体等关系,这种关系的和谐要求心理疏导工作侧重于引导社会技能、掌握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关注职业倦怠、情绪衰竭、舒缓工作压力等。

3.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新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一样具有育人功能,既关注国家社会的需求,也要关注个人的需求,理解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个体的不同发展轨迹,注重启发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自励意识,使受教育者对自己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并在道德水准上自主提升与不断超越、自我完善。其次心理疏导关注生活和追求幸福,把人的现实生活、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结合,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挖掘高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与品质,并引领生活,心理疏导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个性的丰富性,激发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以整齐划一的“标准化”要求来培养学生,忽视受教育者的层次性、个性差异性、爱好和兴趣等;然而心理疏导又存在过于强调个性差异,忽视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仍然存在心理疏导内容滞后、核心人文素养缺失、心理疏导深入层次不足和专业队伍建设等问题。

1.心理疏导内容滞后

心理疏导的内容目前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基本框架,疏导内容的科学性需要广泛收集大学生遇到的困惑,真正了解并对其进行专业的分析,现存的心理疏导教学内容过于统一化,在说服力方面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互联网的卷入和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导致大学生一方面个体面临的信息多元化、复杂化,而另一方面辨别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匹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奏效,心理疏导仅限于对学生心理、情感问题进行疏导和解决,并未通过此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2.核心人文素养缺失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心理疏导,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差异性和功能缺失,在对个体进行更好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但是就整个社会层面的育人功能难以实现,导致核心人文素养在面临多元社会价值观冲击的时候,显得脆弱无力,更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人格教育、品德教育的功能。

3.心理疏导深入层次不足

疏导兼具疏通和引导双向功能,疏通必先沟通,然而目前师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教学压力、师生关系及个性等因素,通过教学和思想工作的沟通效果并不理想,学生难以打开自己心扉,促进心理疏导层次的深入,而多限于认知层面的理解和认识,难以达到情感层面的认同和宣泄的效果。

4.专业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主要由辅导员进行完成,但仅仅由辅导员进行问题发现和收集,没有掌握专业知识心理疏导教师为其解决问题,会使得学生心理疏导不能够有效进行,也可能引起二次问题等复杂情况。而只有专业教师构成的实施队伍,没有辅导员参与其中,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也不能够起到实时效果。对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多数高校采取两者单一发展的情况,并不符合两者互补的理想状况[6]。

三、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解决途径

高校心理疏导工作注重的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采用心理疏导方法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加以疏通和引导,了解教育对象的需要、动机,针对性的找出解决措施,避免强力压制或者灌输教育的方法,具体而言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1.利用网络平台更新心理疏导内容

利用高校心理疏导网络体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以学生易于接受和喜欢的形式灵活表现出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导向;其次开展网上心理疏导服务,利用心灵小帮手、学习好管家、情绪加油站等主题形式提供支持性服务,创新工作方式帮助大学生有效改善解决心理问题,提高自身调节情绪的能力。

2.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

首先从心里健康知识的普及开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和相关选修课程,其次心理测试的针对性有待加强,以往出于筛查功能的常用心理健康普查测试,对于某些特定民族、宗教或者家庭情况的大学生不具有针对性,可能需要建立更具有针对性和动态性的测评档案;其次是建立心理辅导机构,这种部门的建立不仅是固定和专业的辅导机构,而且是融入到学生宿舍园区的专业机构,结合心理阅览室、心理沙盘室、宣泄室等不同功能,锻炼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最后引入创新的教育教学机制,开展心理沙盘、团体沙盘等活动来分析引导学生达到积极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利用不同主题的团体活动来帮助学生改善某些小众问题,开展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不受时空限制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实时便捷的交流沟通,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和取得学生的信任、喜爱,深化心理疏导的层次。

3.依托“以人为本”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一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立校之本、人才培养的风向杆,建设和谐文明的大学校园环境对于降低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学风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都是依托“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利用环境来影响和陶冶学生的心理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气质,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心理状态[7]。在构建心理疏导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将和谐、尊重、友爱等积极信息主动传达给学生,协助学生健康成长,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来积极鼓励学生顺利完成教学和生活内容。

4.心理疏导实施队伍的有机整合

辅导员和专业心理教师都是实施心理疏导的主要队伍,其综合能力和角色意识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在心理疏导中扮演的是“发现者”的角色,而专业教师主要扮演的是“解决者”的角色,二者的结合是心理疏导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8]。辅导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多,要通过谈心、网络、同辈群体等与学生有效沟通,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和预见问题学生。专业教师则是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专业心理疏导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解决者”,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人文素养;而传统的心理辅导工作注重对大学生认知、情感方面的调整和疏导,都缺乏了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需求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发展趋势,使工作既有发展框架又有支撑内容,既符合时代主题又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塑造大学生心育教育新风尚。

[1]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2]杨芝.大学生心理疏导存在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新西部旬刊,2016.

[3]宋劲松,王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向[J].天府新论,2008.

[4]潘莉.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5]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

[6]肖明月.当代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分析及路径选择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

[7]王锦栋,邢洪儒,冯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方式与途径作用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

[8]马长越,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猜你喜欢

政治心理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