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走进心灵

2018-02-23赵飞亚

关键词:诸葛亮答题想象

赵飞亚

(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语文学科像大海一样神秘,你可以在潮起时领略海的壮美,也可以在潮落时体味海的静谧。”这句话道尽了语文的博大精深。然而面对语文的学习,很多初中学生却是愁肠百结,无从下手。初中生究竟应该如何学习语文,才能既满足应试的需要,更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如果学生们能真正做到用心积累,品读,想象,实践,反思,才能让语文走进心灵,走进生活;同学们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积累

大家都知道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那么怎样积累才能行之有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积累语音,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答题经验;至于方法,“背诵法”,“摘抄法”“课外阅读推进法”都不失为时效性极强的“战略方针”。生活中与人交流离不开语言,各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语言,语言更是我们语文学习中展示学习成果,传情达意的直接载体。因而积累语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将视角投向生活,投入到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注重观察总结,积累各色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通过语言透视人物的性格,搭建与作品中人物沟通的桥梁。当然,文学作品中不乏一些富有哲理睿思、发人深省或极具色彩、描写精当的佳句,这时我们便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细胞反复吟咏,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为了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同学们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摘抄本,将喜欢的内容收录其间。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笔绘出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的图画。在讲授课文《春》时为了渲染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朱自清散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取了以往生硬教学、教师自演独角戏的教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哪些有关“春”的诗句?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一些传诵千古而又契合文本内容的诗句。我选取了几句,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这些诗句写在黑板上,配以几幅与之相应的图画,学生自然的沉浸于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这节课的课堂效果不言自明。是积累,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积累,创设了有没得教学情境;是积累,彰显了语言神奇的力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能力与积累的关系更密不可分,这妇孺皆知的名言就是积累的最好诠释。同学们不妨从“诗鬼”李贺身上发现积累素材的契机: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时,要及时将之记录下来,否则灵感的火花稍纵即逝。再至作文时,同学们又要捶胸顿足,哀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好“生活”这素材的宝库,用你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用你不倦的笔去积累!

当然,向课外阅读取经不失为积累的一条捷径。因为同学们除却可以积累写作题材,积累精彩语言,更可借鉴其写作手法,布局谋篇的艺术等方面,使之化为自己的写作经验,引领自己进行写作方面的尝试!

勿庸置疑,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同学们不能不关注语文学科的分数,因而,同学们更要用心去总结题型、积累答题的技巧。就“积累与运用”这一板块中的“字音”来说,同学们要注重积累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注重积累要做到熟知“四大”“七小”名著的回目,了解主要人物及事件,而不需就一些细枝末节纠缠不休;病句一题只要了解“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意重复”“语意矛盾”“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等病句常见的形式,就可做到解题时得心应手了!

品读

“情者文之径”,真正的艺术之花,是作者用情感的汁浆浇灌出了的。“情”成了贯串艺术品的生命和灵魂。尤其是散文类作品,作者充沛的情感往往流露于字里行间,或排山倒海,恣意挥洒,或依附于物,曲径通幽,或荡气回肠,或柔情似水…….阅读此类作品,绝不可不入情,否则就难以感受到文字中生命激情的涌动,当然也就无法进入到它的幽深境界进行创造性品鉴。所以,同学们唯有做到认真品读,才能实现和文本的对话。具体来说,品读就是同学们灵活地运用“设身处地”的原则,思作者所思,想作者所想,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作品真谛。初讲《出师表》时,也曾以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读作品,也曾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可结果是:学生会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却很难深入作品中去感受诸葛亮的内心世界。再次接触此课的教学,我让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简单介绍了一下诸葛亮的生平及本文创作的相关背景,又请同学设诸葛亮之身,处诸葛亮之地,请他们感受诸葛亮那令人尊仰的“忠”情和令人生痛的“哀”情,并写下他们此际的感受。有一位同学当即写下这样的文字:“我出道追随先帝多年,蒙受他如山的恩遇。为完成统一宏愿,我们共筹帷幄,齐赴疆场,可谓情如股肱,如今大业未成,先帝却中道崩殂,留我一人面对这支离破碎的江山,我该何去何从?念起恩主临崩之时的一席重托,让我怎能齐蜀国大业而不顾?但想到年幼缺乏策略的后主,又不能不令我深感失去知己后的无所适从,看来,我只能只身孤战,赴死沙场去完成先主先前的夙愿了。对此,后主他可曾会意,可曾知晓?现在,我即将挥师北上,为了恩主,为了蜀国,纵然前途难料,我也要赴之而不顾。特留此表一封,切望后主能从中有所明,有所悟啊!”如此设身处地之后,《出师表》中作者请葛亮的浓情厚意自然会从文字中汩汩流出,学生自然会产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表惊人千秋泪,三分鼎立万载歌”的真切感叹。这就是品读的力量!

想象

1.世纪法国文艺理论家波德莱亚称,“想象是一切功能中的皇后”,并且说“任何功能都缺少不了想象,而想象却可以弥补任何功能的不足”。在阅读鉴赏中,想象是一盏灯,它可以照亮语言背后蕴藏的动人形象,也是一架显微镜,能够发现语言背后的精微之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成功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

实践

语文学习的目的更关键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因而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要自觉地投入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之中,改变在课堂上除了听讲就无所作为的状况。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在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反思

同学们经常在考试以后的总结中,提及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如粗心,审题不细,答题不全面,速度过慢等。能有此举,说明同学们已初步养成了反思的习惯。那么,如何不致重蹈覆辙?希望同学们在考试前便想好策略。如:答题慢者,可预先规定好大体的答题实践,用手表来提示自己遵守时间;粗心者可要求自己至少读三遍题目,细细咀嚼、分析、辨别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遇到思维“短路”则可尝试先答其他题目,避免徒然耗费时间。长此以往,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猜你喜欢

诸葛亮答题想象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快乐的想象
邀你来答题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诸葛亮隆中决策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