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02-23刘瑞玲

关键词:语感美的课文

刘瑞玲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小学 广东深圳 518034)

儿童交际需要语言。儿童学习语言是对外部语言逐步内化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阅读,内化、积累语言,同时提高文化素养。而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会阅读的起步阶段,面对七、八岁的蒙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结合我多年来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摆到首要位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要求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比如:采取“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等教学手段;还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使阅读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就需要教师由课题入手,精心设置一个导入情境,让学生主动接触课题,大胆猜测,提出问题,造成悬念,激起遐想,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而不是枯燥刻板的提出一、二、三、四的指令性要求,让学生去被动完成。如:教学《人有两件宝》时,我首先设置悬念:小朋友,猜猜看,世界上谁的本领大?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大家愿意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吗?我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味盎然地朗读起来……在整个阅读中,教师要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不让一个学生成为无动于衷的局外旁观者,或当一个有口无心的假读书郎,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活动是从阅读开始的,朗读是默读的基础。教学中,一般主张识读同步,寓识于读,即不要先集中力量把全课生字音、形、义一次性解决好,然后再开始读课文,而是要以读为本,随读书活动的展开使生字的音、形、义逐步深化。起步阶段学生读书,生字较多,熟字记忆也还不牢,所以课文全文注音。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目光主要放在汉字上,遇到不认识或记不准的字,再快速扫视一下拼音,这就是“双行认读的方法”,用得好,可以缩短识与读的距离。有些学生目光移动迟缓,有时一字需多次注视,造成反复重读或回读现象,这样就会把词语读破,把句子读断,难于形成连贯的语流,影响对语意的了解。对于这些现象必须及时纠正,帮助他们从看一字读一字,变成一次看清二、三字,并能借助插图和已有的经验进行意义整合,尽快达到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来进行阅读,并逐步扩大认读单元。此外,对于较难组合的词组、结构较长的句子,教师要做朗读示范,也可领读,帮助学生形成连贯的语流。总之,要加强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领悟:怎样才能读得顺口,才能表达出明白的语义来。这样,通过反复朗读,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读

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新课标》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讲,只要求初步渗透。“探究性阅读”是自主性阅读,它是挑战性的阅读,既然是“探究性”的,就是未知的、有一定难度的,它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是一种挑战,但它也是综合实践性的阅读,它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完成阅读。这个目标,从方法到途径都给学生提出了新要求,也反映出新的教学理念:即面向未来社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学《一封奇怪的信》一文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我对他们加以引导,把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闸门打开:“小姑娘给谁写信了?”“为什么要寄信给甘肃省人民政府?”“她的信他们能收到吗?”这些正是这篇课文要解决的问题。随着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的解决,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到了动脑筋的乐趣,这就促使了学生在阅读中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四、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目标在第一阶段(1——2年级)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要感受语言的优美”。例如:《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汗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形象鲜明、节奏感强,我在教学中先从指导诵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江南水乡美的意境,感受到荷叶茂盛鲜亮的样子,鱼儿游水的情景以及人们愉悦的心情。

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的重视,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文章美的熏陶感染中得到了升华。

五、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积累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感的培养上来,要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联想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果能善于用课文中的语句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鲜明的语感也就产生了。如 《家》:“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在教学中借助插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他们一边读、一边想,在脑海中浮现白云在蓝天下飘荡,小鸟在树林下飞鸣,鱼儿在小河里畅游,种子在泥土里发芽的生动画面。这样,他们不仅读懂了课文的意思,而且激起了他们对美好情景的向往,感受到语言的优美。但如果在指导朗读时,只从理性上去讨论该用什么语气读,那是舍本求末,绝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也培养不出什么语感来。另一方面,我们要用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教学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等三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处理好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一步一个脚印,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语感美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背课文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