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

2018-02-23

新闻传播 2018年19期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教育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410004)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理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发展与构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传统的诚信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来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媒体发展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传播信息不断扩展、传播方式愈渐丰富、传播速度更加及时,新媒体时代呈现出来的快捷性、多元化、共享性发展为诚信教育带来了两面性的影响。

(一)新媒体发展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拓展诚信教育教学空间。新媒体发展将传统诚信教育从现实社会向虚拟空间延伸。打破了传统媒体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渠道,利用QQ、微博、微信等平台,将信息快速便捷的传递到大众面前,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些特性能快速传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内容,大大提高了诚信教育的效率。

2.丰富诚信教育教学手段。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单向灌输式的一对一、一对多的模式、学生单向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新媒体创造的双向交互的平台,教师可以传输不同形式的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集音频、视频、动画等方式于一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并发表言论,实现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反馈,使师生能够拥有一个平等顺畅的对话空间,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工作方法。

3.拓宽教学对象反馈模式。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数字“原住民”,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即时通讯不再需要师生面对面交谈,降低了学生的心理防范,有利于学生更自如地倾诉。在虚拟空间里,学生会更愿意将自我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对社会现象畅所欲言,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和引导,提高诚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发展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1.诚信教育环境更加复杂。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让学生接受的信息中夹杂着大量虚假信息、非法内容和消极言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这些负面信息将对其身心和思想都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得新媒体时代的高校诚信教育工作环境更加复杂。

2.教育主体地位受到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增多,获得的信息内容也日益复杂。这些变化对以老师、教材、课堂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权威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开展诚信教育,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育过程缺乏系统性、教育效果缺乏评价体系,对教育者在诚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工作对象思想受到冲击。新媒体时代不断涌来新事物、新观点,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让学生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逐渐降低,“快餐式”的信息传递让学生迷失在信息海洋里,不断地刷新手机成为了他们的日常习惯,过分依赖碎片化信息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下降。

二、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创新

新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积极因素,改进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树立主动有为的理念,转换诚信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校教师作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强大功能,主动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媒体育人常态化、合力化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诚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1.将诚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诚信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与失信现象的根源。构建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还得覆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表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与学生的诚信档案记录挂钩。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养成体系。要求专任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深化学生对诚信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解,将诚信教育、职业道德养成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相连,利用各种课程平台开展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新媒体的跨时间和跨空间特性能够实现诚信教育的时空转换。在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中,可以充分运用视频、慕课、动画等引入到诚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增加诚信教育的现代感。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诚信教育信息平台,通过运用即时通讯、微博、微课程、微电影、论坛等媒介,搭建诚信教育即时互动交流平台,发挥整合传播效应,并利用新媒体阵地的隐匿性、双向互动性等优势为学生提供单独的思想指导和服务帮助。

(二)树立交互共融的理念,更新诚信教育的教学内容

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聚焦在信守承诺、诚信考试等内容上,教学内容单一且单薄。应树立交互共融的理念,可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资源库,并组建新媒体诚信互助学生干部队伍,不断更新拓展诚信教育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1.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资源库

诚信教育需要将传统文化和时代主题相结合,不断拓展其深度,将诚信伦理与道德内容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诚信文化融入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同时,针对新媒体时代学生阅读习惯与心理需求,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不断更新和充实大学生诚信教育资源库。

2.组建新媒体诚信互助学生队伍

积极发挥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作用,将“教”与“学”有机统一。组建新媒体诚信互助队伍,挑选一批政治素质高、诚信意识强、道德品质好,熟悉新媒体规律的学生参与诚信互助队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评选诚信道德榜样,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媒体的“舆论领袖”作用,形成一股学生“自力量”,让诚信教育工作更深入地走进学生。

(三)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搭建诚信教育网络实践平台

高校要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建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学习圈、生活圈、实践圈、社交圈、娱乐圈为重点的多维诚信教育网络实践平台。

1.搭建诚信教育网络活动平台

利用移动手机客户端,定时开展“诚信教育”为主题的微团辅、网络空间“诚信美德”学习、“传递正能量”微博评比、“诚信为本,精彩人生”微电影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活动,通过这些新媒体活动形式,向学生灌输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诚信的高贵品质潜移默化植根于学生心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诚信教育的实效。

2.形成诚信教育网络管理制度

诚信教育网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学业诚信、学术诚信、贷款诚信、网络消费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从学生请假、奖助学金申请、评优评先、发展入党、考试舞弊、成绩考核、网络贷款、网络消费等方面入手,利用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新媒体矩阵,在日常管理中若发现学生不诚信的现象,将督促学生互助队伍和辅导员老师及时教育处理,让学生不再抱有侥幸心理,形成一个完善的诚信教育网络管理体制。

3.构建诚信教育网络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学生网络诚信档案,推动“大学生网络诚信银行”项目运行。可利用现有的全国个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位毕业生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内容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不诚信行为、网络消费和借贷等不诚信行为。在学生毕业求职期间,可以为企业提供毕业生诚信档案。同时针对在校学生,模拟“货币银行”的运营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运行,借鉴“游戏积分”的激励原理,细化评价指标与内容,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尽可能地量化为可增减的积分。“网络诚信银行”所得积分与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挂钩,建立起配套的激励机制,从而构建一个操作性强、具有推广价值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