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课程“实务化”设计与实践

2018-02-23

新闻传播 2018年19期
关键词:实务实验专业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江苏 215123)

近年来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创新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在传播学应用型文科领域,各高校通过对课程体系、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等各环节的建设与改革,对完善人才的培养模式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来讲仍然存有很多问题,比如不少院系将实验教学等同于技术传授,各专业系科实验教学条块分割缺少融通,课程设置滞后,缺乏与行业的合作等等。

媒体融合时代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应当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专业人才。[1]当下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形态革新的同时对传媒人才能力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传媒人才既要有传统媒体行业的采编、策划等基本功,还需谙熟新媒体运营、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既要具备人文社科理论素养和文化底蕴,还要掌握图像处理、视频编辑等专业设计能力。跨学科与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是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的核心素养,高校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新时代传媒行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文科实验课程如何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传媒人才提供支撑,成为当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实务化”实验课程的创设背景

面对新的传媒格局,在现有学科体系暂时无法做较大变动的前提下,苏州大学传媒学院从课程改革入手,尝试整合各系科与实验中心的教学资源,将实务引入课程,提出新闻传播学应用型文科实验课程“实务化”的理念,开设了《传媒实务》课程,探索传媒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 各系科专业课程融通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系科设置总体上是按照媒介的分类以科层制的思路来划分的,这种按照媒体单一划分专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严格按照媒体分类开设。[2]以苏州大学传媒学院为例,我院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四个系科以及一个省级示范传媒实验中心,从教学大纲来看,四个系科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上各自针对对应的媒体行业。比如新闻专业偏重新闻写作、采访、评论等课程,广电专业的课程则以摄像剪辑、策划编导等为重,传媒实验中心的课程设置则以配合各系科的实践技能教学为导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其优势在于所培养的人才专业针对性强,而弊端在于各系科之间、系科与实验室之间缺乏融通,学生能力结构较为单一。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传播的角色在转变,单一型传媒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媒介生态,传统媒体与新兴移动互联网媒体对传播人才提出的要求更加多元化。[3]因此,如何在现有系科体系下融通各系科专业知识,培养具有多面能力的跨专业知识的人才是当下高校传播学专业学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传媒实务》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从打破各系科的独立性出发,整合学院的教学资源,将实务引入课堂,以各类创新实践项目为驱动,引导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组队参与一个项目,同时各系的专业老师参与各个团队的指导,实验室教师为不同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完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跨专业、综合性地进行各类项目的实践,从而实现不同系科专业的融通。

(二)人文素养与实践技能融通的需求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人才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通晓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4]由于高校大多数文科的人文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通常都是各自独立地展开,致使理论与实践、人文与技能的融会贯通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领悟和理解。“实务化”的课程设计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综合知识的平台,帮助学生将专业实践课程上所掌握的技能与专业理论课、通识课程上所积累的理论素养结合起来,促进人文素养与实践技能的融通。

(三)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融通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革新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媒领域广泛运用,各类软硬件器材设备更新迅速,使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难以跟上传媒行业发展的节奏。我院“传媒实务”课程通过实际项目合作以及聘请优秀的媒体从业人员来学院讲座和指导等方式,来推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校教育紧跟社会传媒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与江苏电视剧纪录片专业委员会、江苏网络电视台、苏州东山文化传媒合作,拍摄“太湖明珠·日出东山”2015太湖东山大学生纪录短片;邀请达沃斯青年论坛运营官等业界精英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一起开展主题为“新媒体与广告营销”的“Shall we:论坛”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和项目,让学生把握当下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

二、《传媒实务》课程结构设计

我院提出的应用型文科实验课程“实务化”的理念不同于一般文科的专业实践技能课堂教学,它是以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为基础;以融通各专业学科为手段;以实际项目事务为驱动;以相关专业领域的行业规范为标准的探究式、自主式、实战化的教学体系。基于这一定位,学院设计了覆盖各个系科所有学生的《传媒实务》课程,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程的体系构架逐步完善成熟。

(一)项目化的课程内容设置

《传媒实务》课程内容不是普通实验课程所讲授的专业技能,更不是传统课堂理论知识,《传媒实务》这门课程要求以项目驱动为中心,项目的内容包括与政府、企业的合作项目、各类竞赛、大学生创业项目、老师的课题项目以及自主选题研究等等。比如,学生与腾讯苏州合作,研究苏州微信公众号,发布苏州各类媒体公众号排行榜;广告系老师将与地方合作的城市户外广告规划横向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参与户外广告规划设计;将“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微电影”等学科竞赛作为课程选题,在完成教学的过程中既能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又能获得优异的竞赛成绩。《传媒实务》课程内容设置的关键在于强调实战性,避免设置与行业发展脱节的虚拟项目,通过实际项目来整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引领学生的专业素养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

(二)“工作坊”的教学形式

将“项目化”的课程内容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是这门课程的特色教学形式。建立“工作坊”的思路来自于企业的项目开展模式,通常根据课程项目的体量由4-5人组成一个团队,每位指导老师负责3组团队,师生互动的时间地点都是开放式的,指导与讨论可以选择在办公室也可以在咖啡吧进行。建立“传媒工作坊”的目的在于打破课堂授课模式,打通专业系科间壁垒,融通实验教师与专业理论教师的师资力量,实现跨专业系科的团队开放式教学活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对于融通不同系科专业知识,锻炼学生跨专业综合训练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学生互评与成果展示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实验课程通常以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来考核评定,忽视对实践过程中所展现的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实践技能、发展潜能和个性特长等项的评估。[5]这种考核方式的缺陷在于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多学生抱着以划重点、拿学分的目的被动上课,因此构建面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文科人才的考核方式非常重要。《传媒实务》的教学评估与考核以成果汇报和学生互评为中心,老师观摩点评为辅,结合新媒体平台、展厅以及文本印刷等手段展示课程成果。通过互评与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老师单向打分的传统考核模式,让学生看到各自的差距与优势,同时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应付、抄袭的现象,充分挖掘学生自主研究、创新发现的潜力。

三、《传媒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

自2011年提出“实务化”实验课程的构想和思路以来,我院所开设的《传媒实务》实验课程从初期的摸索试验到现在的完善成熟,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已成为学院的特色创新实验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课程安排

《传媒实务》是一门项目化、应用性、实战性的课程,要求选课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做了详细考量。其一,学院将《传媒实务》课程安排在大三阶段,既能整合前两年的专业知识,又能衔接大四的实习期。其二,为了能更深入地强化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科学思维,把课程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在大三学年段的两个学期展开,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平台。最后,学院下设的新闻、广告、广电、播音主持、网络新媒体五个专业方向在同时段开设《传媒实务》,引导各专业学生交叉组队选题,以促进各系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二)教学实践

构建一门优秀的实验课程除了做好课程的结构设计,更重要的是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优化和改善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传媒实务》的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指导老师提供选题思路,学生根据专业偏向和能力兴趣确定选题及小组成员。以项目为驱动是这门课程的中心,选题要求具有务实、应用的特点,既要与行业现状紧密联系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近两年来指导老师充分调动各自的资源投入到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很多优秀的选题。比如以“江海河三鲜美食节微电影大赛”为契机,为太仓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拍摄了6部微电影作品;与苏州吴江区合作开展平望运河青年文创项目;每年邀请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ONE SHOW等赛事组委会的评委大咖们来学院巡讲,将各级各类赛事作为选题。这种具有实战性的选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的成果转化。

第二阶段:定期开展过程性汇报及讨论。阶段性的汇报是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进行的必要手段,为了确保选题研究的进度与成效,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提升的作用,必须确定好课程讨论与汇报的时间节点。与课堂授课不同的是,《传媒实务》的过程性汇报与讨论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指导老师可以邀请其他专业老师或者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一起参加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打破传统课堂的封闭式教 学模式。

第三阶段:评估和展示成果。成果展示既是学生展现自我能力风采的途径,也是进行课程考核的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首先进行评估,评估采用以学生互评为主,教师引导提升的方式,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估结束后,选出优秀的作品结合学院的教学资源进行作品展示。比如,开展微电影、纪录片展演周,在学院大屏集中播放优秀影像视频类作品;在各楼层的文化长廊上定期更新展示学生的平面作品;以内部印刷的方式展示学生的文字作品等等。评估与展示呈现出来的仪式感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引领低年级学生承接延续《传媒实务》这门课程的重要因素。

四、课程成果与价值分析

新闻传播学实验课程“实务化”的设计与实践使我院在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建设上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充分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学术研究等方面体现出来。根据学院团委、学工办的统计,我院学生在2015-2017学年度共获得各类奖项550项,其中国家级224项、省级128项、市级31项、校级167项;主持科研项目共117项,其中获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项目3个、省级项目5个、校级项目8个,“莙政基金”项目4个,“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重点项目12个、一般项目85个,学院本科生共发表论文76篇。

针对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传媒实务》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我院在这个过程中所探索总结出的课程改革经验。实验课程“实务化”的价值在于能最大程度整合各系科、实验中心及各职能部门的教学资源,通过实际项目融合各系科专业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实务实验专业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做个怪怪长实验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