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主题变奏曲》音乐创作特点解析

2018-02-22邓君

戏剧之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变奏曲音乐创作俄罗斯

邓君

【摘 要】《俄罗斯主题变奏曲》是一首手风琴独奏曲,主题来自于俄罗斯民间曲调《黑眼睛》。短小的主题动机在八个变奏中以不同的速度、节奏型体现出来,既高度统一地展示了作曲家的理性思维,又蕴涵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巨大情感冲突。

【关键词】俄罗斯;变奏曲;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40-02

手风琴独奏曲《俄罗斯主题变奏曲》为德国著名手风琴演奏家鲁道夫·沃斯纳创作并风靡乐坛的一首经典曲目。其主题来自于一首俄罗斯家喻户晓的民歌——《黑眼睛》,深沉、优美的旋律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在各国也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曲作曲家鲁道夫亦是手风琴演奏家,曾在世界各国举办音乐会,在国际手风琴乐坛享有盛誉。他演奏时风箱控制细腻,音色变化丰富,力度掌控自如,在德国手风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曲即为其重要代表作。

一、主题及变奏分析

“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传统变奏手法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 。

这首《俄罗斯主题变奏曲》同样为变奏曲式,把以上的技术手法高度综合并进行发展。既高度统一地展示了作曲家的理性思维,又蕴涵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巨大情感冲突。

(一)引子

乐曲为变奏曲式,由引子、主题及八个变奏组成,共205小节,d小调。

1-28小节为引子,节奏作伸缩处理的小快板。3\4拍,悲壮、激昂而有控制。引子可分为6个乐句,前8小节为两个对称各四小节乐句组成,第一句的材料前半部分来自于主题动机,动机的四个音“?G-A-?B-A”一开始便直接在这呈现出来,后半部分的材料性格迥异,节奏进行加快,柱式和弦往下大跳后,分解和弦式琶音以快速的十六音符出现,往上推到本句最高点,与前半部分在力度、速度形成较大对比。类似于奏鸣曲式里两个对立的主题,为全曲埋下激动、不安分和矛盾的基调,也为后面多达8个变奏的出现作出了合理铺垫。第二乐句为第一句整体往上纯四度模进,模进重复让情绪动荡感增强,让人期待后面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句开始,在变化重复第一句两次后,从第17小节开始结构开始缩减,到第22小节出现裁剪重复,内部结构开始细碎化,调性频繁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力度持续增强,直到最后一大段的快速起伏琶音结束。强烈对比的情绪波动,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让人酣畅淋漓,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俄罗斯民族的情绪化和矛盾性特点。

引子的每个乐句可以清晰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题动机或其模进组成,第二部分节奏、旋法变化丰富,依次出现四十六、三连音、及二十几连音等各异的节奏型,并且这些节奏型在之后的不同变奏中作为主体节奏呈现出来。像变奏3,整个部分右手均为快速跑动的四十六音型;变奏8的中间部分出现了大段半音三连音;变奏6主要为八连音节奏,但结束部分也扩展出现了十二连音等其他节奏型。引子在乐曲中充分起到了酝酿情绪、提示内容的作用。

(二)主题分析

乐曲主题陈述采用多层面的对立因素,点睛之笔在于主题材料的自身冲突。以往的动机总是以单一形象出现,此处四个音的动机包涵了两个形象:冲动与叹息。前半句动机为弱起节奏,是三个半音关系的上行,后半句动机是长长的叹息音调,这是“紧张”与“松弛”的对比结合,作为全曲的一个细胞,它本身充满动力性,同时蕴含着浓厚的忧郁气息。

在二次重复时叹息音调变成附点音符,主题单音变成和声,它是主题所反映出的忧郁气息的延续,是细腻而倾诉式音调的进一步发挥,加强的力度及和声的突然变化与前面造成对比。

(三)变奏分析

变奏1:十分快的小快板,2|4拍。这部分材料上类似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结构规模上来说划分为乐段较为合适。主题节奏发生变形并加入新的倚音进行点缀,力度得到强调,主题动机之后为大段的华彩琶音跑动,其突变的速度产生的气势一扫主题陈述时俄罗斯式的忧郁。中间部分吉普赛民间音乐中的响板节奏响起,速度从慢依次加快,音乐转为较为轻松诙谐的性格。直到最后一句速度回到原速,第一乐句在这得到完全再现,形成前后呼应。

变奏2:中板,3|4拍。主题旋律、节奏与和声进行变奏,力度非常强,音响效果宏大辉煌,音乐抒情而富有歌唱性。主题隐藏在和弦的运动中,其织体形态明显来自主题段后部分。

变奏3:充满活力的快板,4|4拍。整段为四十六音型节奏,虽然和声整体上依然为主调d和声小调,但在“无穷动”的右手旋律部分,主题动机在不同的调上不断得到强调。84-95小节,每小节第一拍后两个音同第二拍前两个音形成连续的半音结构,主题动机变成了固定乐思不断得到强化。

变奏4:快板,4|4拍。大块和弦构成的小二度不断在高低音声部跳跃,旋律感已经消失。此处材料的来源为主题动机中的下行半音进行。本部分裁截出这一特征音程进行强调,音乐铿锵有力,充分体现出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赋予主题另外一种性格。

变奏5:小快板,4|4拍。变奏3和变奏4音型和节奏的结合变成了全新的变奏5。类似于变奏3,主题动机在左手四十六节奏中得到体现,并作为固定乐思多次重复。最后3小节出现了旋律绵长的小连接,速度开始放缓。

变奏6:辉煌的行板,4|4拍。此段为右手独奏,以八连音节奏型为主,主题节奏及音程关系发生改变,隐藏在超八度的波浪式琶音中。第146小节开始,转为6|4拍,音乐转变为查尔达什风格,节奏对比强烈、情绪热情奔放,速度比前部分稍有放缓。但是主題动机更加清晰的在和弦运动中呈现出来,不但是对主题动机的一个强调,也是对本部分的一个总结概括,感觉上类似于小连接的作用。

变奏7:较自由的行板,6|4拍。本部分篇幅较小,共6小节。经过前面速度较快、力度保持高昂的变奏部分,变奏7在速度和力度上有明显减弱。主题动机出现在半音阶短句中,半音进行的四个音能清晰辨认出来。半音阶之后出现轮指,轻巧、朦胧,好像作曲家的内心独白,又似低声倾诉,是乐曲中难得的柔情部分。

变奏8:2|4拍,同样是来自于匈牙利的民间歌舞音乐,经常认为是查尔达什快速的部分,李斯特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系列在旋律、节奏、结构形式等方面灵感均来源于此。变奏8可分为三个部分,155-180小节为快速的四十六节奏型,主题动机在每拍的第一个音得到强调。181-191小节节奏型变为大长句三连音,速度和前面保持一致。191到结束,节奏型比较多样,像是对本曲出现的代表性节奏性进行回顾和再现,全曲在愈来愈快的速度中,音乐达到最后的高潮,整个部分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最后以三个重拍的主和弦结束全曲。

二、和声特点

俄罗斯自19世纪格林卡以来,音乐创作借鉴本民族的民间曲调,形成了自身鲜明特点,出现了许多声誉斐然的音乐家。可本曲却是由德国作曲家创作,乐曲基本上以西方古典和声体系创作。作品主调为d和声小调,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为重要和常见的和声进行方式。

(一)终止式特点

乐曲加引子一共有10个部分,每个部分的终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主题段、变奏4结束时和弦进行为K46—Ⅴ7 —Ⅰ,主和弦在强拍,根音旋律位置,典型的完满终止。引子、变奏1、变奏2、变奏6这三个部分都是以Ⅴ或Ⅴ7和弦结束,变奏5则以Ⅱ和弦结束,开放结尾,和声本身进行的需要促使与后面部分的连接更加紧密。变格进行在19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作曲家作品中得到着重强调,不但体现在旋律进行中对于下属音的突出,当然也包括和声的变格进行。作为一首描述俄罗斯人内心性格的音乐作品,作曲家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俄罗斯音乐特点。如变奏3以Ⅵ—Ⅰ,变奏8,也就是乐曲最后结束处为下属和弦Ⅳ进行到主和弦Ⅰ的变格终止。除了在主调上终止,还出现了转调结束终止。变奏7结束处为主调属方向调A大调Ⅶ7—Ⅰ。

(二)附加音和弦的运用

本曲为了表达特定的情绪或演奏效果,在某些方面也出现了20世纪新的和声结构形式。引子部分,第9、13、22小节强拍二级减七和弦均附加了一个大七度音。变奏4前两小节的属七和弦附加了一个小二度音。

在变奏4中和弦使用上,大版块的连接手法相对比较罕见的,是和弦形式的创新。开阔的思路把手风琴音色扩大化,使之不见其小巧、轻盈、欢快的轻音乐风格,而是用和弦的变化、排列和组合,模仿钢琴或管弦乐队发出的音响。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只为旋律设想,而是从音响的宏大与右手的技术难度以及和声效果出发,从而走向辉煌。

三、小二度对全曲的核心控制

前面我們已经分析了乐曲的主题动机,它是由四个小二度连续级进的单音组成,小二度是主题动机最重要的特点,成为了对全曲核心控制的手段。在不同变奏的旋律部分到处都可以找到小二度。

除了在各式各样旋律中,小二度还渗透到了和声结构及和声连接等方面。如变奏4前两小节的属七和弦附加了一个小二度音。变奏2整部分为柱式和弦的连接,高声部的旋律在和声织体的映衬下表现恢弘,饱含内在激情,每个和弦连接都比较平稳,高音以小二度级进为主,只是间或出现大二度。这样加强了变奏2材料和主题的紧密联系。同样,变奏4的大块和弦在高低音区不断跳动转换,高音声部也是小二度级进下行,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变奏4的材料是裁剪了主题动机后两个音发展而来。

小二度作为主题动机里的特征音程,在乐曲中基本无处不在,既有出现在旋律变奏中,同时也灵活的出现在和弦结构或和弦连接进行中。小二度对全曲有着核心的控制力,从而在纷繁的变奏形式中我们依然能寻找到主题动机的存在,使每个变奏既独立但又统一起来。

四、结语

变奏曲这一器乐体裁自产生以来,在音乐发展史上始终为广大作曲家关注,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作曲形式。从普赛尔、柯莱利、维瓦尔迪到伟大的巴赫和贝多芬,变奏曲历经种种演变而逐渐成熟。从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到亨德尔《快乐的铁匠》,从莫扎特优美的《小星星变奏曲》到贝多芬的《32首变奏曲》,人们逐渐熟悉了这一体裁。

在这首经久不衰的世界名曲中,能明显地感到俄罗斯传统音乐的情感内涵和现代音乐节奏及演奏技法上的完美结合,既有理性的控制力,又有豪放的气概。充分展现了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和娴熟的作曲技巧,同时也使我们领略到作曲家的文化历史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一鸣.手风琴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变奏曲音乐创作俄罗斯
民歌主题变奏曲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心情变奏曲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春日条纹变奏曲
另辟蹊径
老棉裤变奏曲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