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涯流落俱可念
——苏轼黄州咏海棠诗赏析

2018-02-22陈鹏举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空谷桃李海棠花

陈鹏举

(襄阳米芾中学 湖北 襄阳 441058)

这首诗也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作品,据史传记载,苏轼于元丰三年(l080)二月一日抵达黄州。他在《志林·记游定惠院》一文中记载道:“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开时,必为置酒,已五醉其下矣。”苏轼是以待罪之身被流放的,黄州当时还是个远离朝廷、偏僻萧条的江边小镇,难免会让他产生一种被遗弃和放逐的凄凉感,此时有咏海棠诗一首: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正如他自己诗中所称的“谪居穷陋,如在井底”(《与司马温公五首》其三)。从才华横溢的少年才子,到冠盖京华的青年进士,在此之前,苏轼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皇帝誉他为“宰相之才”,他也因而成为官员们争相结交的文坛领袖。然而,“乌台之狱”这场泼天大祸,使他身陷牢狱,九死一生之后又被押送到了黄州,借住在定惠院这座寺庙里。苏轼本来是一个率性而豁达的人,他凭借着个人的文才,带着些许知识分子的天真和理想色彩步入政坛,然而官场上随处可见的却是可怕的陷阱与捉摸不透的险恶存在,这些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带给他的是巨大的恐惧和逃避感。一场无端陷害招致的大难之后,定惠院成为他暂时栖息的临时避难所,他需要时间来弥合心灵的巨大创伤。所以,初到黄州时,他常常整天闭门不出,从早到晚整日昏睡,“昏昏觉还卧,展转无由足。强起出门去,孤梦犹可续。”(苏轼《二十六日,雨中熟睡,至晚强起出门,还作此诗,意思殊昏昏也》)这一时期,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冷清寂寥的意象:幽人、孤鸿、缺月、疏桐、寒枝等,幽人寂寞如孤鸿,孤鸿惊惶如幽人,正是苏轼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然而,如果就此沉沦不起或者逃避现实,这都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豁达明朗的东坡先生形象。终于有一天,当苏轼漫步走到定惠院东面的小山坡上时,他在满山杂树中竟然发现了一株盛开的海棠花,海棠是苏轼故乡西蜀的名贵花木,怎么会出现在黄州这样一个穷乡僻壤呢?是好事者移栽至此还是迁徙的鸿鹄衔来的种子呢?无人得知,海棠花静静地开放在杂乱的桃李之中,当地人根本不认识,也没人会注意到它。在贬谪的寓所偶然遇到来自故乡的名花,无疑会让苏轼产生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如遇故人,如逢知己,这一切,都勾起了他“天涯沦落”的身世之感,嗟叹之余,他写下一首长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之所以用较长的诗题,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情境,表达“故遣佳人在空谷”这种喟叹。

翻检苏轼的文集,会发现海棠花是他这一时期关注的重点对象,不仅专门写了数首赏花的诗歌,而且其他文章、书信中也多次提及。作为蜀中的名贵花木,在此之前的苏轼不可能不熟悉海棠,但是在他名满天下的青少年时期和踌躇满志的坦荡仕途之中,都没有诗文提及过海棠,只有到了黄州,海棠才第一次进入了苏轼关注的视野。可以认为,诗人选择海棠这一意象,是大有深意的。犹如这株名贵的海棠花一样,苏轼本为国士,有“宰相”之才,但是政治的纷争和人世的险恶让他被流放到了黄州。然而,几经沉郁之后,他终于豁达地将这一切都归结为造物主的安排,“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苏轼是一个豁达的、有着远大抱负和宽广胸襟的人,他一直在思索的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和理想的实现途径,在反复思索、上下求索之后,他终于找到了海棠这种可以寄托情感的诗歌意象,这可以从苏轼此后对海棠花的反复咏叹中得到证明。如同屈原一样,后世无数因执著于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遭到贬黜的文臣往往如此,他们在行吟泽畔、形体憔悴枯槁的流离途中,常常寄情翰墨,把满腔的情愫诉诸草木虫鱼,而这一寄托对象,对于苏轼来说,则非江城偶遇的海棠莫属。从苏轼的另一首诗中的“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句中,(《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岗上归二首》)也可以看到在他的心目中,海棠已谢,逝如春梦,蕴含着对自己空怀壮志却无法施展胸中远大政治抱负的喟叹。

宋代的黄州还属于“陋邦”远镇,这是一个长江边上的偏远小城,自己是因政见纷争而被贬谪至此的,那么这名贵的花木又是怎样流落在此地的呢?如果是有人从西蜀移植而来,但怎么又弃置不管,任其杂处在竹篱和杂草之中呢?应该是南来北往迁徙的大雁、鸿鹄偶尔衔来的种子吧。海棠周围是繁茂的杂草和丛生的竹篱,与之为邻居的,也是凡俗的桃李,诗中所描绘的海棠的生长环境,正类似诗人当前的处境。此时花开,雨中带露,犹如带泪的美人,月下无人,更显淸淑,持酒赏花,爱花人与海棠一同沉醉,流连忘返,但一想到明晨酒醒再来看此花,花落如雨,纷飞如雪,零落一地,那种情形叫人怎能禁受?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海棠比作一位高贵清淑、沦落天涯的佳人,正由于漫山桃李的“粗俗”,奇葩绝艳更难逃寂寥幽独的命运,但或许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深意吧,海棠依然超凡脱俗,笑立山野,不求置身于达官贵人的黄金玉盘中。此诗借物寓意,以花自况,移情于物,海棠孤高幽洁的动人姿质,与诗人的内心情境相契合,真正做到了“物”与“我”融为一体,抒发了苏轼一腔怀才不遇的辛酸之感,宁愿沉寂在寂寞山野中,也要保持自己卓然不群的人格,坚持不同于 当权者的政治理念,在这“天涯流落俱可念”的时刻,能使诗人引为同调的,也就只有这株海棠了。

从这首海棠诗中,我们也可以读到苏轼在黄州所寻求的一种高层次的对自我的精神救赎,“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这株海棠完全可以被视为是苏轼的自我写照,它身出名门,高雅富贵,却沦落天涯,与竹篱草木杂处,因此而抑郁苦闷。然而,苏轼最终还是将其视为造物主的一种刻意安排,以期达到精神上的解脱和超然。在困苦无望的处境下,苏轼也和常人一样感到无奈和悲哀,但是他却不会被这种阴郁的情绪长期主宰,他需要以一种超然的心态来面对现实,安排生活。这种艰难困苦以及困境中的自我救赎和超脱,在他同一时期的作品《寒食雨二首》中则体现得更为明显。

作者简介:陈鹏举(1972-),女(汉族),湖北南漳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空谷桃李海棠花
桃李面包
赵文火
猫在野海棠花落处
海棠花开
无眠
桃李满园
空谷鸟影
当代诗坛上的空谷之音——读《空谷幽兰十四行诗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