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应注重养成学生审美情趣

2018-02-22海南华侨中学

新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诗歌

□ 海南华侨中学 符 蕾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无法兼顾到鉴赏和审美情趣,使得最具有教育意义、最具有感染力、最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诗歌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了无生趣。部分老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上为了赶教学进度,提高时间效率,基本上以串讲法或诵读法为主,注重对诗歌字、词、句含义的理解,把一首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了单调的局部分析,忽视了诗歌鉴赏的整体性;而有的老师以诵读法为主则走入另一极端。比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男老师上过一堂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是朗读、背诵课文,整堂课上,学生自由读、小组读、个人读、听录音模仿读,教师示范读,与学生合作读,最后全体学生当堂背诵。该男老师声音浑厚,富有磁性,在示范朗读时,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这可以说,充分展示了该老师的个人教学魅力。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该老师课后谈教学设想,他认为,课堂上如何体现教学效果呢?唯有让学生当堂把这首诗背诵下来,才是检验课堂效果的唯一标准。

我对此并不苟同。朗读诗歌并引导学生背诵诗歌,这是古典诗歌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诗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若是教师完全让学生自己朗读、背诵,而没有引导和点拨,没有将学生的感性体验深入到理性认识,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显得低效了。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调动个人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其艺术魅力,陶冶情操,涵养心灵,提升审美情趣。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诗歌鉴赏的重点。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要素,具有多样的审美特征。与其他体裁相比,“它更强调语言外壳包装下的形式美(凝练美、音乐美、画面美)和以情感为核心的内涵美(意境美、情感美)”

一、从激发学生浓厚诗歌鉴赏兴趣入手,变“要我鉴赏”为“我要鉴赏”

央视十套最近推出的一档自主研发的大型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给我们提供了鉴赏古典诗歌方面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这档节目入选的所有诗词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了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多种门类,基本上每一首诗词都能称得上耳熟能详,为了避免沦为缺乏情感温度的、单调机械的诗词背诵大会,节目注重营造诗词氛围,在文化嘉宾妙语释义等细节上下足功夫,目的是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这给我们古典诗歌教学提供了学习的借鉴。要激发学生浓厚诗歌鉴赏兴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几首诗歌,而要善于开拓学生阅读视野,把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要把一些鉴赏诗词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鉴赏水平。比如授课白居易的《长恨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我不仅在课后给学生阅读赏析《长恨歌》解读的相关资料,给学生观看李敬一在《壮哉唐诗》中华诗词大讲堂上讲的《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壮哉唐诗——唐代杰出诗人作品赏析》等。同时还让他们观看大型山水历史舞剧 《长恨歌》,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还推荐学生观看“中华诗词大讲堂”“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文化节目。

二、要以读促学,读唱结合

古人有“吟诗”的风气,说明诗歌只有在朗读时才能充分展现它的音韵美和旋律美。朗读是将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听觉的有声语言的过程,这是一个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文本思想感情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必须要从朗读入手,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以读来促学,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鉴赏。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因为古典诗歌是流动的音乐,它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韵美和节奏美上。诗歌以其特有的押韵、停顿和重音等,显示它别具一格的音韵美;而节奏是诗人情感的自由流露。五言诗一般是二顿,即“——/——/—”或“——/—/——”,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诗一般是三顿,即“——/——/—/——”或“——/——/——/—”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只有把握诗歌节拍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押韵,把诗歌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展现出来,才能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同时有助于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洗礼。比如教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一开始,我让学生朗读全诗,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学生立马读出这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蔑视权贵、不屈于世俗的叛逆。那么在朗读中,如何把诗人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课堂上,我先让几个学生化身李白,通过朗读感受李白心中的愤慨。有的学生一上来就笑场,演绎不下去;有的学生朗读语调平平,让人无法感受澎湃的情感;有的学生朗读时多番尝试,力求突破自我,但因为停顿和重音把握不好,效果也不大好。在大家面面相觑,渴望深情演绎时,我现身指导示范,并通过幻灯片展示这段话的重音、停顿,那一瞬间,我深切感受到全班学生的目光全部都聚焦到我的身上,有的学生嘴巴略微动了几下,有意识地模仿我朗读,大家都跃跃欲试,这时,我们还用发愁学生不愿开口朗读诗歌吗?

三、课堂开展多形式多样的诗歌鉴赏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情趣

1.让学生为诗歌配背景音乐,营造诗词的鉴赏氛围。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鉴赏”二字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诗词“鉴赏小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本人要真正投入到诗歌的优美意境中,努力追寻诗歌之美,探究诗歌之美,让自己成为美的熏陶者和传播者。

其次,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诗词的鉴赏氛围,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歌意境中,使其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教师可以在一开始做好示范,接着应想方设法将学生变成诗歌美的追求者。比如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和感情基调寻找相应的背景音乐。而学生要想找到相对比较合适的背景音乐,就必须自己去查阅大量有关诗歌、诗人、音乐的资料,在这个查阅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感知进入诗境中,通过解读诗人情怀而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2.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营造诗词的对话氛围。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对话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进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我表达、交流赏析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的能力。

3.调动学生想象,营造诗词的意境美。每首诗歌都是一幅画面。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想象,让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形容“孤烟”,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圆”字写落日,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浑圆一体之感,同时衬得戈壁苍茫无边。而“直”字与“圆”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显得雄伟壮观。教师不妨让学生用简笔画的方式简单勾勒画面,这样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在授课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布置了一道作业:用画笔描绘陶渊明向往的田园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欣然接受,每个人回到家都画了一幅画,下节课大家都把画带过来,在课堂上,我们一起欣赏田园风光,还邀请部分学生讲解自己画的内容。这时,大家惊喜地发现,原来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也是我们向往的田园,是大家魂牵梦绕的家园。这一意外的收获,让学生兴奋很久,那一瞬间,笔者感受到学生深深读懂了陶渊明。

英国的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过,美,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古典诗歌的世界需要激活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乐于欣赏美、感受美,得到审美愉悦,进而投入到诗歌的海洋里,来一场陶冶性情、涤荡心灵的审美之旅。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