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层媒体记者如何当好“传声筒”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5期
关键词:棚户区政策群众

刘 芳

《习近平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让广大新闻工作者倍受鼓舞﹑为之振奋。广大媒体记者,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自身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笔者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媒体记者,每天活跃在大街小巷﹑乡镇(街道)﹑山村(社区),怎么把国家政策传达给百姓?群众关心什么?怎么沟通?如何引导?是我每天都在探索的问题,只有从群众的嘴里听到他们的心声,体察他们的民情,赢得他们的信任,才会明白该如何有效宣传报道,从而更高效地做好政策的宣传解读,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民心。

1 高标准学习,深刻领悟方针政策

“记者需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埂上找思路”,这样的形容非常贴切,对上保持高度的政治性,树立敏锐的政治意识,才能正确宣传党的主张;对下贴近生活,深入百姓,通达民意,才能不负群众所托。如何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基层媒体记者,学历起点参差不齐,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考验的就是日常工作中的学习能力。党和国家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会出台新的思想﹑理念和政策,只有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主动学习政策动态,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宣传报道。以笔者自身为例,一是要通过书籍﹑资料和党报党刊学习,把握最核心最前沿的知识,从而掌握工作要点﹑明确工作方向;二是要通过会议学习,在平时会议报道中,应认真聆听,扎实记录,深刻领会,深入挖掘,全面报道,进而总结提高;三是通过工作交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涉及方方面面,单一的学习方式,难免不能学得全面,而我在平时的工作当中,习惯利用采访的机会向专业人士﹑政府部门多问多打听,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深刻领悟方针政策,需树立起宏观意识以及深度报道理念,结合政策对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展示独特的地方特色。譬如,云南新闻台在解读电视节目《辉煌中国》过程中,通过深深扎根云南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土壤,对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深度剖析,从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经济以及文化往来为切入点,着眼于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借助云南浓郁的民族和文化气息解读新时代下的“一带一路”政策,进而更好地帮助人们加深对该项政策的了解和认知。

2 低姿态工作,俯下身与群众沟通

鲜活的新闻素材在基层,只有放低姿态,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基层媒体记者,才有机会创作出感情充沛﹑充满灵气的新闻作品。2017年6月,我深入红塔区玉带街道黄官社区采访一位食用玫瑰花种植户,该妇女在创业致富方面是个能手,可是一站在摄像机镜头前方就开始胆怯,支支吾吾不知所言,采访很多遍都不到位,摄像师傅一开机,她就从镜头前方逃开了。随后,我们与她一同干活,采摘玫瑰,与她聊起家长里短,她跟我们说了创业以来的劳苦艰辛,最后她再次对镜头时,便侃侃而谈,完美地讲述了整个创业经历。

俯下身子才能捉到“活鱼”,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沟通,在与老百姓拉近距离的同时,准确掌握人民群众的内心所盼及美好生活需求,才会更好地创作优质的新闻作品。云南电视台《民生关注》节目,在报道云南省棚户区改造的新闻当中,记者深入到群众当中,向群众展示了党和政府的决策为当地群众带来的实际利益,让政策深入民心,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政策落实。节目当中,镜头拍摄了棚户区房屋改造情况,许多建筑楼房已经封顶并开始进入到外墙粉刷和内部装饰的环节,预计到年末将会有超过两万户棚户区居民搬进新家[1]。这样的场景,一方面积极展示出棚户区改造的规划图以及相关补偿标准等文件,另一方面基层媒体记者利用其专业性对相关政策进行科学解读,群众可了解棚户区改造的具体落实情况,吃下一颗“定心丸”。

3 静下心专研,全力打造优质作品

在传媒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快餐新闻”遍布网络﹑报纸,虽然新闻的时效性得到极大提升,但真实性与解读深度大打折扣。电视媒体目前管控相对来说比较严格,但也需高标准﹑高要求,将报道做深做细。基层媒体记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应理性思考,避免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有耐心,全面取材,如在一次新闻调查中,由于天气和道路的原因产生了畏难情绪,导致文稿和镜头单调,以偏概全,无法播出,后来通过多方面搜集素材,在写作和后期制作时感觉得心应手,作品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二是要有深度,深入探索,如何让老百姓全方位﹑无死角地了解一项政策,在宣传报道时单靠片面地摆清事实是不行的,要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相关素材,认真梳理细节,列出提纲,潜心创作,才能打造出既让群众喜闻乐见,又有保留和参考价值的新闻作品。三是要有感染力,赋予情感,所谓感染力就是带着感情去创作,赋予新闻作品一定的感情,以情动人,在新闻报道中,要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感受群众所思所想,把群众的情感带入作品,从而引起共鸣。四是准确﹑客观,写作时观点避免偏激,用词尽量准确,以免引起歧义,曲解新闻内容,同时要遵循传播规律,坚持将新闻和政策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积极提升新闻内容的时效性,有效达到政策宣传解读的效果。

4 结语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新闻报道事关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传播解读,事关人民群众行为举止的正确引导,事关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积极影响,事关政府部门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社会信任。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刻领会方针政策,创新工作方法,深入群众,潜心研究,客观公正,让政策的花朵在基层结果,做好新时代中国声音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孙惠强,商一兵.地方媒体记者也必须深入基层采访[J].视听纵横,2015(2):93-94.

猜你喜欢

棚户区政策群众
政策
政策
多让群众咧嘴笑
助企政策
政策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鼓励企业自主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