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认证下的通信原理课程改革与思考

2018-02-21周娟黄铫付琳

科技视界 2018年32期
关键词:通信原理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

周娟 黄铫 付琳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用性,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各高校广泛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通信原理的课程设计、教学、实验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适应工程教育的要求。本文对通信原理在课程教学中与工程项目的结合进行思考与实践,并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通信原理;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H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2-016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2.076

0 引言

工程教育认证是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的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1-2]。我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主要目的包括:

(1)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2)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用性。

(3) 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认证标准各项指标的逻辑关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足够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支持条件保证各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保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最终使学生培养质量满足要求。

《通信原理》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通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中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应对新时代工程教育认证的需求,对《通信原理》的教学进行改革,是我们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的新任务。

1 工程教育认证下通信原理的教学目标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3个方面规定了相应专业类的特殊要求。认证标准各项指标的逻辑关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足够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支持条件保证各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保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最终使学生培养质量满足要求[3-4]。

工程教育认证下,课程设置必须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对通信原理的课程教学提出了适应于工程教育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2 工程教育認证下通信原理的教学改革

为适应工程教育认证下的通信原理教学目标,势必对通信原理的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和实践。

2.1 教学内容与仿真工具的结合

使用现代工具是通信原理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为了掌握通信系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比如建模仿真,也有必要对仿真工具进行学习并用其进行一系列的理论算法的仿真。虽然在过去的教学中也会考虑仿真工具的应用,但是多数情况下是在实验环节进行的。一般来说,由于课时受限,实验的内容只是一小部分,多数情况下条件不允许做大量的实验。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兼顾仿真工具的应用分析,会有一个比较不错的结果。比如,在讲解到抽样信号的重建时,如果能现场打开一个MATLAB文件,运行出结果给学生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对仿真工具的使用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当前老师或者学生并没有太多时间深入的讲解仿真过程,但是如果能多次运用工具现场演示的话,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会让学生对仿真工具产生一种亲切和熟悉感。

2.2 教学内容与工程现实的结合

传统教学注重通信原理的理论分析,在工程教育认证下,教学需要考虑对工程教育目标的支持,要考虑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人才的需求。这样,仅仅注重理论分析就不够完备。如果能结合工程现实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毕业后就能更快的适应企业工程项目的开发工作。

比如,在PCM(脉冲编码调制)的讲解中,如果能将PCM系统与现实系统结合,则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工程理解实践能力将能得到提升,而传统教学往往没有考虑到知识点之间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与联系。比如,讲解完PCM系统之后,给出一个电话系统中的PCM传输图,如图1所示。学生在看到图1的电话系统后,往往有恍然大悟的感受---“哦,原来PCM是用在这里的!”学生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的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了。

2.3 课堂教学与学生讨论结合

工程教育认证下,通信原理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能通过文献研究等手段,识别、表达和分析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产生、处理、传输和接收等基本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能上课听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还要能自己针对通信问题去查找文献、解决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很有必要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查找资料,并能在课堂上与同学及老师探讨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讨论课的引导非常重要。如果老师不能进行有效引导,及时抛出问题,很有可能会出现某几个同学在讲,其他人被动听,而不会自主思考问题。这样讨论的气氛就会变得薄弱。在讨论课刚开始的时候,选题难度不宜过大,慢慢的可以从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开始的讨论难度过大,很少同学发言,课堂气氛就很难带动。此外,根据课程实践经验,讨论课的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为宜。

3 结论

结论不应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它应以正文中的实验或考察得到的现象、数据的阐述分析为依据,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以下内容:a.由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b. 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c. 与先前发表过的研究工作的异同;d. 本文在理论上和实用上的意义及价值;e. 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毅刚,孟斌,王伟楠.如何破解工程教育中有关“复杂工程问题”的难点——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2):72-78.

[2]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6):6-10.

[3]孙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1).

[4]杨敏,孔难难.中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分析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8(32).

猜你喜欢

通信原理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
在通信专业当中《通信原理》扮演的角色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