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克的《马拉之死》精神分析解读

2018-02-21郭本华

大观 2018年1期
关键词:蒙克表现主义精神分析

摘 要:挪威画家蒙克是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使他在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蒙克众多的艺术作品中,取材于“马拉之死”的油画《马拉之死》更是其艺术思想的典型代表。而同时期盛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中,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美学对当时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蒙克的油画作品《马拉之死》,探寻画作背后的画家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精神分析;蒙克;表现主义;潜意识;本能

处于“世纪之交”的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欧洲画坛,艺术家的创作已经从传统的写实主义艺术普遍转向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式的艺术语言,艺术家抛弃了传统的“模仿论”和“反映论”的创作理念,而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即崇尚“表现论”的美学思想。这场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创作思想转向,和当时盛行的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美学、克罗齐和柯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美学,以及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美学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此时,作为“世纪末情绪”的反映,表现主义艺术思潮在这场影响广泛的艺术变革中异军突起,将整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和现代哲学思潮推向了高峰。

在这里,当时盛行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人类潜意识和精神世界的独特分析,为我们认识当时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家心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蒙克《马拉之死》作品概述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这幅《马拉之死》,是在1907年从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马拉之死》中受到启发而创作的,虽然两幅作品有相同的主题和名称,但这却是两幅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涵的艺术作品。我们先来将两幅画做一个对比:

首先大卫擅长的是传统的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艺术思想,他将艺术家的情绪情感隐秘地放置在其精妙安排的画面之中,同时,其一丝不苟的笔触、严密精确的色彩造型和戏剧性的场景,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发人深省体现了画家对“马拉之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再看蒙克的同名作品,从创作时间来看,这幅画作于1907年,而蒙克于1908年不幸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可以推测画家在作这幅画时的心理状态是濒临崩溃的。整幅画作的色调偏黑灰色,阴暗处中大量运用了黑灰色、墨绿色和暗红色,这些颜色都与恐惧、紧张与不安等情绪联系起来。大卫死后的赤裸身体置于阴暗处,床单上还留有大量的血迹,而旁边的女性——刺杀马拉的凶手科黛——也是一丝不挂,眼神怔怔地看着画前的观众,仿佛用她的眼神和表情在告诉我们:这场悲剧是性交后情绪失控的结果,抑或是说,是渲染了处于爱河中的男女的嫉妒与仇恨的负面情绪。如果不知其作品名称,我们可能根本不会将它与“马拉之死”这样严肃的历史题材联系起来。而蒙克在画面中故意表现出的这种“心理情绪”,可以认为是其潜意识影响其心理世界的反映。纵观蒙克的大部分作品,几乎所有以男女爱情为主体的作品中无不重点表现了这种嫉妒、仇恨、纵欲等人的负面情绪,画家毫不隐晦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在世人面前,这样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他人生中遭遇的变故与不幸,以及世纪末的欧洲社会转型期给人们带来的沉重伤痛和社会心理变化(即尼采的“世纪末情绪”的表现)是有密切联系的。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蒙克的艺术创作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它着重研究人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及其背后的成因,主要包括无意识论、性本能论、梦的理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精神分析理论也同样适用于解释美学问题和艺术创作问题,其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弗洛伊德主张将“无意识、性本能和梦幻”当做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深层动因,艺术在他的观点下也就成了艺术家发泄潜意识欲望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后来,其学生荣格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扩大为“集体无意识”理论、将“性力”扩大为“普遍的生命力”,转向注重对原始艺术的研究。而表现主义艺术思潮以及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都受到了精神分析学美学的影响,都主张通过心理直觉与潜意识,表现人的内在人格生命中获得的隐秘体验,“作为‘世纪末情绪的反映,还着重于表现郁闷与痛苦的主题,因此,常具有怪诞、变形、抽象等特点”。而蒙克的作品,便是表现主义艺术思潮典型的代表。蒙克在艺术创作上的气质特点和他幼年时家庭遭遇的不幸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和他当时所处在的社会时代环境密不可分。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蒙克的这幅作品。

(一)蒙克的“潜意识”与情感表达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即无意识)三个部分,其中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原始最深层的东西,在精神分析学里,潜意识是一切“欲望、本能、冲动”的代名词,潜意识却受制于意识的控制,因此人类的心理活动以意识和前意识为主,但无时无刻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当潜意识的影响表现在艺术创作活动上,潜意识深处的欲望和冲动就成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内驱力,甚至那些意识深处不可言说的欲望和情感都可以透过艺术家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这种潜意识的作用表现在蒙克的作品中,就发挥了其很大的作用,即成为其完成作品的内驱力,也是其表现的内容所在。

蒙克首先在作品的主题上对大卫的《马拉之死》进行了改造,画中毫不掩饰的两人的裸体、散落的鲜血和压抑的气氛让人难以联想到是与“马拉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有关,历史事件的“庄重和肃穆”在蒙克的潜意识作用下“有意识地” 消解了,而取而代之以“性、暴力、鲜血”的主题,给人一种直观的视觉感受。在这里,画家将刺杀马拉的凶手——夏绿蒂·科黛——用相比马拉的尸体较为明亮的颜色突出出来,而马拉的尸体却置身于偏暗处,两个人物的两种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科黛的脸上很难看出有丝毫悲伤,只是神情冷漠地看着正在看画的我们,蒙克通过用科黛正面的角度和对科黛脸上表情的描绘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无奈又压抑的气氛。左边床上已经失血过多而死去的马拉,双手平摊于身体两侧,如同基督教中殉道者的耶稣,这样的身体姿势又和一旁站立的科黛形成了一个倒立三角形的空间结构,这样的构图结构却又是不稳定的,但却是画家有意而为之,目的就是要在视觉上给人传达一种紧张的、不稳定的、摇摇欲坠的内心情绪。而这种情绪正是当时濒临精神崩溃边缘的画家蒙克的心理状态——它通过其潜意识,“有意识”地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表现在画面中。白色的床单上散落的红色鲜血,以及飞溅在科黛腿上的血迹,更是将这种紧张不安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到了极致。右边暗红色的桌子,更像是堵住了房間中的所有出路,“男人、女人、桌子”三个形象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个空间压抑而紧逼,画家和观众的情绪都难以释放。endprint

(二)“性”“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弗洛伊德将人的本能分成“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即一切表现个体生命和性欲望的本能力量,它通向生命中充满活力和发展进取的创造力,而相对应的“死的本能”则是以破坏一切为目的的攻击本能。

画家的这种“生的本能”以“性”为媒介首先传达出来。“性”具有复杂的意涵:一方面,“性”的欲望是人摆脱不了的本能冲动;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性交”而繁衍后代、延续生命。因此,“性”代表着“生命与创造”,这是“生的本能”的内在意义。

在画中,“性”成为整个刺杀事件的诱因,它最终将这种“生的本能”毁灭——自我毁灭、自我惩罚——并带往“死的本能”。原本美妙的交欢成了一场背叛与仇杀的悲剧,一切的美梦都演变成了对生活的恐惧、苦闷与绝望。在画中反映的是马拉被科黛所杀,但在画家蒙克的内心,实则是内心对生命和爱情的渴望幻灭,这种幻灭最终导致了蒙克人格的自我毁灭,精神的全面崩溃,蒙克最终还是没能在自己的内心中战胜“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的矛盾对立。

三、结语

蒙克的这幅作品是其借用“马拉之死”这个历史题材来表达自身经历,以及内心潜意识的情感变化的典型之作。蒙克的绘画,在表现手法上便是属于典型的表现主义的方式。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大量作品中看出其受到了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影响,其扭曲的笔触、躁动的线条和情绪化的色彩布局,将他内心的潜意识情感和本能欲望强烈地内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马拉之死》这幅作品便是典型的将自己内心纷杂的情绪情感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

画中背后的故事,通过我们的分析确实可以看出是与蒙克“所经历的东西”密切相关的。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给了我们阐释蒙克的绘画作品的内涵的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个渠道:也许真的如弗洛伊德所主张的那样,每幅绘画的背后都能反映出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通过分析他们的画作又是否可以判断出某些画家如蒙克一般具有某种“病态心理”?这可能需要我们更多地学习与研究。但无论如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只是触及问题的某一方面,它是一种方法论,但并非能让人绝对地信服。此外,作为一个罹患精神疾病的病人蒙克的精神状态确实在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非理性成分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种非理性一方面成就了画家蒙克,也成为其救赎自己的方式,艺术和心理学,在这里相互交织、跨界、影响,并体现了其共同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吴永强.西方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3][奥]赫尔曼·巴尔.表现主义[M].徐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9.

[4]刘澜汀.论蒙克油画创作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折射[J].池州学院学报,2010,(02).

[5]陈洁.情感与颜色的纠缠——解读爱德华·蒙克的马拉之死[J].东方收藏,2016,(Z1),

[6]李景欣.蒙克油画创作对精神分析理论的体现[J].艺术教育,2010,(09).

作者简介:

郭本华,四川大学艺術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文化产业理论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蒙克表现主义精神分析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生盐长醋”树与“神秘化糖”果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