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花样漳州》看闽南文化的传播策略

2018-02-21黄志远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6期
关键词:闽南漳州文化

黄志远

(作者单位:漳州电视台)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传承的意识形态。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并与本土文化、阿拉伯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区域文化,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东南亚,其影响范围相当广泛,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包括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此举为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继承与创新开辟了新道路。

为更好地传播闽南传统文化,2016年7月1日,漳州电视台推出了大型人文生态栏目《花样漳州》,节目时长15分钟,以“文化”为核心,以融入人文、风俗、历史、情感等多维视觉,让观众在唯美的意境、动听的故事中,发现大美漳州,品赏浓郁乡愁。栏目开播以来,累计播出500多期,社会反响良好,视频在“看漳州APP”上的平均点击量破万,《花样漳州》栏目获得2016年度福建省广播电视艺术奖三等奖、形象宣传片《花样漳州欢迎您》获得十届中国旅游电视周优秀旅游节目好稿奖,独特的视角、视点、视野,为传播闽南文化、传承闽南精神提供了宝贵经验。

1 可视化视角,描绘浓郁乡愁

201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出号召:“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国城镇化理想,也是每个都市人的人居梦想,“乡愁”不只存于记忆,是呼声,更是行动。为此,《花样漳州》栏目充分运用了传播学的议程设置功能,关注美丽乡村,写意浓浓乡愁。

中国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包含着一整套整饬、严格的礼仪制度,包括拜师、婚礼、祭祀等,推动着文明进程。如今,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年轻人进入城市,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式微、弱化,甚至断层,如何进行引导呢?栏目组想到了仪式感。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的《小王子》里有一段对话:“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说明了仪式感的特殊性。

农历正月二十八,南靖县凤安村举办火烛节,《花样漳州》摄制作当即进驻村庄,全程拍摄火烛节的壮观场景。按照以往的套路,编导原告设计了两条引线,主线以由外场记者引导,跟着火把队伍巡村,辅线以历史传说、火把制人的故事,双线交替、情景交融,提示了民俗的背后的历史故事——当年,陈元光部将李伯瑶就是采用插柳为营和火攻策略,平定蛮獠乱。手工艺人坚守制作传统火把的手艺,彰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后期制作中,编导的导向发生了变化,浓墨重彩地刻划点火把仪式:请神出庙、祭祀、从轿、神烛点火把、众人接力点火烛,环环相扣,在特写在航拍大景的交错剪辑中,表现民俗活动的庄重、严谨、有序,视觉形象、故事饱满,激起村民们的爱乡情怀。端午节,龙舟竞渡比赛是重点,但编导还是把握住了龙喝水——这一原生态的古老仪式:悬挂黄旗、制作祭品、列队祭江、虔诚祭神、合力龙舟下水。这是一届乡村的大事,也是一次乡情的碰撞,每一处细节都进行精心拍摄,使节目突破常规框架,让主题报道更加鲜活、生动、立体,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体验。

类似的仪式感特写模式,还出现在孔庙祭孔、茶文化节、关帝文化节等节目中,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饱满的影像重构,是对本土文化的有效传播、传承。按照“议程设置”的传播理论分析,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在“仪式感”节目的感染、引导下,社会各界在认知、态度、行动方面有了明显改观,相关活动更注重民俗文化节的原生态演绎,谷文昌家风、廉政两帝师等一批批优秀的家规家训家风得以收集、整理、汇编,以宗祠为基础的家风堂、家风馆、家风主题公园也应运而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 散文化视点,融合两岸一家

“新语境”指的是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新的政治发展背景、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1]。2015年4日,习近平参加政协民革、台盟、台联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2018年“两会”,国家发布惠台31条,获7成台网民支持,让台湾民众看到了希望。

漳州是福建重点侨乡、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和台湾文化重要发祥地,现有台湾人口中,祖籍漳州占35.8%,有涉台文物保护单位306处,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属于国家级保护单位的共有17处。新语境下因势而动,加强两岸交流、拉近同胞情感,是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担当。为此,《花样漳州》栏目推出了“祖地游”系列片,加大对台报道力度。在选题方面,紧扣两地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如《丝路帆远,茶香两岸》,以新闻专题角度,报道海峡两岸茶博会的交流盛况;《石雕园里叙乡愁》,以电视散文的方式展示“唐山过台湾”石雕园的文化,深度挖掘两岸根源关系;《两岸将军同写一个“和“字》,夹叙夹议,报道第六届海峡两岸将军连缘文化节的交流心得;《缘结财神,情系两岸》,采用新媒体直播和电视专题片的集合方式,全面宣传海峡两岸财神文化交流活动。活动现场,台湾原交通部门负责人陈世圯表示:宗教是属于心连心,经贸属于手牵手,所以,心连心比手牵手来的更紧密一点,希望我们今后能借宗教来拉紧两岸人民的心。

新语境、新视点、新形势、新文风,电视的传播模式也应与时俱进,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专题、专题片、纪录片、电视文艺、电视直播等的体裁限制,甚至使用闽南语,一切以意象为主导,融合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创作。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辞海》解释是: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这在“祖地游”系列中得到充分应用。以海峡两岸将军连缘文化节为例,“象”为书画交流,“意”为沟通情感、期盼团圆。表面上,书画展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但主角是两岸将军——这些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在交流,其暗示性的导向即是两岸“文缘”活动频繁、情感融洽。在现场,将军们一人一笔,共写一个“和”字,表面上是现场挥毫泼墨的“象”,其象征意义是两岸同胞对和平、和谐的寄托和表达之“意”。

在“祖地游”系列片中,探寻求两岸情缘之“意”,表现在景物、族谱、寺庙、宗祠、老行当等“象”上,讲好闽台故事、做足两岸文章,拉近漳台距离、加深同胞情谊,让重大题材更接地气,提升了栏目档次。2018年,漳州电视台与漳州市教育局、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了非遗进校园、首届校园闽南语故事大赛,进一步诠释了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3 国际化视野,践行“一带一路”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遍,以及APP、微博等即时工具的普及,信息的推送变得轻而易举,也让传统媒体备受挑战,于是,“两微一端”出现了。传统媒体如果只是将资讯硬搬到媒体端口,还不足以影响受众,还必须有融媒体的创作理念。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广电、报纸、新媒体、网络等各类媒介载体,在人力、内容、传播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2]。

从电视发展到电脑、手机,电视的接收终端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信息的传播也由区域化向全球化拓展,影响的广度、深度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强的制作水平,坚持“三贴近”“走改转”,不断巩固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融媒体时代,电视媒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并实现有效的传播呢?《花样漳州》将着力点放在“一带一路”系列节目。历史上,漳州是“海丝”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明朝年间,漳州月港是海丝之路唯一合法的始发港,辟有7条航线通往西洋、3条通往东洋的直接贸易航线,运送丝绸、布匹、瓷器、茶叶、砂糖、纸张、果品、铁器等物品,与东南亚、印度、朝鲜、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特殊的文化背景,为闽南文化地长添彩,也提出了全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充分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中国共产党宗旨目标和价值追求。为此,《花样漳州》栏目以本地视角,展示国际视野。“海丝传奇”系列片从古码头月港说起,将海丝放在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背景下进行纵横比较,作品《海丝从月港扬帆起航》,由帆船模型艺人切入,阐述船舶与月港贸易的关联,以及与集市街区、海商义举、华侨名人等的多维关系,在外景记者与专家的交流、考察中,故事、景物依次往入目,娓娓道来,勾勒出海丝文化的时代影响力;《克拉克瓷复活记》中展示古瓷非遗传承人如何收藏、仿制、推广克拉克瓷,复古作坊的壮观场景、严谨的制作流程、艺人的艺术追求等,都让人眼前一亮;《东溪窑——大航海时代的见证者》,则是以考古学家的视角来解读米黄色釉瓷的遗址挖掘、制作流程、文化价值等,对古窑址进行全面展示。

电视平台的播出,传播任务只完成一半,另一半任务由新媒体接力。在看漳州APP,综合视频、图片、表情、音乐等视听元素,短小精悍,视听感更加明显,以适应手机端的欣赏习惯,增强受众的共鸣、互动。如《漳州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上玉米番薯的?》《一封从月港出发的家书诉说沧海横流的百年梦想》《“番银”:漳州“海丝”文化的重要物证》《吴添才和他的微型“造船厂”》《南海情结与〈东西洋考〉》,等等,追求溯源、以微见宏、通古博今,艺术地展现漳州的历史地位以及新海丝的交流盛况,相关视频的平均点击率为3000,个别突破30000,同时,被其他微信、网站转载、分享,显示出媒体融合的强大力量。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让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传播,提升了闽南区域文化的价值品位,进一步增强了受众的使命感、责任感,共同缔造人类文明史上的新篇章。

4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专门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国际视野中建构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展现大国气度,传统媒体是探路者、引领者。本文从闽南文化的电视报道经验,分析了仪式感、意象、国际视野的与选题、叙事、融合的微妙关系,强调视听效果、情感共鸣、放眼国际,指出媒体融合是主流媒体的突围之道,为各地的文化传播提供参考意见。

注释:

①唐萍.浅谈舞台主持的仪式感[J].西部广播电视,2008(8).

猜你喜欢

闽南漳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谁远谁近?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