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膜拜成员心理症状特征与焦点解决短期康复方法

2018-02-20陈青萍温辉毛志宏梁颖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32期

陈青萍  温辉  毛志宏  梁颖

[摘要] 目的 探討膜拜成员的心理症状特征、缘由机制以及康复方法。 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自我和谐、状态-特质焦虑、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以及焦点解决咨询访谈法,以2014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所调查和咨访的陕西省63名膜拜成员和69名非膜拜人员为研究对象,对两组人员心理症状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①膜拜成员人际信任得分、自我和谐得分、自测健康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67,P<0.01;t=-2.34,P<0.05;t=-4.66,P<0.01);②膜拜成员特质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5.67,P<0.01);③膜拜成员人际信任总分与健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71,P<0.05);自我和谐总分与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305,P<0.05);特质焦虑与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31,P<0.01);④回归分析显示特质焦虑对健康总分;自我和谐对社会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前者解释健康总分28.2%的变异量(F=23.942,P<0.01),后者解释社会健康8.3%的变异量(F=5.535,P<0.05)。 结论 膜拜成员心理症状特征表现为低人际信任、低自我和谐、低健康水平和高特质焦虑,即“三低一高”症状,原因系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采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进行心理康复。

[关键词] 膜拜团体;膜拜成员;心理症状特征;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4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32-0102-0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 members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CHEN Qingping1 WEN Hui2 MAO Zhihong3 LIANG Ying4

1.The School of Psycholog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2.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3.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Counseling) Guidance Center,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4.Xi'an Hang Tian No.1 Middle School,Xi'an 710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symptom features, cause mechanism and rehabilitation of cult member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May 2017, sixty-three cult members and sixty-nine none-cult members in Shaanxi Province have been interviewed, asses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 the Self-Consistency Congruence Scale(SCCS),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the 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 and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 Results ①The total scores of the Cult membe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ITS, SCCS and SRHMS(t=-3.67, P<0.01; t=-2.34, P<0.05; t=-4.66, P<0.01); ②Cult member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STAI (t=5.67, P<0.01); ③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ult members' total scores of ITS and their total scores of SRHMS(r=0.271, P<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ult members' total scores of SCCS and their total scores of SRHMS(r=-0.305, P<0.05);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ult members' total scores of STAI and their total scores of SRHMS(r=-0.531, P<0.01);④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rait anxiety had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overall health scores as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SCCS on social health. Trait anxiety explained 28.2% of the variation in total health score(F=23.942, P<0.01) and the total score of SCCS explained 8.3% of the variation in social health(F=5.535, P<0.05). Conclusion Cult members have obvious "three-low-and-one-high" symptom, namely, comparatively lower interpersonal trust, lower self-consistency, lower health level and higher trait anxiety. The reason lies in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can be used for their mental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Cults group; Cult members; Psychological symptom feature;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破坏性膜拜团体(Destructive cults group,以下简称膜拜团体)的概念是:“其首领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通过操作、诱导和控制手段,损害信徒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并以宗教、文化或其他形式出现的集团或团体[1]。”本文所述膜拜成员是指加入膜拜团体(即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邪教团体)并热衷于其活动的成员。近年,国内外学者对于膜拜现象发生社会原因、膜拜成员人格特点以及行为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其人际信任、自我和谐、焦虑情绪、心理健康,即心理表现特征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甚为少见。本研究探索膜拜成员的心理表现特征、症状引发机制以及康复方法,为当前开展的“膜拜成员回归社会康复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所调查和咨询访谈的陕西省63名膜拜成员和69名非膜拜人员为研究对象,征得其知情同意并愿意接受测试。实验组:调查63名膜拜成员,其中男21名,女42名,平均年龄53岁;文化程度为小学14名,初中16名,高中23名,大专3名,本科及以上7名。入组标准:①加入膜拜团体并每天活动(练功、传功等)3 h以上者;②对“教主”极端崇拜,甘愿捐献钱物者;③散布膜拜极端思想,拒绝社会主流价值观者;④无重大躯体和精神疾病者。对照组:在社会招聘与实验组成员在性别、年龄和学历等因素基本相匹配的非膜拜人员进行比较,共69名,男25名,女44名,本人知情同意并接受测试。入组标准:①无膜拜活动参与经验者;②赞同社会主流价值观者;③无重大躯体和精神疾病者。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人口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工具

(1)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2]。由Rotter于1970年编制,共25项条目,得分越高则人际信任程度越高。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6,重测效度为0.68。

(2)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SCCS)。由王登峰[3]于1994年编制,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3个分量表,共35项条目,总分越高则自我和谐度越低(自我灵活性相反)。各分量表信度分别为 0.85、0.81、0.64。

(3)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4]。由许军等[4]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编制而成,有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三个维度,共48项条目,得分越高则健康状况越好。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57,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8。

(4)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3]。由Spielberger等编制,译为中文共40项条目,前20题为状态焦虑量表(S-AL),主要评定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情绪体验;后20题为特质焦虑量表(T-AL),主要评定习惯性的焦虑体验。分数越高则焦虑体验越高。S-AL的重测信度为0.88,T-AL的重测信度为0.90。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各种因素依存性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人际信任度差异比较

实验组人际信任总分为(73.87±7.69)分,对照组为(78.68±7.37)分,前者明显低于后者,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1)。表明膜拜成员存在低人际信任倾向。

2.2 两组在自我和谐度差异比较

实验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自我灵活性得分又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膜拜成员存在低自我和谐倾向,但两组在自我刻板性得分上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两组在焦虑情绪差异比较

实验组特质焦虑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状态焦虑得分上未见到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膜拜成员存在特质焦虑倾向。

2.4 两组在自测健康差异比较

实验组的自测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膜拜成员存在低健康水平倾向。

2.5 实验组成员人际信任、自我和谐、状态-特质焦虑与自测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①膜拜成员人际信任总分与心理健康、健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②自我和谐总分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中自我与经验不和谐与心理健康、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刻板性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自我灵活性与生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③特质焦虑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健康总分呈显著及十分显著负相关。上述各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影响实验组成员健康因子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膜拜成员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分别以自测健康量表中各项得分为因变量,以特质焦虑、自我和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特质焦虑能显著预测生理健康,可解释生理健康7.6%的变异量;②特质焦虑、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分别解释心理健康15.9%、22.3%的变异量;③自我和谐总分对社会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可解释社会健康8.3%的变异量;④特质焦虑对健康总分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可解释健康总分28.2%的变异量。上述各项方差结果均表明预测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见表5。

3讨论

3.1 膜拜成员心理表现特征及其引发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膜拜成员表现为低人际信任、低自我和谐、低心身健康水平、高特质焦虑的“三低一高”症状,分析表现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如下。

3.1.1 膜拜成员低人际信任表现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膜拜成员体验到的人际信任感明显低于非膜拜人员,咨访中所述主要是多疑、冷漠、对他人不信任,社会关系参与度低。其原因分析:①与他们的焦虑特质人格倾向有关,对现实的人际情境感到疑虑和担忧,所采取回避行为对人际信任带来消极影响;②与膜拜团体精神控制有关,包括控制外界人际交流和信息获取,导致人际信任感体验不足;③与膜拜思维定势有关。人际信任是一种文化认同表现,成员与“圈内人”联系密切,对“圈外人”心存防御,他们讲究“差异格局。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5]。这种“差别角度的成因还包括一系列个人特质和认知风格,有个人无价值恐惧、认知需要、一致性偏好和思维方式”[6]。由此,差异格局的小团体观念导致了低人际信任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

3.1.2膜拜成员低自我和谐度表现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自我和谐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协调,这是评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膜拜成员的自我和谐度低,主要是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灵活性低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个体对自我看法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后者是指个体对事物看法的灵活性和调控程度低。其表现特征与原因分析:①膜拜成员的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社会自我不一致,其理想自我是追求“圆满”和进入“天堂”,而现实自我无法达到,社会自我又不被认可,“三我”矛盾使内心冲突,呈现出自我和谐失衡状态,引申出孤独、认知混乱、自负而自卑和调节能力差;②膜拜成员的自我灵活性低。主要表现为思维固执、缺少灵活性、执著于某种观念而难以变通。美国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认为:“个体有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功能,如果各种自我知觉之间出现冲突或者自我与经验之间出现矛盾,就会体验到内心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状态。自我不和谐的程度越高,焦虑、抑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就会发生的越多”[7]。这是具有生物学基础的推断或事实,学者Schweizer等[8]研究发现:“不良经历会通过影响人脑前额叶功能对个体的调节能力产生长久的影响,导致自我调节的难度增加”。自我和谐度低则调节策略不足,由此产生更多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症状。

3.1.3膜拜成员高特质焦虑表现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斯比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的焦虑理论,焦虑情绪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类,前者是焦虑情绪的暂时波动状态,后者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一贯性的反应特征,这是一种人格特点或特质。本研究结果显示膜拜成员存在特质焦虑,咨询访谈中观察其主要表现是持续性的担忧和不安,容易恐惧和紧张,时常焦躁与烦恼,伴有认知偏激。“特质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在应激情境中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情绪”[9],因而“高特质焦虑者在面临问题时会产生消极情绪,采取退缩的方式以应对”[10]。当然,这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焦虑情绪会持续存在,并“左右着人的行为与决策,有时甚至会超过认知作用,出现负面效果干扰和影响人的判断”[11],使成员出现阻抗社会的批评、担忧团体的报复、焦虑自己的身体、惊恐于不能“圆满”,而这些又不断的循环和反刍更加重了上述心理症状的表现,这根本就缘于其特质焦虑的“人格属性”所为。因为“人格倾向性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了人对认识和活动的趋向与选择”[12]。

3.1.4 膜拜成員低健康水平表现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膜拜成员的健康水平处于较低分值,其原因分析:①在生理健康方面,多数成员原患慢性疾病,听从“拜神赐福”的鼓惑而延误了就医时机,加之封闭式极度“练功”,减少了有氧运动和规律生活,易并发低血糖、营养不足和机体功能衰弱;②在心理健康方面,成员长期受到“教义”和“精神控制”影响,引发思维、意志、情绪等功能紊乱,出现认知偏差、敏感多疑、情绪不稳等症状,甚至出现幻觉而诱发心理障碍;③在社会健康方面,即社会适应性,膜拜成员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忽视家庭关系和社会责任,甚至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如山东招远“全能神”血案就是膜拜成员社会健康的沦陷,出现的是“亲组织不道德行为”[13];④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证实,人际信任、自我和谐、特质焦虑与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且具有依存关系,尤其是自我和谐、特质焦虑与健康总分是较强的负相关,这些因子对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健康的前提条件不良,必然导致低健康的后果。

3.2 采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对膜拜成员进行心理康复

国际膜拜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赫伯特·L.罗斯戴尔(Herbert.L.Rosedale)指出:“对待膜拜组织的成员,应该像对待心理疾病和感情受到伤害的患者那样给予关怀和悉心照料,而决不是让他们自受其咎[14]”。“膜拜成员的问题根本就是心理问题”[15],“治疗的路径之一是心理建设,要‘由心而治[16]”,采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oluc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这是一种从系统观角度思考问题,关注改变发生的历程,“建构解决问题之道”的心理康复技术[17],其基本理念是解决问题,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的发生[18]。基本操作阶段如下:①了解问题阶段。了解成员的症状特征、情绪状态、困扰事由、求助动机以及今后发展趋向等?营造人际互动和被尊重的访谈环境,引导累积小的改变带出大改变以促进成员走出误区;②消除症状阶段。使用层次性、奇迹式的咨询对话探讨改变症状的线索。如问题:这些症状的原因何在?如果改善了人际信任、自我和谐、焦虑情绪和健康水平之后,你的感觉将会有所不同,你愿意改变吗?你的期望是什么,虚幻的想法能实现吗?引导成员思考症状之原因以催化解决之道;③认知干预阶段。“认知干预可以改善脑功能从而提高认知能力”[19]。如问题:反观现在,膜拜活动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95%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而你要去做?尝试换一种炼身方法是否会让你变的轻松?帮助成员发展合理认知方式,使其自我主观态度与客观事物的关联得到增强,以消解“自我和谐失衡”的症状;④探索例外阶段。该疗法的一个焦点是关注来访者自身的康复资源。膜拜成员惯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而忽略自己所具有的例外的成功经验,挖掘他们蕴藏的潜能激发改变动力。如问题:你人生至此有一些成功是怎么做到的?如果你能勇敢超越自己的过去,脱离膜拜团体就不会如此困扰了;你的人生还很长,可以设计和选择最佳的生存方式。激发他们自身康复力量以解决“三低一高”症状;⑤结束反馈阶段。使用追踪式询问并评估成员的进步:你在哪些方面变得好一些了?你生活中的重要事情是什么?可以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吗?将焦点放在引导成员更新人生目标上,因为“人生目标感的高低与健康相关……人生目标被视为一种特质倾向”[20],以这种特质倾向替代人格属性的焦虑特质,更有力度的促进成员自我成长。

总之,膜拜成员的心理表现特征是“三低一高”症状,其引发原因与人际信任、自我和谐、特质焦虑、心身健康水平及其交互作用有关,这是诱发膜拜行为的心理基础。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是“建构解决问题之道”的康复技术,帮助成员改善心理症状,使之回归于正常的社会生活。由于该研究对象系特殊人员,样本量尚不够多,未来研究将继续扩展样本量、测量其他相关因素并尝试多元化的心理康复方法。

[参考文献]

[1] 佩佩·罗德里格斯著,石灵译.痴迷邪教[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4-15.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80-182,238-241.

[3] 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4] 许军.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研制与考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65-68.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9、31.

[6] 徐展菲、席居哲.矛盾态度的成因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2):331-343.

[7] Shin DC,Johnson DM.A 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78,5(4):475-492.

[8] Schweizer,S.,Walsh,N.D.,Stretton,J.,Dunn,V.J.,Goodyer,I.M.,&Dalgleish; T.?Enhanced Emotion Regulation Capacity and its Neural?Substrates in those Exposed to Moderate Childhood Adversity[J].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6,11(2):272-281.

[9] 王小玲,朱霞,張月平,等.军校大学生特质焦虑对决策行为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2011,20(1):73-74.

[10] 刘溪,梁宝勇,高健,等.特质焦虑、应激和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2,20(4):602-605.

[11] 杨鹿鸣、张洪江.情绪增强的伦理考量[J].医学与哲学,2018,39(6A):30-40.

[12] 王晓慧,孙家华.现代精神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8.

[13] Castille,C. M.,Buckner,J. E.,& Thoroughgood,C. N. Prosocial Citizens Without a Moral Compass?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hiavellianism and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8,149(4):919-930.

[14] 中国反邪教协会,美国家庭基金会编.关爱生命·远离邪教文集[G],2004:121.

[15] 陈青萍.精神控制论-从临床心理学视角分析膜拜现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0.

[16] 辛自强.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13.

[17] Chris Iveson.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J].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2002,8:149-157.

[18] 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7-8.

[19] 孙红霞,庞秀娥,洪文武等.强化认知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38-40.

[20] 王彤、黄希庭.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生目标[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4):731-743.

(收稿日期:2018-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