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

2018-02-20韩银秋

现代交际 2018年21期
关键词:点石成金儿童心理营造氛围

韩银秋

摘要:为了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本文从四点出发,探讨了教学实践中应采取的对策,旨在为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营造氛围 儿童心理 课外活动 把握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223-02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演讲时,为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名道士具有“点石成金”之术,一次在点金后让学生们每人挑一个,学生们纷纷挑最大的,只有一个学生没有参与其中,道士问他为什么不去挑金子,他说:“金子虽然贵重,但总有花完的一天,我看中了师傅您‘点石成金的手指。”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得出,求学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即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这样才能够永无止境地探索知识,国家才能真正繁荣富强。

故事虽短但道理却很深刻,对于教育者来说也具有较大的启迪。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过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有些孩子始终不开窍?为什么有些孩子书本知识记得牢但却不懂得变通?如何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应用自如?这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坚持人本化教学原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做到灵活运用,在学习中要主动动脑思考,时刻存有质疑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

一、教师要用热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够热爱学生,在工作中充满热情与信心,以真挚热烈的情感去熏陶和感染学生,这样将会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其实,不只是教育,东北有一句话叫:不吃饭送出二里地。客人到你家来了,饭都没让吃,送的时候却给送出好几里地,给客人弄得心里热乎的,靠的就是一股热情劲。这是形容人不实在的一句带有贬义嘲讽的谚语,却从反面衬托了热情的重要性。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间进行互动,传递给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在感知后自然也会回馈给教师,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情感逐渐发生转变,知识才会走进学生的脑海中、心中。当学生真正获取到知识以后,便会产生浓厚的成就感,在无形中喜欢与教师相处,与其他认知相结合,思维便会变得愈发活跃。另外,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过程中,还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具体措施如下:

(1)营造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应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特征、认知水平、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相融合的条件下,并对其进行积极引导。问题的产生不是没有缘由的,更不是在硬性教学背景下产生的,而是应该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情境氛围,使学生能够自发提出问题。在此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进一步激发,思维也将更加扩展与开放,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问题,并且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积极的状态下。以语文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解“大”字,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但要告诉学生如何书写,还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肯定的微笑、自信的声音鼓励学生迎合自己,对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语言鼓励,并且提示学生用该字组成词语,便于记忆,学生在组词时自然会联想到许多词汇,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这个课堂氛围也被点燃,学生自然会盼望着下一堂语文课的到来,在教师营造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更加愿意去主动思考和学习语文相关知识。

(2)思维碰撞。学生在自主思考以后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在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思维间的碰撞,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进行引导,使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中得到启迪,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时教师应学会倾听,发现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思考方向上的差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路出发,为他们制造一些思维碰撞的机会,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惊喜的“舞台”。

二、钻研探索儿童心理,让知识衍生知识

学习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学习以后熟练应用。事实上,让学生进行自我开发的效果远比借助外力开发更加理想,外因取决于内因,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于一个合格教师来说,应善于利用和钻研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学生对知识以及外界其他事物的好奇,为其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将最适合的探索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其拥有点石成金的本领。

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这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属于一个较大挑战。作为一名新时期教师,应积极适应师生间关系的转变,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钻研和探索学生的心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能够在收放之间寻找到共振点,通过“旁逸斜出”“节外生枝”等方式,让知识衍生知识。

(1)“旁逸斜出”。在学生主动质疑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教师无法预测到学生会在什么时间提出怎样的问题,一些看似意外的提问,有可能是大部分孩子都感到疑惑之处,借此机会进行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对此,采用旁逸斜出的方式,有利于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后,提出更多含金量较高的问题,同时,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来说也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在备课时便要从学生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反复的斟酌与推敲,并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其中的疑难与重点内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筛选,判断所提问题的价值,思索学生问题与课文间的关联,使其能够在合理引导之下不散不蔓。

(2)“节外生枝”。学生产生的疑问往往就在一瞬间,这种提问的冲动来得快去得也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细心观察学生们的思维波动,并且期待每一处“节外生枝”机遇的出现。

例如,在学习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当教师在讲解“孩子,明天你跟我到沙漠里走一趟吧”一句时,发现有位学生轻轻地撇了一下嘴,仿佛不以为然的样子,这时教师便可以抓紧时机,让他诉说自己的想法,他站起来说道:“小骆驼妈妈为什么不直接找小红马理论呢?”教师抓住时机进行教育,现在很多学生家长没有以身作则,而文中小骆驼的妈妈却能够通过事实使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凡之处,通过教师的悉心引导,学生感受到了小骆驼妈妈教育方式的正确性,这种方式对孩子健康成长极为有利。[1]

三、丰富的课外生活,塑造健全的人格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受到基因、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兴趣爱好、天赋、学习能力等千差万别,单纯依靠书本知识无法充分满足其成长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对此,学校应该建立多样化的兴趣小组,使学生的情感在多种实践中得到培养和丰富,这对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培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良性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成为血肉丰满、感情丰富的“人”,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小学教育的目标。

四、把握教材,准确切入

由于教学内容不尽相同,发掘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和感知,从而在实践中获取一些终身受用的知识,这对于后续学习来说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通常情况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主要可采取以下内容。

尋找题眼以语文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寻找题眼,一篇文章的题眼往往折射出整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引导学生从题眼中进行分析和提问,不但能够使学生对文章产生更大的兴趣,还能够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课文的主体是谁?为什么要这样表述?等等,并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逐步推进、诱导过程中,逐渐养成观题生疑的思维惯性,从而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春凤.巧妙把握孩子心理构筑精彩语文课堂[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8):63.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点石成金儿童心理营造氛围
创意条形码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educ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教育和气候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南南的困惑
对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儿童心理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搭建支架发展“说”“写”
分享之路,从小起步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