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白登之围”解围之策

2018-02-20小宝宝

关键词:西汉匈奴

小宝宝

摘 要:“白登之围”是西汉与匈奴之间的第一次战争。在战后,汉匈之间订立的“秘约”是在双方都能够接收的基础上订立的盟约,保障了各自的利益,也决定了汉初双方关系的由“战”向“和”的走向。此次盟约是北方游牧民族首次与中原农耕民族订立的“盟约”,为后世解决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白登之围;秘计;西汉;匈奴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2-0036-03

一、“白登之围”解读

(一)匈奴崛起及与中原的关系

广阔富饶的蒙古高原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战国以前,曾先后出现过荤粥、鬼方、猃狁(读如险允)、戎、狄等许多游牧部族。春秋战国之时,他们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亦曾攻灭西周,占据镐京。随着历史的演进,有的部族消失了,有的被中原内化,有的则发展壮大起来。到战国晚期时(公元前3世纪),一些游牧民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某个强大的部落聚合若干小部落形成了一个个以血缘家族为中心的军事部落联盟,中原政权称其为“胡”。他们时而相互攻伐,时而与中原政权尖锐交锋,在众多“胡人”军事联盟中,以匈奴部联盟是最为强悍善战。对于匈奴的祖源与族属问题,史学家们尚无统一意见,但太史公司马迁在其不朽著作《史记》中以不知出处的史料为依据,结合匈奴降人所述,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1]

关于匈奴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左氏春秋》《战国策》等多有记载。战国时期,匈奴与秦、燕、赵三国为邻,彼此之间以战争为主导方式相互交流。秦时,刚刚一统六国的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头曼不胜秦,北徙。”[2]之后一直到秦朝灭亡匈奴才重新崛起,涉足中原之事。

公元前207年秦朝覆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3],楚汉之间争夺天下,趁中原大乱之际,漠北草原上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迅速崛起。《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西击走月氏(读如肉芝),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4]匈奴势力如日中天,趁中原边防松懈之际屡屡掠夺边郡,百姓不能安宁。

(二)“白登之围”起因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国,也意识到匈奴对北方边郡的严重威胁,于是“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5](此韩信非彼韩信,是战国时韩国之裔,刘邦出于笼络目的,封韩信为韩王,故称韩王信)。公元前200年秋,匈奴再次南下掳掠,韩王信驻地马邑便成了匈奴军掳掠的目标。“秋,匈奴冒顿大围信”[6],于是韩王信遣使于匈奴:“信数使使胡求和解。”[7]然而韩王信此举却招来了汉廷方面的猜忌,《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载,“疑信数间使有二心”[8],于是刘邦“使人责让信”。惊恐莫名之下,韩王信“恐诛”,为了自保“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得知此消息的刘邦准备亲伐韩王信,但是又传来新消息:“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9]韩王信献地降匈奴,汉高祖刘邦亲任前部先锋率大军32万攻击匈奴,由于轻敌冒进,加上气候异常,汉军被困白登山。《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10]企图一举荡平匈奴的刘邦被匈奴40万精兵困于白登山,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汉军坐困白登山,但“七日而后罢去”[11]。那么被困白登的7日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刘邦使了怎样的手段才从匈奴40万骑兵的重重围困中全身而退呢?据《史记》所载:“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12]那么刘邦所遣“间”(既奸细或说客)是谁?所遣者必是能言巧辩之士,且极具胆魄。当时随军同行的文臣有谋士刘敬、陈平,武将有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但刘敬因行军途中劝说刘邦不要进军匈奴而获罪下狱,所以陈平是跟在刘邦身边的唯一的谋士,只有陈平是最合适的人选。刘邦派遣陈平“厚遗阏氏”[13],于是冒顿“乃解围之一角。于是高帝……从解角直出”[14]。冒顿为什么将已经成笼中之鸟的刘邦放走?因为谁都知道,只要冒顿稍加逼迫或者杀上白登山,战事结果就是另一个样子。匈奴阏氏说:“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15]阏氏果真能够劝退匈奴单于吗?以上种种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推知,“间人”陈平代表刘邦去匈奴阏氏穹庐内并非是为了“厚遗阏氏”[16],而是见冒顿单于。也就是說,陈平使用“奇计”的目标人物不是阏氏,也不可能是阏氏,而是冒顿单于。

(三)刘邦脱困之因分析

对于冒顿单于放走刘邦的原因,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现就各家观点整理如下: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17]

陶克涛先生在《毡乡春秋》中云:“一方面由于战争的负累,他的统治利益需要国内至少是与汉境相接的地区有一个较稳定的或可以喘息的时间,而更重要的一面,则是他将把主要兵力用到西域。”[18]莫任南先生认为:“围困是威胁,是迫使就范;放是让其生存,好尽被臣服者的义务!冒顿让刘邦逃归,主要原因在此。”[19]杨燕女史认为:“第一匈奴凭借当时强大的实力有控制中原的野心,想将汉朝作为他们的附属国;第二,匈奴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汉朝和亲纳贡,可从汉朝取得巨额物产,汉朝的农业手工业产品可以补充游牧经济的不足!”[20]

结合《史记》《汉书》等汉匈相关史料与《毡乡春秋》等著作,冒顿放走刘邦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刘邦受困时所带仅仅是先头部队,非汉军主力,还有后续人马尚在途中,即使冒顿兵精粮足深入敌国作战终也是兵家大忌。再者,冒顿事先与韩王信部将王黄、赵利相约同战,但王黄、赵利逾期未至,让冒顿起了疑心。其二,是时冒顿虽东逐东胡,西挫月氏(rouzhi),但西域诸国尚未宾服,因此冒顿必须腾出手来应对西域各国。同时,要征服西域各国,就需要一个稳定的物资供应源,富饶的中原便是最理想物资来源地。所以冒顿单于以武力威迫汉廷更主要的是为了获取物资,而非灭汉自立。他需要中原安定,以此保障征西域时的物资供应。白登之围其实质是冒顿为汉廷设下的圈套,冒顿让刘邦“从解角直出”[21]就是为了促使汉廷完成“盟约”,即“秘约”。冒顿单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便放走了刘邦。其三,如阏氏言:“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22]中原农耕区不适合游牧,且与匈奴逐水草迁徙[23]的游牧习俗不符。虽然冒顿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但是尚无实力也无可能征服中原。又急于要征西域诸国,需要一个稳定的近邻关系。

二、陈平所献“奇计”内容

(一)“美女图”真伪与“秘约”内容分析

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西汉时期著名谋略家。秦二世元年(前209)大泽乡起义爆发后,六国旧贵族纷纷起兵反秦,陈平投效魏公子咎。曾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刘邦平定异姓王侯叛乱的战争。陈平先后为刘邦出6计,皆成,因功受封为户牖侯,白蹬之围后改封曲逆侯,历任孝惠帝、孝文帝朝右丞相。对于陈平所献“奇计”,后世学者多据史料中只言片语的记载揣测,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美女图”,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皆采“美女图”一说。东汉末期的学者应劭解释为:“陈平使画工图美女,间遣人遗阏氏,云:‘汉有美女如此,今皇帝困厄,欲献之。阏氏畏其夺己宠,因谓单于曰:‘汉天子亦有神灵,得其土地,非能有也。于是匈奴开其一角,得突出。”[24]对此唐人颜师古曰:“应氏之说出桓谭新论,盖谭以意测之,事当然耳,非纪传所说也。”[25]而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却记载:“其事秘,世莫得而闻也。”[26]《汉书》上也说:“高帝用平奇计,……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27]二书皆未曾提及美女图一事。“奇计”虽然使刘邦顺利脱困,却使英雄一世的刘邦蒙受奇耻大辱,故汉家史官记录此事时才闪烁其词,谓之“秘计”,以避尊者所忌,故杜撰了一出所谓陈平“厚遗阏氏”的说辞。

故,笔者认为,“美女图”是汉代士大夫为避讳“和亲”一词而臆造的,实无此事。就匈奴“忘君臣,略婚宦”[28]的婚俗而言,单于也非只有一个阏氏。冒顿何等英雄,岂会无端听信妇人之言改变军国大略!纵有美女图,也可能是陈平为了面见单于所使的计谋,绝不可能成为刘邦解的原因。所谓“厚遗”应是刘邦以随军所携财物贿赂单于,以便解围,“奇计”应是以脱困为目的而订立的盟约。那么刘邦在危难之中与冒顿单于到底订立了怎样的“城下之盟”?我们无从查得具体内容。但从文景二朝史料中频频出现的“复旧约”“如故约”“先帝制”等,结合史实以及《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推测,“奇计”内容应包括:第一,汉匈之间约为“昆弟之国”,是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第二,确立和亲关系,汉廷皇帝须将公主嫁予匈奴大单于为阏氏,确保汉匈两国世代通好。第三,每年汉廷须奉送大量物资,如金、絮、缯、酒、米等物于匈奴,以做救济之用;匈奴不得侵扰汉廷边郡。第四,明确划分两国疆界。以长城界北上,引弓之国,匈奴之地;南下,冠带之室,汉廷所辖。第五,开关互市。在确保双方平等与和平相处的前提下定期进行互通关市贸易。

在白登山签订“秘约”后,冒顿单于“白登之围”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刘邦“从解角直出”。解围之后刘邦便遣派刘敬去匈奴“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30]。此制后来逐渐趋向长期化、制度化,有时匈奴主动提出和亲,有时汉廷被迫和亲怀柔,最终成为西汉早期的一项国策。和亲政策有利于缓和汉匈关系,发展汉朝自身力量。

自白登之围至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谋止,67年间匈奴共“入寇”西汉边关10次,皆非大规模的深入中原和灭国战争,主要目的是抢掠生存资源。因此,汉军也只是采取消极的“备胡”而非积极“攻胡”方略。《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31]即使是建立了国家,匈奴依旧从事着单纯的游牧生活,没有第二产业辅助,匈奴粮食、绢帛等物资的十分匮乏。由于地处边塞,气候寒冷,一遇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便无力自救,这是造成匈奴对中原财货的掠夺主要原因。

“白登之围”是汉廷与匈奴之间的第一次接触。战后汉匈双方订立的“盟约”是北方游牧民族首次同中原农耕民族订立的“盟约”,其本质是一种临时性盟约。汉廷显然是为了积蓄国力、巩固和稳定汉朝的统治才接受了这一盟约;匈奴则是为了逼迫汉廷供应物资,支撑其对西域的讨伐,完成游牧民族的统一。“盟约”暂时保障了各自的利益,也为后世解决民族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同时也影响了其后双方“战”与“和”的走向。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4〕〔12〕〔13〕〔14〕〔15〕〔16〕〔17〕〔21〕〔22〕〔23〕〔30〕〔31〕[西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887,2889,2894,2894,2894, 2894,2894,2894,2894,2894,2879,2894,2879.

〔3〕[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629.

〔5〕〔6〕〔7〕〔8〕〔9〕〔10〕[西汉]司马迁.史记·韩信卢绾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894,2633, 2633,2633,2633,2634.

〔11〕[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2835.

〔18〕陶克涛.毡乡春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32.

〔19〕莫任南.匈奴对汉王朝的政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04).

〔20〕杨燕.白登之围与汉匈合约[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4).

〔24〕〔25〕[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63,63.

〔26〕[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57.

〔27〕〔28〕[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045,2895.

〔29〕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8.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西汉匈奴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西汉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西汉名将周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