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业集聚论视角下的重庆“‘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研究

2018-02-20

重庆行政 2018年6期
关键词:重庆市现代农业重庆

“大城市带大农村”作为重庆市的基本市情,在新时代形势下亟待破局。一方面,重庆市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是发展的主线,而现代农业一直是重庆市国际开放合作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作为农村面积最大的直辖市,乡村振兴的任务异常艰巨,而现代农业自有的振兴能力不足。基于现代农业特征的空间经济学理论表明,在开放中集聚发展是现代农业实现倍增的必要路径。因此,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下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国际化新动力,在中欧班列(重庆)起点辐射的土主镇、回龙坝等毗邻村镇选址规划,集中连片推动国内外要素融合、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为全市大城市带大农村新路径探索可复制推广经验。

一、现代农业集聚论的理论基础

(一)农业经济学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本奥多·W·舒尔茨在1987年的《改造传统农业》著作中,将农业分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过渡农业等三大类。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供给和技术水平不变,整个产业部门是完全竞争的状态,均衡价格恒定。传统农业由于劳动效率和资本收益率偏低,无法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流入,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要求农业从低效率、低资本收益的部门向高生产效率、高资本收益的部门转变,需要引进新的农业现代化因素,投入新的生产要素和实施新技术,更需要对农民投资,提升农民劳动力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二)空间经济学的两部门“中心-外围”理论

克鲁格曼、藤田昌久和维纳布尔斯于1999年合著出版了《空间经济学》,提出了两部门“中心-外围”理论,阐述了产业部门增长与空间布局的关系。在空间经济学的传统分析框架下,农业部门是完全竞争,要素不可流动,只有制造业部门具有垄断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特征。在这样的经济学假设前提下,空间布局就形成以制造业集聚的经济中心,农业部门形成均匀分散布局的腹地外围;同时,制造业集聚具有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基础-乘数效应,从而空间集聚本身能够促进制造业呈倍数增长,放大制造业的增长效应。

根據“中心-外围”理论,制造业集聚过程得以自我维持和强化,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保持足够规模的制造业集聚密度和规模,也就是有意识地规划制造业集中布局,维持形成不断强化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过程。二是促进集聚的要素流入。这取决于流入集聚区位的市场开放程度,而市场开放程度又是由经济系统的政策环境所决定,这种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人力资本政策等。

(三)基于新特征的现代农业集聚理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战略对农村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期。现代农业是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新的特征。第一,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具有垄断竞争或者说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学特征。传统农业满足大众温饱需求,而现代农业向休闲观赏、文化体验和科普教育等多元化方向扩延,现代农产品和农业服务向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转变,追求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第二,现代农业离不开自由开放的市场体系。相比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供给固定的特征,现代农业要求生产要素不断升级和自由流动,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比如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需要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中获得开放发展的红利。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满足当前及未来市场需求,实现农业的要素升级以及农产品的高商品化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路径。第三,现代农业以高效的产业组织模式为支撑。现代农业采用先进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本单元形成高效率的产业组织体系,具备种养-加工-消费或休闲体验的一条龙全产业链。

因此,从空间布局方面来看,现代农业已经具备制造业的理论属性,现代农业部门是垄断竞争、要素自由流动的,符合空间经济学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即现代农业发展将趋向于空间集聚,从而获得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基础-乘数效应,推动农业呈倍数增长。根据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连片集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需要相应的条件配套:一是保持足够规模的现代农业集聚区和消费市场,从而形成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优势的循环累积效应。二是借助开放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征,探索试验和构建促进现代农业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和组织体制。

二、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现代农业自身弱质问题突出

1.现代农业开发低端化、同质化严重。目前,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局限于单纯的农业资源开发,在经济性动植物种养、农业体验和农家乐餐饮等方面陷入恶性竞争。另一方面,重庆市许多特色农业资源、乡土文旅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亟待对标国际标准进行深度开发。2017年,重庆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0%,年增速不到第二、三产业一半;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占比65.6%,畜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仍然不成熟,特别是作为现代农业重要构成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仅1.8%。

2.现代农业布局散、弱,缺乏品牌载体及知名度。由于重庆市山地地形复杂、城乡空间为山水界限所分割,且缺乏市级高度的统一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布局多呈碎片化的空间分散形态,尚未形成具有区域知名度的现代农业品牌载体。比如,成都市已经形成了以“三圣花乡”为代表的现代都市农业集聚发展区和区域品牌,相比之下,重庆“歌乐山国际慢城”等现代都市农业品牌已初步萌芽,但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国际化程度很低。

3.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弱质性。目前,重庆市现代农业法人经营主体以农业合作社或中小型农业公司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专业素质不高、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现代农业运营低效、创收效益不强。2017年,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5∶1,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同期四川省水平。

4.配套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乡村风貌待整治。现代农业开发因市场爆发而快速兴起,而产业所在的乡村地区交通设施、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社会管理和金融服务等公共配套建设尚停留在村镇一级,未能及时跟上匹配。

(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重庆现代农业发展孕育开放的市场机遇

1.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重庆市现代农业探索国际化路径提供条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南向通道”、江北国际机场等国际大通道建设初见成效,两江新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和自贸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初步成型,为现代农业探索国际化新路径提供必要条件。

2.重庆的现代农业亟待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整体来看,“一带一路”国际交流的重点仍集中在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业等产业领域,现代农业是重庆对外开放的薄弱环节。例如,中欧班列(重庆)的主要货源为笔记本电脑等工业制品,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则集中在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合作。农业的国际贸易交流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功能,进入新时代,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农业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农业的比较优势,促进要素的跨国流动,催化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提升。

3.西部地区已经初步探索形成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例如,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建有中哈人民苹果友谊园、“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等平台,成为全国借鉴的典范。又如,探索农业开放、打造农产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产业开放平台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先行试点的重要领域。重庆市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产业资源富集,理应借鉴相关经验,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国际化新路径。

三、重庆市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总构想及举措建议

通过重庆市级统筹规划,在区级落地,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依托中欧班列(重庆)起点辐射的地理空间和品牌效应,加强融入“一带一路”走国际化道路,推动重庆市本土农业资源、文化元素符号和国际高端要素融合,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融合。

(一)科学规划产业开发和布局,选址中欧班列(重庆)起点-沙坪坝区土主、回龙坝等乡镇区域,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从水陆空三大国际枢纽片区来看,江北空港、果园港片区均在两江新区范围内,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国际物流的产业载体带动毗邻村镇融入国际化,唯有中欧班列(重庆)起点片区缺乏相应能级规格的国际合作示范园区。根据错位发展原则,建议在中欧班列(重庆)起点附近的土主、回龙坝等村镇区域选址,集中连片规划发展“‘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规划适当功能片区为国际合作载体,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区域化集聚、国际化接通和延伸。一是规划建设大宗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园、农村文旅产业国际合作园,引进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先进农业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入园,促进传统农业业态与科技、加工、服务等产业环节融合,高标准开发富有特色的农业资源、文旅资源,打通相关产业活动的互动联系,探索重庆市农业产业链国际化发展的可复制经验。二是筹建“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由市农委、市科委、市委人才办等机构牵头,依托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粮食集团等企事业主体,与国外农科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以及对外展示重庆市农业发展成果的窗口。

(三)注重引进国际的理念、管理、技术和机制等软实力因素,强化重庆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提升。推动重庆市现代农业法人经营主体参与广泛的国际化合作,对接国际先进的农业开发和乡村文旅龙头企业,借鉴其在产业规划、品牌资源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以企业引进带动专业人才引进,促进重庆市现代农业运营管理品质提升。

(四)按照市级规格,高标准建设示范区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城市建设標准,全面加大投入建设示范区的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等乡村基础设施,以提升村镇地区对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执笔人:余川江、艾光利)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

[2]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伯尔斯.空间经济学[M].梁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4]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初探[J].财经问题研究,2003(1):67-70.

[5]胡晓群.重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关注点[J].新重庆,2017(5):10-11.

[6]罗娟,刘路,雷伊婷.重庆农业发展的问题研究[J].农家参谋,2017(17).

[7]宋建平.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5).

[8]严伟涛.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项目的设计与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0).

[9]周玲.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8(11).

[10]朱进华.江苏农业:开放合作天地宽——南通推进开放型农业集聚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7(9):12-14.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重庆市现代农业重庆
重庆客APP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