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 常州

2018-02-20修林

翠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常州

修林

作者简介:

周良林,笔名修林,生于巴蜀之地,求学淮河之滨,工作龙城常州。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常州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在《散文百家》《海燕》《全球商业经典》《翠苑》《光明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四川科技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游记作品30多万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我一直不知该怎么样表达对常州的感情。

我不是常州人,我也不会说常州话,可是我爱她。论时间,我在常州生活的时间早已超过在家乡生活的时间,算是半个常州人;看户口,大学毕业就迁到常州了,自然是户籍有名,这叫新常州人;再说感情,我在常州工作安家,结婚生子,也算与常州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其实人这个东西就是奇怪,有时候爱完全不需要理由。每当出差,老家同学聚会,大家一听我在常州,都说不知道常州在哪里,无锡、苏州、南京大家都知道。我一阵解释说常州在南京、上海中间,紧靠苏州、无锡,常州有浩浩长江和古运河,有着绿色仙境的天目湖,有着举世无双的淹城,还有恐龙园、天宁寺、红梅阁、茅山等美景多不胜举。看大家一脸的迷茫,一个轻描淡写的“哦”字告诉我,他们还是在云里雾里,心里就开始别扭,不为别的,只为他们都不知道常州。虽不说立马翻脸,但不快自然有了,话不投机,也懒得翻来覆去解释。记得有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一个在广州发展的好哥们举着酒杯大声问我,真想不明白,你怎么就扎根常州不出来了,常州有啥魅力这么吸引你!

是呀,常州有啥魅力吸引我?

我也说不清。

论繁华,不及上海、南京;论美丽,也不如苏州、无锡。常州介于上海、南京之间,说好听点是一肩担两城,说难听点是两城不靠,边上还有无锡、苏州抢风头,蛮尴尬的。你看张继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家记住了人间仙境的苏州;徐凝的一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两分无奈是扬州”,又让人忘不了清鲜自然的扬州。常州呢?虽也有龚自珍的“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陆游的“儒风蔚然,为东南冠”,可许多人不知这悠悠古风的常州。

可这些阻挡不住我莫名其妙地喜欢这座城市。每次走在高楼林立、街道宽阔、人流如潮、玉兰飘香的延陵路,穿行在大街小巷,总感觉亲切、自在、随意,就像小时候走在乡间小道上。

不了解的,以为常州只是座工业城市。是呀,早在唐朝,常州出产的绸、绢和红紫棉布等已成为宫廷供品;中唐以后,常州的织造业已较为发达,成为全国15个造纸业产地之一;到了南宋,常州变成了重要的粮食产地和集散地之一,官府有造船局、织造局、杂造局、药局和窑务等管理机构,私人手工作坊遍布街巷。白云渡商贾云集,马山埠船舫穿梭、车水马龙。明朝永乐年间,常州跃升为全国33个较大商埠之一;清代时,常州制造的宫梳名篦和本色斜纹布等产品,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近代名气更大了,常州是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涌现了盛宣怀、奚九如、刘国钧等一批民族实业家,纺织和机械制造业蓬勃兴起,建成了大成、厚生、民丰等纺织印染和机器制造企业,据徐凯卿先生《奚九如与厚生制造机器厂》记述,1936年,大成扩展成拥有纺、织、印、染完整体系的4家大厂的公司,其中大成四厂设在武汉,一次就向厚生订购织机200台。在大成的带动下,常州拥有纺染织厂40多家,机器设备6300多台。而在20世纪80年代,常州成为全国领跑者,这片只占全省面积4%的地方,创造了全省一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并创造了“中国奇迹”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苏南模式”,一举成为全国中、小型城市的样板和楷模,掀起了“学上海,赶常州”“小桌子上唱大戏,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如日中天的常州工业,先后在灯芯绒、卡其布、花布、拖拉机、玻璃钢、化纤、半导体、塑料、自行车、照相机等产品上享誉全国,月夜、黑牡丹、天马、常柴、星球、金狮、东风、红梅成为畅销一时的热门品牌。

初来常州的日子,我也是这种看法。那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要到乡镇去,乡镇企业很多,也很发达,每个村都有几十家企业,可以说企业一个挨一个,鳞次栉比。

那时候,下班之余,也没啥事。骑个自行车,在西瀛里、南大街、延陵路、晋陵路闲逛,常常在想,这些古意的名字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什么?历史的尘埃背后,或许有我意想不到的东西。于是,我走进图书馆,去探究、去追寻,透过岁月的烟雾,小心翼翼地走进常州深处,一点点地撩开她神秘的面纱。那一刻我恍然大悟,不起眼的常州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历史名人,如群星闪烁,如珠玉光芒。

大美无言,我好像顿悟了。丰满是无言的,不须炫耀,也无须夸饰。

说常州,还得从一个圣人开始。他叫季札,生于公元前576年,卒于公元前484年,是常州的人文鼻祖,被公认为“延陵第一人”。他的名气很大,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与孔子齐名的圣人,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其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至今传颂。

话说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殷商末年,当时,周王子泰伯、仲雍避位,东奔太湖流域及四周,获当地土著拥戴,历经19代,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吴王寿梦时,生有四子,季札是老四。这个老四从小聪明过人,熟读《诗》《书》,通晓礼仪,懂得仁义礼让,颇受寿梦喜爱。在他成年时,也就是公元前547年,被分封延陵,于是季札在延陵修城筑郭,建立自己的新城。这个就是现在的常州起源,常州也从此有了第一个地名。我们说常州历史有2500多年,就是从季札被封于延陵算起的。

原来代表常州的延陵路,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

据《史记》记录“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老爸敢打破传统惯例,传位季札,恐怕不仅仅是宠爱吧,群雄逐鹿,要的是治国安邦之才,贤明爱民之君。想那季札没有点帝王之才,怕也入不了老爹的法眼。这个季札是有真本事的,他有思想,認为“戢兵安民,通好上国”;他善交际,经常出使鲁、齐、郑、卫、晋诸国,广结晏子、子产等各国知名人士;他精通音乐,在鲁国能根据周代民间和宫廷乐舞所反映出的时代风貌和地域特色,推断出各诸侯国的政治明暗、民风厚薄、国运盛衰。《左传》中有季札观周乐一节,学者认为是我国最早、最系统的具体乐评,季札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评论家;他讲信义,重然诺,有徐墓挂剑为证。《史记》有云: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说的是公元前544年,季札在出使徐国时发现徐王非常喜爱他随身佩带的宝剑,本想当场赠送,无奈还有外交任务,佩剑乃是象征,再说沿途不太平,也可防身。那就等完成任务再给不迟。可惜斯人已逝,徐王没有等到季札归来。季札倍感遗憾,将宝剑挂在徐王墓旁的树上,长揖挥泪而别,心里还是挺内疚的。

这些正是寿梦看重的,季札博学多才,又豁达贤能。

成为国君,那是一辈子的梦想呀。古往今来,为王位之争,有多少同室操戈、父子反目、兄弟残杀?

可季札经受住了这个足够大的诱惑,《左传纪事本末》里记录了他当时的话:“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他讲礼仪规矩,也怕老爹的厚爱引起兄弟纷争,国家不稳呀。以后他的兄长相继接位后也觉得力不从心,不如弟弟,又要将王位让于他,他仍固辞不受。这三次让国的故事至今为人乐道,成为“让国家声远,延陵世泽长”的经典,孔子、司马迁对季札评价很高,孔子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据说还亲自为季札书写墓碑。司马迁说:“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以后的南朝宋武帝刘裕,东汉史学家班固,三国时著名诗人曹植,晋代文学家殷仲堪,南朝文学家江淹,唐朝名相狄仁杰,诗人李白、杜甫,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等历代名人无不赋诗评赞,康熙皇帝还亲题“让德光前”季子祠匾。

如今在人民公园有季子祠、季子亭、季子石像,红梅公园也有纪念他的嘉贤坊,嘉贤坊两面各有一副楹联,正面书:“春秋争弑不顾骨肉,孰如季子始终让国”。

季札在延陵时,还修建了淹城。淹城地处武进区南湖塘镇西3公里处,是江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垣遗址。淹城的最早历史文字记载是东汉袁康《越绝书·吴地传》:“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北宋《太平寰宇记》云:“常州府春秋时为吴国内地。”《史记》云:“吴公子季扎所据,是为延陵之邑。”吴为越所灭复属越,到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清代《读史方舆纪要》云:“淹城,在(常州)府东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垫深宽,周广十五里。”淹城被里外三道河流围环。从里向外,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这种建筑形制,在我国的古城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分古城池都只有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正好和《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而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也可佐证:“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

关于淹城的来历和淹城的主人,也有史学界和考古界的学者说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就是当时在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相传奄君与商代后人武庚勾结发动叛乱,被周成王所灭,带领残部从山东辗转逃到江南,在这里凿河为堑,堆土为城,仍称“奄”。因古代三点的“淹”字与没有三点水的“奄”字通用,一直流传至今,遂有“淹城”之名。

一地有两座城池,不同国君,居然相安无事。以季札的聪明才智能不知道,能不做点什么?这事好像说不过去,说奄君是淹城的主人总感觉有点不靠谱。

淹城,早在来常州之初就去过,那时的淹城蛮荒凉。但见三层土城,植被葱茏,有似翡翠盘中安放着三支玉镯。几间平房就是淹城博物馆,简陋的博物馆却珍藏着一件宝物,就是一条长7.45米的独木舟,那可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称。如今的淹城,早已成了旅游区,淹城春秋乐园、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淹城传统商业街坊、淹城野生动物世界、淹城春秋文化拓展区、宝林禅寺。创意很好,只是粗糙了些,商业味浓,文化味浅,或许是遗址公园的通病。至于那句明清看北京、南宋看杭州、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的广告语,口气有点大,但底气不足。

其实,人类在常州生活的足迹大可追溯到更遥远的时期。据考古发现,在常州戚墅堰圩墩村京杭大运河南侧,还有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6000年至5000年。有崧泽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叠压地层,崧泽文化层已遭破坏,马家浜文化层堆积保存较好。经过三次发掘,共出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品近700件,各种陶片5万多片。其中陶釜、陶豆为多,其次是陶罐、陶盆、陶钵,出土文物中还有制作相当精致的原始水上交通工具木橹一支、木浆二柄,以及大量炭化米粒,这些东西在考古专家眼里都是惊喜呀。这里出土的木橹,是全国新石器早期遗址中仅见的,人们称它是“中华第一橹”。

让我们穿越历史,神游一下。当时圩墩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周围湖沼水网纵横分布,雨水充沛,这样的生态环境自然适合动植物的生长繁衍,也具有水稻等农作物生长的得天独厚条件。先人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低矮简陋的茅舍,男人用磨制光滑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或蚌镰种植、收割稻谷,用骨镞、石镞、石丸射击和投掷击打野兽,有时还摇着独木船,用骨制的镖及织网捕鱼。女人则用陶制或石制纺轮、骨针、骨锥等来从事原始的纺织活动,穿上麻织衣服。没事听听猪在木栏里嚎叫,那时已驯养成家畜。她们也懂得打扮自己,把骨等插在头上发间,耳带玉块、手戴玉镯或把玉璜、玉珠、玉管、猿牙之类装饰品串联系在颈上,可以吸引威猛的男人。

改造后的圩墩遗址成了一处公园,整个公园以遗址落笔,处处闪烁当年先人的足迹。尤其是圩墩遗址博物馆,是整个公园的一大亮点。博物馆以“常州第一村”为展示主题,从陆地转入水中,进而到地下,通过雕塑组合、结构剖面造景、二维背景结合动态投影画面等手法再现了圩墩人生存的大环境、圩墩人居住的建筑、圩墩人生活的用具、圩墩人聚在一起用餐的场景以及圩墩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确让人身临其境,叹为观止。可惜一场水灾后,损失严重,也很少开放了。每次去,只能在行走中臆想当年的原始田园牧歌,倒是沿途的桃花流水,让人顿觉置身世外桃源,重回远古。

伴随西晋永嘉之乱,大批北方氏族纷纷避祸南迁,中原文化的融入,极大地丰富了本地吴文化。待到东晋到南北朝齐梁时期,常州历经了170年的社会安定,厚积薄发,开始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南北朝时,常州出了齐、梁两朝皇帝。据《南史·齐本纪》记载,萧氏原籍为山东兰陵,也就是如今山东苍山和枣庄一带。西晋惠帝和怀帝时,因司马炎废魏称帝立西晋后,大封宗室,各霸一方,最终酿成“八王之乱”“永嘉之亂”“五胡十六国”的局面。烽火连天,人心思安,原河南、山东、淮北的晋朝官吏和大批世家子弟相继南迁避难。这其中,就有当时的淮阴令萧整于东晋大兴元年(318年)率领萧氏士族由山东苍山县兰陵镇南迁,南渡过江到武进县城东里定居,即今万绥镇。当时,南迁人士寓居江南后,皆“侨置本土”。所谓“侨置”,即朝廷在流民集中的地方,仍沿用他们原籍州、郡、县等地名,前冠以“南”字相称。兰陵侨置于武进,故武进又称南兰陵。梁太平二年(557年)改武进为兰陵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兰陵萧氏家族南迁定居于常州境内的成员有两支,一支是武进萧整,生萧俊、萧辖等三子,后代有齐、梁两朝皇族,史称“齐梁房”;另一支是曲阿(今丹阳)萧卓,他的后代成了刘宋皇室(即刘裕禅东晋而建的宋朝)的外戚,史称“皇舅房”。齐、梁两朝正处于中国南北分治时代,两朝13个皇帝统治时间不过78年。按说可以一笔带过,默默无闻。然而,因萧氏家族,尤其是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等尊儒重文,让短暂的时代溢光流彩,熠熠生辉,成为战乱时代的一朵璀璨奇葩,花香千年。

萧衍是个改革派。在位期间,积极改革前朝暴政,采纳诤言,体察民情,注重宽厚待人,让人们休养生息。同时提倡节俭,反对奢靡。致使国库充盈、文化繁昌、国泰民安,极魏晋以来一时之盛。萧衍本人不仅精军事,武艺出众,能用兵,还是一個文艺青年。他擅长文学,能文善诗,文采风流。他还精通乐律,首创准音器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应十二律。《江南弄》是乐府《清高曲》名。梁天监十一年,萧衍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沈约作四曲,萧衍作三曲,共称《江南弄》十四曲,均轻艳绮靡,辞句合韵,一律都是七言和二言相杂的句子,《江南弄》成为唐代词的雏形和起源。萧衍还是一位勤奋的皇帝,在位期间除了把朝政治理得有条不紊,还利用业余时间著书立说,著有《历代赋》一卷、《乐社大义》十卷、《乐论》三卷、《诗赋集》二十卷、《毛诗大义》十一卷、《杂文集》九卷、《通史》六百卷、《孔子正言》二十卷,以及《兵法》一卷、《兵书要钞》一卷、《全策》三十卷,可谓著作等身。

可惜晚年陶醉在成绩中沾沾自喜,又沉迷佛教不能自拔,从而疏于朝政,致使后来朝纲废弛,隐生祸患。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是梁武帝长子,系萧衍之妾丁氏所生。萧统天资聪明,2岁被立为太子,3岁授《孝经》《论语》,5岁能诵五经,10岁精通经义。且善于诗文,动辄数十韵,随口吟成,不费思索。这位太子,本该多学政道,一袭皇权。却独爱诗书,兼爱山水。东宫聚书三万卷,他博览群书,博通众学,以读书为乐。没事就招纳一批国内有学问的人,商榷古今,品论历史上各种有名的文学作品。品出兴趣来了,干脆组织一帮著名学者,选辑了上起周朝、下迄梁代800多年间、130多名知名和佚名作者著作共750多篇,所选录作家都是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所选编的作品都是作者的名篇,可谓情义和辞采并茂,反映了各朝正统学派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整个文选三十卷,洋洋洒洒,浩浩荡荡,这就是有名的《昭明文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文选集,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成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文学史的珍贵文献。从隋唐开始,研究注释《昭明文选》一书形成“文选学”。到了唐代,科考应试举人、进士者,必须熟读《昭明文选》。连唐代大诗人杜甫教导儿子要“精读《文选》理”,南宋著名词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也录有“《文选》烂,秀才半”的民间谚语。可见《昭明文选》的分量。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这样评价南朝文化的历史价值:“中国古文化的极盛时期,首推汉唐两朝,南朝却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体是南朝文化的更高发展。”

承上启下,这话一点不过分。南北朝文化,萧统和他的《昭明文选》是最杰出的代表。这个皇子文学家,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文化,除留给后世《文选》三十卷外,还有《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文章英华集》二十卷、《陶渊明传》一卷、《古今诗苑英华》十九卷等。

说南北朝文化,不能忽视一个人,萧子显。他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字景阳,生于公元489年,死于公元537年,死在吴兴太守任上。他的父亲萧疑即齐豫章文献王,在南齐时曾显赫一时,萧子显是萧疑的第八个儿子,入梁后,官至国子监博士、国子监祭酒和吏部尚书。萧子显身材魁梧、风神洒落、雍容娴雅、简通宾客,好学、工文。他竭力利用自己的文才,为梁武帝编《文集》,撰写歌颂梁武帝对北魏用兵的《普通北伐记》。他编写的《南齐书》,综合取材南齐史官檀超、江淹等编的《国史》,梁沈约的《齐记》,吴均的《齐春秋》,成为现在唯一所存的有关南齐的史书,价值巨大。萧子显除了编集《南齐书》外,他还采众家《后汉》考证异同,编有《后汉书》一百卷、《贵俭集》三卷、《文集》二十卷。可惜除《南齐书》外,都没有流传下来。

看来萧家从皇帝到臣子都是勤奋用功的人,这个传统世代相传,终于又结硕果。到唐代,出现了一颗明星,那就是萧颖士,常州第一位状元。萧颖士(公元716年~768年),字茂挺,梁武帝萧衍八世孙,唐代散文家、诗人。因为遗传基因,萧颖士同他祖辈一样,天资聪慧,4岁能作文,10岁补为太学生,19岁时廷试一甲一名进士,对策第一,成为常州历史上第一名状元。历任秘书正字、广陵参军、史官侍制,均因不合时而罢去。萧颖士一生自甘淡泊,不慕名利,为人耿直,刚正不阿,在官场并不顺利,还时常遭奸相忌恨,后来干脆弃官而去,客居汝南,逝世于旅舍,终年52岁。萧颖士文才卓著,他注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反对形式上的华丽空虚。他的诗作鲜明地表现了不附权贵、崇尚正义的高洁志趣。他乐闻人善、广集门生,一方面教诲学生坚持道德、文章两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以推荐后进为己任,经他推荐的学者有数十人。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南朝著名文学大家徐陵,东海郯人。在任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纲的东宫学士期间,受宫廷新体诗代表人物萧纲之令,编选作品760多篇,辑录成10卷《玉台新咏》一部古诗总文集。主要选入从东汉至梁代诗作和乐府民歌,偏重择辑收录宫廷与民间的艳体诗歌,尤其注重表现男女之间真挚爱情和妇女生活的新体诗作。《玉台新咏》是继《楚辞》与《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较早的古诗总文集,在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价值和地位,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孔雀东南飞》、庾信《七夕篇》、曹植《弃妇篇》等均出自此书。

还有两部巨作一定要说,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南朝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大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理论的专著,总结了以前的各种创作成果,继承发展了以前的理论体系,还创新了很多精辟论语与见解。全书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部分共50多篇,文体宏大、内容精深。既分析了各种文体的流变和特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原则关系,又指出了文学和时代的关系,阐述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可以说立足于当时,又能影响于后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席位。而另一位文学批评家钟嵘所写的名著《诗品》,原名《诗评》,所论述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对汉魏至齐梁120多位诗人逐个进行评论。《诗品》第一次建立起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体系,提出了许多有关诗歌的精辟见解。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部诗著专论,在古代诗歌理论与批评史上和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对后世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诗歌家们称赞为“诗语之源”。

齐梁时代还产生了文学史上的永明体和著名的宫廷新体诗,以及骈体文的成熟。“永明新体诗”是南朝齐代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其特点是有意识地讲究避免与声律,辨别八病和四声,力求协调的平仄、铿锵的韵音、工整的对仗,华丽的诗采。创造永明新体诗的作者是南朝梁代大文学家、诗律大学家沈约。他音律精通,敢于尝试,将当时周颙发现的汉语四声用于新体诗歌创作,提倡写诗自觉运用声律,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一种伟大创举。永明新体诗成为中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对辞赋、骈文以及唐代后来的诗、宋代的词和元朝的曲等文学都有深远影响。永明新体诗在南朝齐梁时代十分流行,更受到皇家人员的喜欢和参与。当时齐梁萧氏皇族成员大都喜欢诗歌与文学创作,尤其盛行于当时萧纲太子宫的学士之中,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宫廷新体诗。因为有皇家人员的推波助澜,永明体风靡一时。作品大多描写女性之形体美,体裁形式工整,诗歌声律巧工,形成了齐梁时期宫廷新体诗歌流派的一道奇特風景线。对于妇女举止与体态、精神和形状的描写开拓了诗歌新题材,增加了新体诗歌流派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和诗歌艺术创新等方面具有进步与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从后来的唐诗、宋词与元曲及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对于女性的内在美的刻画与外在形体美的描写,都能窥见永明体的影子。

齐梁时代,也是骈文创作的黄金时代,骈文名家辈出。骈文清新丽巧,追求韵声美,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体,又称骈俪文。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为主,讲究工整对仗,因句句要两相对应,如同两部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音韵声上要讲究平仄,声律上要和谐;在修辞运用上注重用典和饰辞。骈文具有声韵优美整齐,特别注重艺术性的特点,它不但注重形式,而且,还要注重技巧。

短短数年,齐梁文化上承秦汉、两晋,下延隋、唐、宋、元、明、清。可谓承上启下,功不可没。唐代李延寿在《南史·梁本纪》中称赞:东晋以来,二百余年“文物之盛,独美于兹”。鲁迅先生曾评价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对于常州来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常州著名学者一致认为明清常州学术文化发展的源头,自应上推至南朝齐梁。毗陵七子之一的赵怀玉在《云溪乐府》自序中说:“延陵在周属吴,隶属会稽郡。齐梁以后,人物辈起,帝王名臣,吏治儒林,忠义孝友,节烈高行,卓卓可纪,称极盛焉。”清代诗人查慎行称赞常州诗学昌盛时,也说“诗脉今属南兰陵”。清代著名学者李兆洛还把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奉为“吾常文学之祖”。

因为齐梁,常州开始变得厚重起来。

随着隋朝南北大运河开通,常州迅速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经济得以后来居上。中唐以后,物产丰富,鱼米之乡的吴文化地区开始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韩愈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据十九”。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地方官员的倡导,为常州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虽说常州风景不及周边扬州、苏州、杭州、湖州等地,毕竟相邻,自然耳闻目染,受其熏陶、带动和辐射。尤其是一批文人比如唐代常州刺史李栖筠、独孤及,宋代常州知府王安石等人在常州做官,大大带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李栖筠是唐代很有名望的大诗人,他创办了常州历史上第一所官学—常州府学,让更多的子弟享受正规教育。这所府学的原址,就坐落在现在的二中。二中位于市区西横街,校园古木参天,芳草菁菁,鸟雀啁啾,暗香飘溢。保存完好的大成门、明伦堂等主体建筑,与古碑廊、荣赐亭、进贤坊等人文景观相互辉映,很有书卷气息。看着进进出出的学生,我恍入唐朝,那些来来往往读书的学子身穿白色长袍,摇头晃脑、谈笑风生、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独孤及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在常州任上三年,政绩卓著,晚年不愿离开,在武进南宅鹁鸪山终老。逝世时,市民“行路恸哭,罢市相吊者累月”,看来跟常州人相处不错。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也到常州任过知府,不过时间不长,不到一年就调任了。其政绩鲜为人知,《宋史·王安石传》仅以“知常川”三字记之。只知他关心地方疾苦,体察民情,想兴修水利,为民解忧,却并不顺利。不过对常州还是蛮有感情的,这点可以从他离常诗赠后任沈康可以看出: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兰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因为这个王安石,另一位大家苏轼也在14年后,因在朝廷与他政见不同,自京师通判杭州赴任途中,第一次路过常州。两年后,苏轼受常州朋友之邀,踏上常州的青山秀水。夜晚泊舟城外,诗兴大发,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其一: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其二: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涂。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容须。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不知是乐常州山水之美,还是感恩常州朋友之真善,“眷此邦之多君子也”,一帮莫逆之交。他在常州置田买地,还两次向宋神宗上表乞求居住常州,词意恳切:“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此后苏轼又辗转颠沛十多年,先后十一次来常州。1011年,66岁的苏东坡携全家从海南流放地长途跋涉,返归常州,暂居孙氏馆,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48天。正是遂了他在常州悼念钱公辅《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五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东坡先生与常州的缘分,自此埋下了根。东坡仙逝后,孙氏馆屡易其主。后人因东坡曾在此手植紫藤,题名"藤花旧馆"。清时,紫藤犹盛,赵翼、洪亮吉均作诗记其事。后来建筑毁于火,除一般木结构房屋外,尚留有楠木厅三间。今藤花旧馆已修复一新,成了东坡纪念馆、艺术馆。还有东坡公园,东坡公园原名舣舟公园,因苏轼曾多次在此系舟而得名。因有东坡,乾隆皇帝也在此设行宫,召试地方文人,还为舣舟亭题下"玉局风流"的匾额,并挥毫作诗,以示对苏轼先生的敬仰。如今的东坡公园,树木苍翠,峭石嶙峋,内有舣舟亭、东坡洗砚池、仰苏阁、东坡书院与东坡画廊等建筑。站在舣舟亭,亭身面南背北,古色古香,前临运河水流,后可眺天宁古寺。亭畔杂树森森,上有鸟鸣乱耳。脚下的运河水滚滚东流,昼夜不息,河面已不见往来的白帆,白帆被收进历史,收进骚人墨客们昨天的诗文。那只期待的小船再也不会来,只有舣舟亭的对联常年不衰,苦苦等待:舣舟亭畔喜迎东坡居士,洗砚池边笑驻西蜀故人。

也许,唐宋时期的常州在中国不是最有名的。但因为这些人的过往倡导、潜移默化,读书盛行开来。毕竟江南富足,人们有钱读书,也更期待子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从隋唐开科举至清末,常武地区共出过进士1546人,其中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2名。出任宰相15名,尚书26名,侍郎17名,都御史、总督、巡抚25名。这么多名字,不能一一道来,就先记住9位状元吧:唐代的萧颖士,宋代的霍端友、佘中,元代的陈祖仁,明代的杨廷鉴。清代又出了吕宫、赵熊诏、钱维城、庄培因4位状元。宋代319年,常州考取的进士就达674人,出现了宋维、宋绛,丁宝臣、丁宗臣两对兄弟同榜高中的盛事,留下了“双桂坊”(取双双蟾宫折桂之意)地名。宋大观三年, 300名进士中,常州府取53名,占总数1/6,赢得“儒风蔚然,为东南冠”的美誉。太傅张彦直4个儿子相继荣登进士,地方官在其居巷内建“椿桂坊”(取灵椿丹桂之意)牌楼。状元霍端友之孙霍超龙,年仅18岁就得中进士,地方官将其居地改为“早科坊”。这些地名,今天犹在,成为一段记忆、一段历史。常州还出现杨廷鉴等5家科甲鼎盛、五世不绝的科考世家。“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清代大诗人龚自珍的这一句吟咏,是对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绝佳赞叹。袁枚写常州:“常州星象聚文昌,洪顾孙扬名擅扬;中有黄滔今李白,看潮七古冠钱塘。”

说到这些人才,有两个地方不得不去:前后北岸和青果巷。

前后北岸南依延陵西路,北靠迎春步行街,东临文化宫广场,西接晋陵中路,长不足500米,宽仅200多米,却自宋到明清,出了5位状元、3名榜眼、3名探花、7名公卿,进士难以计数,成为常州文脉所系,何也?

据史书记载,宋庆历三年,常州人开凿顾塘河,引白云溪水折南向东流,形成了双河夹岸。斗转星移,两水的前后驳岸,逐渐衍变成了前北岸、后北岸。从此就出现了“前、后北岸”的地名。当时东边有武进、阳湖两县的文庙、县学,很多状元、学者都曾在此进学读书;西有苏东坡寓居地“藤花旧馆”,许多文人墨客、名人府第和世代簪缨的仕宦之家都因“贪慕东坡而住顾塘”而置家于此。前、后北岸逐渐成为才俊星聚、官宦云集之地,一时文风炽盛、科举辉煌,或蟾宫折桂,或功成名就。清代全国诗坛闻名的“毗陵七子”中,有5位出自这里,他们是:洪亮吉、黄仲则、赵怀玉、吕星垣、徐书受,大画家恽南田也曾赁居于此。

如今,顾塘河、白云溪早已不在,唯有这前后北岸的地名,还能让人遥想这里曾经碧波环抱、烟桥画柳,曾经龙舟竞渡、百舸争流。我曾多次在这里流连,在一片高楼大厦的丛林中,白墙黑瓦的前后北岸是那么格格不入,如风烛残年的老人,苟延残喘着。到处破败不堪,到处毫无生气,穿行其间,每一间房屋都摇摇欲坠,不知哪一天就成了废墟,东坡先生的“藤花旧馆”、清代大学士吕宫的状元府、清代漕运总督管干贞府第的楠木厅“锡福堂”、清代“江南三大家”、历史学家赵翼的“湛贻堂”和迷宫般的赵家园、状元赵熊诏的读书楼“魁星阁”,还有“道台府”四合院和将军楼,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少人问津,也没啥游客,任由风霜雪雨的蚕食。这几年,前后北岸修葺一新,只见黛瓦粉墙、曲径通幽,一式明清建筑风格,在一派现代的高楼面前格外扎眼。因为新,这些崭新的古建筑,更像是没有灵魂的躯壳,那份古意荡然无存。过往的人不会驻足,外来的人不会游玩。走在纵横交错的市井小巷,空空荡荡,寂寞无声,唯有阳光洒在冗长的小巷,俯首可捡那些流落在岁月中的往事,抬头可看那些灿若繁星的名师大家的背影。唯有縣文庙,还残存了大成殿,以及泮池、石桥遗迹,碑林、嵌重修文庙石碑刻多块,让人常常想起摇头晃脑的读书声。

与前后北岸媲美的还有青果巷。青果巷是常州名门望族的聚居地,素有“刘半城,庄一角,青果巷唐家半条街”之说。“唐家”即毗陵唐氏,明朝时,唐家建的“唐氏八宅”,盛极一时。

青果巷始建于明万历年(1581年)前,当时运河由文亨桥入西水关,经东、西下塘,穿城后出东水关蜿蜒向东。青果巷依运河而建,枕河而居。前门逛街,后门浣洗,出行多乘船。当年,长约一公里的青果巷,码头就达到了上百个。每天船舶云集,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旧有“千果巷”之称。《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后运河改道,巷名仍保留至今。常州方言“千”“青”难辨,才有了现在的“青果巷”。明代中后期开始,毗陵唐氏相继建起8座深宅大院:八桂、贞和、易书、筠星、四并、复始、松健、礼和八堂,构成了青果巷的基本格局。500年多间,青果巷曾走出近百个进士、上百位名人,其中包括被誉为明清两代常州学术的开山祖师及精神领袖,名列“嘉靖八才子”之一的唐荆川、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洋务运动实业家盛宣怀、谴责小说第一人李伯元、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著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等。可以说,青果巷凝聚了数千年常州古迹的精华和人物精英,是常州文化基因的活化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名人巷。

青果巷同样在修缮。走在巷子内,青砖砌就的明清传统民居,多数房子大门紧锁,人去楼空。从那些斑驳、残破的门楼,仍能一窥昔日的风貌。有些地方已经架起了脚手架,那是在对重点故居进行维护。这些老街、老巷被高楼大厦包围着,很多人觉得他落魄,破坏大建设下的现代化。不过还好,近年来政府大投入,进行老城新改,让这些老街、老巷旧得理直气壮,立得昂首挺胸。这样,我们才在高楼大厦中有了记忆和念想。

逝者如斯,江山代代有人出。

带来北方人耿直率性的习性,又因地处鱼米之乡,经济发达,兼具南方人的细腻、多思,这种得天独厚的南北文化交汇,让常州人在个性里追求理想,抱负远大,又能埋头苦干,坚持不懈。富庶之地,多出文官实业家,但常州既有江南的阴柔,又兼具北方的硬朗豪气,自然不乏英雄侠士。宋末,元兵南下向临安进犯,常州作为临安的屏障,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常州保卫战”。守城军民顽强抵抗达半年之久,终因寡不敌众,遭元军屠城,常州城毁于一旦。现在的“古村”,又称为“十八家村”,是元军屠城后仅剩的18户人家的居地。当年文天祥战败被押北上,途经常州听说此事,当即挥笔义愤:“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甚睢阳守,冤哉马邑屠。”他在这首诗的序中说:“常州古睢阳都也,北兵愤其坚守,杀戮无遗种,死者皆忠义之鬼,哀哉!”。薪火相传,风骨犹承。于是有了近代的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他们的祖辈瞿氏、张氏、恽氏正是常州的名门望族,虽家道中落,但都接受了较多的教育,个个文人风骨。三个人都是思想家、教育家、宣传家,瞿秋白很有才华,会写诗歌、文艺评论,会弹琴;恽代英主编《中国青年》《红旗》,绝笔诗千古流传: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乱世之秋,他们没有沉浸在个人的私利和前程上,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忧国忧民,琴心剑胆,振臂疾呼,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开一条光明之路。

常州是鱼米之乡,清冽俊秀的水绽放出了诸多睡莲般美丽女子。

珠帘一挑,先来说说秦淮八艳的陈圆圆。陈圆圆常州武进人,本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苏州名妓。名妓之所以为名妓,必有其过人的独到之处。看十大名妓如苏小小、薛涛、李师师、梁红玉、柳如是、董小婉、李香君、赛金花、小凤仙,哪一个不是色艺才俱佳。陈圆圆母亲早亡,从姨父姓陈,居苏州桃花坞。她多才多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戏曲家尤西堂少时“犹及见之”。陈圆圆“容辞娴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一登场演出,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陈圆圆有才,还有一张倾国倾城的绝代芳容,大才子冒辟疆途经秦淮,对这位名满江南的绝丽佳人一见倾心,他在《影梅庵忆语》中曾说道:“妇人以资质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鬓,难其选也。慧心纨质,淡秀天然,平生所见,则独有圆圆尔。”古来才子名妓、郎才女貌多有浪漫故事,两人也不例外,一见钟情,相约一生相守,不离不弃。却因冒父的离任调职而劳燕分飞,后来冒辟疆娶了另外一个名妓董小宛为妾。造化弄人,崇祯时外戚周奎欲给皇帝寻求美女,以解上忧,后来田畹将陈圆圆献给崇祯。既入皇宫,也有荣华富贵,无奈战乱频仍,崇祯无心逸乐。陈圆圆又回到田府,后被吴三桂纳为妾。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诗人吴梅村为她作《圆圆曲》:“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人生如棋,陈圆圆给我们留下的传奇故事,让多少人津津乐道,让多少墨客笔下生花。据说陈圆圆跟吴三桂到了云南,后出家为尼,又一说自缢而死,真是红颜薄命。

还有一位陆小曼。陆小曼祖籍武进,在上海出生,家境殷实,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少年时期,就读于法国人创办的北京圣心学堂,18岁便精通英文和法文,三年的外交工作,让陆小曼在上流社会的名媛中脱颖而出。小曼会钢琴,善绘画,还能写漂亮的蝇头小楷,还会朗诵,会演戏,走到哪里都引人注目。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美貌,她的美曾惊艳了一个时代,美丽动人、活泼可爱、温柔娇憨,面容秀丽、身姿绰约。看看文人眼里的小曼都是羡慕,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说:小曼是一位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刘海粟说:陆小曼的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常规,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徐志摩说: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王映霞说:她确实是一代佳人,我对她的印象,可以用娇小玲珑4个字概括。其与徐志摩的浪漫爱情更是一段佳话。

还有一位美女值得一提,那就是周璇,20世纪上半叶的明星。周璇这个名字很好听,但她并不姓周。那么,周璇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周璇原本出生在常州一户姓苏的人家,学名苏璞,小名义官。三岁时被舅父拐卖到常州金坛县一带,后来被一户姓王的人家收养,改名为王小红。不久,养母改嫁给上海一名姓张的工人,就将小红送给了住在北京东路的一户周姓人家,这样,小红又换了姓,叫周小红。1932年,12岁的她经人介绍加入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团习艺。她和伙伴们在舞台上演出救国进步歌劇《野玫瑰》,终场时,高唱主题曲《民族之光》,受到老板的赞赏,黎锦晖笑着对她说:“小红,你这一句‘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唱得真好,是你进剧社以来唱得最好的一句。你正好姓周,以后就改名叫周璇吧!”从此,周璇这个被人们所熟悉的名字诞生了。在演艺圈里,人们亲切喊她“璇子”。作为一代歌后,她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金嗓子,不仅音色细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委婉动人。许多对老电影不熟悉的人,也会哼上一两句她演唱的《天涯歌女》,会记得她在《马路天使》中,坐在窗台,手中摩挲着两条麻花辫,低头浅唱“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在近20年的演艺生涯中,她拍摄了《风云儿女》《马路天使》《渔家女》《红楼梦》《忆江南》等许多经典作品,演唱了200多首歌曲,可谓是早期娱乐界的一颗耀眼之星。可惜这一位歌影双栖的大明星在旁人眼中如此耀眼繁华,而生世迷苦,只有她自己能体会那咬噬心灵的痛。周璇的大半生都在寻找亲生父母,直到去世也没有找到;周璇的大半生都在寻找爱和停泊心灵的港湾,但最后还是在迷狂中离世。

常州有才子佳人,也有名噪一时的工艺品。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时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制作规模也超过历代。清乾隆年间的《常州赋》载:“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当时,常州西门、南门一带有几万人从事梳篦制作,因而西门有“篦箕巷”,南门有“木梳街”作为地名。清光绪年间始,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都到常州定制一批精品梳篦,作为御用品,送进京城宫廷。至今在北京的博物馆,还存放着常州人做的李莲英给慈禧梳头用的象牙梳,故常州梳篦一直享有“宫梳名篦”之誉。如今的篦箕巷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但还有几家梳篦店,他们以顽强坚守的姿态,让人依稀感受着旧时的荣光。夜间坐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恍惚会让人回忆起昔日的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臆想那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的美妙,恍然会浮现出宝玉和贾政拜别的情景:那天乍寒下雪,船从金陵回来,泊在清静处,贾政在船里写家书,船头上宝玉披着大红猩猩毡的斗篷下拜……

拥有一双灵巧之手的常州人不仅做出了梳篦驰名古今中外,还有“乱针绣”“竹刻”“刻纸”等等的民间绝技获殊荣无数。

清代,从顺治至宣统,共267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从积淀数千年形成的辉煌,迅速走向衰落并最后灭亡的时期。但这时期,常州文化经过数百年的积淀,数代人的不倦追求,却终于积溪成河,再次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这时的常州先后涌现出具有全国影响的五大学派,即常州学派(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五大学派不分伯仲,各领风骚。画派有恽南田,今文经学派以庄存、刘逢禄为代表,阳湖文派有恽敬,词派有张惠言,医派以马培之、丁甘仁为首,真是群星闪烁、百花齐放。而文学尤甚,因为黄仲则、赵翼两位顶尖级诗人,一时文风炽盛,号令文坛,故常州在清代有“诗国”之称。

黄仲则是乾隆三十年秀才,这一位终生穷困、怀才不遇的诗人,35岁便遗憾离世。如写下滕王阁序的王勃、鬼才诗人李贺,两人在27岁便与世长辞;北宋诗人王令,年仅33岁便走完了一生;有“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绝美佳句的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刚过30岁便英年早逝,可谓天妒英才。但他们都因为才华和作品流传千古,至今,我们还在读诵他们的作品。黄仲则,这位黄庭坚后人我了解不多,或许是宣传不够。当我再一次翻开史书,顿感汗颜,孤陋寡闻呀。黄仲则的诗在当时极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其诗学李白,故有“清代李白”之誉,尤善七言,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9岁就吟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名句,16岁于3000人中取童子诗第一。这位一身“神清骨冷”、一生“凤泊鸾飘”的江南才子,如病鹤舞风、独雁啼霜,在那所谓的康乾盛世中,飘摇辗转,遍尝艰辛,留下两千多首诗词后,过早地离开了污浊的社会。头一次读他的诗《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傲世嫉俗,悲歌慷慨,抒尽胸中孤愤之气。而《别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写其从幕离家时的情景,读来催人泪下。再如《都门秋思》第三首:“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唯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真是景在眼前,悲在心里。他就像飞过诗坛的一颗流星,令当时的诗坛为之一亮,但转眼就消逝了。在他逝世后,袁枚作有《哭黄仲则》一律,以示哀悼:“叹息清才一代空,信来江夏丧黄童。多情真个损年少,好色有谁如《国风》?半树佛花香易散,九年仙曲韵难终。伤心珠玉三千首,留与人间唱《恼公》。”清代学者包世臣评其诗说:“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近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他的诗格在社会繁荣的乾隆一代之中,实在是特殊得很的……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黃仲则莫属了。”足见其诗坛地位举足轻重,不可多得。其实黄仲则和纳兰性德在某些方面何其相似:都是清代的天才才子,都早慧而多情,都留下了美丽隽永的辞章,都在30多岁就去世。但如今,纳兰依旧是无数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而黄仲则却渐渐被人遗忘,真是造化弄人。我想或许是纳兰作为清朝贵族,长于京师王府,生活无忧,其诗词更多温婉柔情,更能贴近现代人情感荒芜、真情难觅的内心渴望。所以纳兰再一次红了,黄仲则愈加寂寞。寂寞的还有他在晋陵中路附近的故居,故居隐在一片楼宇中,十分不起眼,站在诗人曾经“沉酣经籍,融液子史,咳唾珠玉”的书斋,也是卧室,顿觉两眼湿润,诗人四壁空空却沉醉诗书的情景犹在眼前。

另一位是赵翼,这个人大家比较熟悉。据考证,赵翼的先祖是宋代宗室,到了他的祖父尚且为官儒林郎,后家道开始中落。他的父亲赵惟宽,字子容,以设塾授业为生。赵翼自6岁起,即随父亲就读于外。12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乾隆六年(1741年)他的父亲在一家姓杭的大户家教书时去世。赵翼孤苦伶仃,无以养弟妹。杭家怜悯他,遂留他继承父业,继续教书。当时他仅15岁。19岁入府学,成为秀才。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职被解雇,饥寒驱迫他离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时年23岁。抵京后,一考成名。论成绩,状元及第。翩翩乾隆爷不知哪根筋出了问题,说“赵翼文自佳,然江浙多状元”,“陕西则本朝未有”,于是大笔一挥,赵翼成了第三名探花。你说冤不冤。虽无状元之名,却有状元之才。这一点皇上还是清醒的,于是委以重任。赵翼历经30多年完成的《廿二史剳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列为乾嘉时期三大考史名著。该书考证史籍著述体例的演变和历史事实的真相,显示出特有的经世意识和对大量历史问题的深刻见解,堪称是乾嘉朴学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出色成果。梁启超说他"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相对史书,他的诗名气更大,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左三大家”,他的著名诗篇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至今还传颂不衰。赵翼故居离黄仲则不远,也就几百米,到底是探花及第,又做过知府,条件自然比黄先生好得多,虽说故居已有毁损,但从残存的平屋,还是能感受当年的气派,大气宽敞,可惜常年大门紧锁,只能从门缝里遥望诗人在此进进出出,著书立说。

因他的登高一唱,粉丝无数,卓然成家的女诗人也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常州女性诗词集就达126种之多。常州词派创始人张琦之妻和4个女儿、4个外甥女都是有诗集流传的女诗人。其他如庄、恽、扬、左等诸姓家族亦然。清代大诗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还特地评析了常州女诗人王采薇、钱孟钿的诗作,他对王采薇诗中的“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尤为赞叹,对她24岁就早逝十分惋惜。

江南出文人骚客,不奇怪。可在明代常州出过王彦昭等三位御医,到了清代,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孟河名医云集,形成孟河医派,这就有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富裕地方的人都想长寿,催生了医生这个职业。据地方志记载,当时孟河镇仅百十户人家,却设有中药铺10多家,几乎人人懂医,尤以费、马、巢、丁4家最为有名。更奇的是4家各有绝学,费家的费伯雄盛名于晚清,至其孙费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症而闻名;马家以马培之呼声最高,曾被召入宫为慈禧诊病;巢家以巢崇山、巢渭芳为代表,精内外科,外科手术尤为独到;丁家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为上海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科学校,被称为“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而今在淹城的中医一条街,还能感受当年的鼎盛,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一股药香随风飘散,只是中医馆良莠不齐,没了当初的风范。

文脉的延续,滋润着时间的脉络,在现代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光芒,各行各业人才辈出,相映成辉。让我们来数一数,民国时期有赵元任、吴稚晖、吴定良等,新中国成立后有华罗庚、吴阶平为代表的5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周有光、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创者刘海粟等,哪一个不是名闻遐迩,哪一个不是超级大咖?

就举几个例吧,赵元任不仅精通多国语言,还会说33种汉语方言,被誉为“文艺复兴式的智者”。1925年,清华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年仅33岁的赵元任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同被聘为“导师”。后人一直称他们4人为“国学四大导师”。他曾用方言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铁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每“到”一地,都是用当地方言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让那些家乡人都挑不出毛病。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一生创作过100多件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那首《教我如何不想他》,至今不衰。20世纪20年代,我国音乐创作成就最突出的有两个人,器乐创作要推刘天华,声乐创作就是赵元任了。

出生金坛的华罗庚,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文凭。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10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画家刘海粟出身于江苏常州的一个封建世家,天生具有叛逆的性格,有着诸多一鸣惊人的举动。14岁时,刘海粟只身前往上海,于周湘创办的布景画传习所学习西洋绘画,次年返乡,自办图画传习所,边教书边自学。1912年,17岁的刘海粟因不满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上海,与乌始光、张聿光等筹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并取苏轼"渺沧海一粟"词意,改名"海粟"。

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无一不是在他的直接控制或参与下完成的。盛宣怀在常州的故居,就位于常州市邮电路口的一个保存完好的中式独幢别墅,与瞿秋白故居相距不到20米。这位常州工业的先驱,世代官宦,到了他这代仕途好像运气不太好,屡试不第,就投在李鸿章麾下,任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实际就是实业的负责人,如鱼得水,做得相当红火,一度成为晚清首富。不知是宣传的缘故,还是其他,与他同时代的胡雪岩如今如日中天,远比他有名气。

晚一点,还有一位实业家叫刘国钧,草根出身,依靠艰苦创业,高喊“机器革命”“土纱救国”,1930年果断集资创办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8年间使大成企业由1个厂发展到4个厂,纱锭由1万枚发展到8万枚,资金由50万元发展到400萬元,被当时经济学界誉为奇迹。他还三渡日本,考察欧美,引进技术、管理,结合工厂实践,提出工管工自治化、工教工互助化、工资等级化、华厂革新化、出口优质化的口号,全面提高工厂管理素质。常州现代工业如此发达,可以说与他们的开拓分不开的。

站在红梅阁的台阶上,眼前是文笔塔,文笔塔是常州人心目中的笔魂,考生每次上京赶考前必登塔祈祷。身后是天宁寺,“天宁寺据三吴上游之胜,创巨观杰构,屹为东南第一丛林。”与镇江金山寺、宁波天量寺、邗江高旻寺齐名,并称为“东南四大丛林”。始建于唐代,13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乾隆曾三次到天宁寺拈香,并为寺题“龙城象教”匾额和楹联。

所以常州又叫龙城。

不由闭目冥想,只见那南北朝文人雅士衣袂飘飘,唐朝仕女“新妆巧样画双蛾,慢裹常州透额罗”,只见苏东坡乘船而来,文武双绝的唐荆川骑马而去,这里不仅有血印红梅的傲霜骨、精美绝伦的梳篦沾染的美人香,还有孟河医派弥漫的中药味,也还有一个个通晓天文、地理、历史、数学、乐律的大师的书卷气,更有书生意气、风骨傲然的忠贞魂。

我沉醉了,久久不愿睁开眼睛。

猜你喜欢

常州
常州薛典老街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常州东方特钢有限公司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常州青果巷里的“统战故事”
恽南田与常州画派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数字常州”架起“瞭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