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担驻村第一责任
——记洛阳市编办驻村第一书记李庆

2018-02-20樊祥胜

行政科学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红军贫困户

樊祥胜

在2017年底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集中轮换期间,河南省洛阳市编办驻汝阳县三屯镇红军村第一书记李庆,被组织任命继续留任。谁都知道驻村第一书记苦、第一书记累,为什么李庆却同意继续担负这项“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呢?李庆笑着说:“说不想撤回来那是假话,可话又说回来,在村里与乡亲们打了两年交道,真的要走还是舍不得。既然组织安排留任,我就要安下心来,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不断提高驻村任职工作水平,踏踏实实为群众把事情办好,圆满完成村里的精准脱贫任务。”

两年多来,李庆始终以一名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上级党委、政府交给的帮扶目标任务,认真履行第一书记的职责和使命,不断健全红军村党组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队伍,加快全村脱贫致富步伐,确保贫困群众按照帮扶计划准时脱贫。

扑下身子工作 全面掌握驻村实情

红军村位于洛阳市汝阳县西南山区,全村共有360多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达104户,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村里耕地少、土地贫瘠,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是老弱妇孺,一年到头种的粮食仅够自家吃,其他收入寥寥无几。这让从小在城市长大、没有半点农村工作经验的李庆刚到岗时犯了难:这贫怎么扶,工作从哪儿干?

在工作实践中,李庆深刻地体会到要想拔掉红军村的“穷根子”,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的问题必须解决。按照精准扶贫“六个精准”要求,李庆到红军村的“第一仗”就是在上级党委的统一安排下对村“两委”班子进行换届选举,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劝退不按时缴纳党费的党员,开办村农民夜校,重点帮扶村组两级干部打开思路、了解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带头致富、化解农村矛盾的能力,全面指导村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健全“村民公约”,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经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及贫困户自身的努力,红军村收入稳居脱贫线以上且满足“两不愁,四保障”要求的脱贫贫困户为92户(438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9%。经过李庆的努力,红军村散乱的班子拢起来了,支部的威信树起来了,“保垒”的战斗力激发出来了。

李庆对农村的情况都是从电视和书本中了解的,为尽快展开工作,他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第一书记职责任务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要想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一方面要与村民打成一片,摸清弄透全村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要把党的政策宣传好、利用好,帮助群众用足用好党的政策,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政策指引。他通过翻阅镇史、村史志,了解了红军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他换上在部队当兵时的迷彩服深入到田间地头,与干农活的村民一起边干边聊,利用晚上的时间与党员和村干部集中座谈交流,很快掌握了红军村的村组划分、人口分布、发展现状、贫困户分布、可利用资源等基本情况。李庆经过认真分析,找到了制约脱贫的“瓶颈”,一张帮扶任务清单逐步厘清。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李庆先后跑镇政府和县直相关各委局,随后又在市编办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每个贫困户的现状,确定了市编办党员干部帮扶责任人,并拟订了帮扶计划、增收目标等。他逐户上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询问脱贫致富的打算、有什么困难、需要提供哪些致富信息等。按照县、镇扶贫部门交办的任务,认真做好贫困户调查统计工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数据库平台建设提供支持。

经过调研走访,李庆发现红军村无机井、无灌溉设施、无集体收入,农业生产靠天,村民收入普遍较低。红军村周边没有工业企业,但山区植被丰富,适宜发展种养产业。然而发展产业必须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先行“脱贫”,产业发展才能随之跟进。李庆找到了制约红军村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

两年多来,李庆经过协调市、县、镇相关部门,先后解决了红军村出行难、吃水难、上学难、用电难、就医难等问题;帮助推广新技术、联系新项目20余项;争取资金90余万元,建成浅井5眼、水源坝2座、管理房1处、蓄水池1座、无塔供水器3台、供水管网2.93万米,均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饮水达到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协调资金117万元,新修建道路2265米,穿越居民聚居区的汝鲁路实现了通班车;村投资5万元对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装修,村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得到改造;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29万元,建设文化广场3个、简易戏台1个、文化服务中心1个;申报易地搬迁资金666万元,项目惠及贫困户26户共111人,现已搬迁入住;建成县第二批光伏项目300kw,9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近千元;完成了村有线电视、网络户户通建设;为村里提供公益性岗位8个,其中安置贫困人员4人,每人每年可增收7000元以上;建成来料加工点一个,带动贫困户9户,每户年增收达12000元以上。去年暑假期间投入7万余元,对村小学进行了改造提升,修缮了厕所,有效改善了师生学习生活环境。如今,村里路灯亮了,家家通上了自来水,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两年过去了,谈起红军村的变迁,李庆深有感触地说,作为脱贫致富的第一书记,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光喊口号不行,急功近利更不行,必须把村子当作自己的家,踏踏实实地住下来,扑下身子蹲到田间地头,摸清村里底子、找准穷的根子,才能理清思路,带领村民迈开步子,干出样子。

就地取材 充分开发致富资源

初到红军村,李庆感觉浑身有劲使不上,各级扶贫部门要求的全面排查、登记造册、建档立卡等任务繁重,让他疲于应付。无奈之下,他白天入户调查、跑项目、与村民探讨发家致富新路子,晚上则抓紧时间填写各类表格。

帮助村民致富,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要务。地处偏远、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且土地稀少分散、经济结构单一的红军村,李庆的第一感觉是增收无望、致富无门。如何才能利用现有资源条件,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呢?李庆围着村里几个山头转了一圈又一圈,突然,他看到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心头一阵惊喜。随即,他找来村班子成员商量,让村民采摘野菊花,制成菊花枕出售。野菊花在市场上的收购价是每公斤8元到10元,村里按每公斤14元的价格收购。

很快,“红军菊花枕”第一批成品做好了。李庆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菊花枕的图片,不少亲戚朋友打电话订购。尝到甜头的李庆又把菊花枕的信息转发到同事群、同学群,请大家帮忙宣传。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制作的600多个菊花枕不到半个月就销售一空,甚至还远销到了北京、广东、海南等地,红军村有了第一笔1.5万元的集体收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收获第一桶金后,李庆心想:“我任期满2年后走了,村里的百姓怎么办?”在得知河南科技大学开办电商培训班的信息后,李庆召集村“两委”讨论,决定从村集体收入中支取500元学费,选派村里留守的年轻人郭向阳到洛阳参加培训,今后由他做骨干,带着乡亲们开展菊花枕的互联网销售。野菊花产品有季节性特点,不能四季供货,红军村目前又没有其他企业和项目,为了保证村民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李庆又在种植、养殖等传统产业上有了新谋划。他说,销售菊花枕不仅使自己解放了思想、开拓了思维,最重要的是使村民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这才是收获的最大财富。

菊花枕只是李庆启发村民立足绿水青山脱贫致富的思路之一。当他发现散落在山坡上大大小小的栎树根时,随手捡了几根抱回宿舍。“李书记,你要这些烂树根干啥?谁会稀罕这个!”碰到他的村民感觉十分可笑。回到宿舍,李庆从网上买来根雕工具,下载大量根雕基本技巧资料,比葫芦画瓢,很快一个个佛像、笔筒、艺术摆件出现在李庆的卧室里,几经打磨后,李庆把它们发到微信朋友圈里,他的朋友圈又火了,索要根雕的战友、朋友打得他的电话烫手。李庆半开玩笑地说:“不好意思,这些玩意儿虽不值钱,但是村民们从山上一个个捡来的,你总得为俺村的小康做点贡献吧!”很快,李庆的第一批30多件根雕作品被订购一空。在村委会会议上李庆给村干部讲,我们红军村缺少的不是资源而是发现,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发家致富的路子多得是。一时间,第一书记收购废弃树根的事在村里传开了,不少村民饭前饭后,或到山上务农的路上,发现散落的树根,就把它捎到村里交给李庆。树根多了李庆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就从村里物色十几个中年人,动员他们利用晚上和阴雨天一起钻研根雕技艺,原材料钱村里出,工艺品出手后村里留少许,大部分归村民个人。李庆说:“一件根雕挣不到几个钱,关键是启发村民自我寻找致富路子。”根雕加工初具规模后,李庆从市里买回角磨机、手电钻等工具,村里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小型加工厂。

李庆始终认为,作为第一书记,他的职责不仅仅是抓精准扶贫,更要负责村里的全面工作,协调贫困户精准脱贫要管,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发展致富产业、乡村治理、推进文化教育事业、建设幸福美丽乡村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事更要管。在李庆眼里,无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谁家有个大情小事需要他帮助,他总是想办法解决。李庆每次回到洛阳,见到战友、朋友总是不忘村里的困难群众,请他们到村里考察项目、收购村民的农产品等。在市编办党员大会上,他倡导全体党员向村里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特困户献爱心活动。在李庆的积极努力下,通过河南卫视联系河南省中医院,为村里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瑶瑶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免费手术。

脱贫攻坚战役,是全党全社会的一项政治任务。李庆经常说:“我是市编办派驻红军村的代表,红军村的变化离不开市编办领导和同志们的努力和支持。”市编办领导带头深入帮扶村调研慰问、指导工作、开展“一对一”帮扶,每逢节假日,都以不同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对红军村特困群众逐户上门走访慰问,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两年多来,市编办赴红军村考察调研、帮扶200余人次,捐赠电脑3台、铁皮柜3组、沙发3组、衣物300余件。党员干部分头走进贫困户家中了解致贫原因、家庭情况,帮助贫困户理思路、想办法、出主意,利用各自的人脉资源找项目、做宣传,形成一人驻村帮扶,全办参与支持的良好氛围。

牢记为民增收 积极争取富民项目

“决不让贫困群众在全国小康道路上掉队”,李庆始终牢记作为第一书记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充分发挥自己政策、信息、人脉资源广泛和思维灵活等优势,争取为群众引进更多的富民项目,不断提升贫困户致富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红军村除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外,这个地方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水分充足,村四周群山纵横,河流环绕,比较适合种植和养殖,李庆几经周折通过同学认识了一家养殖企业老校,他们同意在红军村办一个土鸡养殖基地,一次投放1.5万只鸡苗,分散在46户村民家中进行养殖。李庆为每户村民争取到户增收项目资金,村民在基本不用花一分钱的情况下,由投资企业作技术指导,干起养殖的事情来。为稳定销路,在洛阳市涧西区政府的支持下,李庆代表红军村与两个农贸市场签订了土鸡和土鸡蛋供货合同,不到一年时间就销售10多万枚土鸡蛋、数千只土鸡,每个养殖户年增收5000多元。为了将养殖项目持久地做下去,如今李庆又在思考成立养鸡合作社、开淘宝店铺卖特色产品、落实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等事宜。打开李庆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他不是在宣传红军村的村容村貌、自然环境,推广产品,就是在寻找脱贫致富的门道。

如何用足用好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尽快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摆在李庆和洛阳市编办全体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市编办主任张克轩带着李庆协调洛阳冉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香菇、酒谷子种植项目,与汝阳豫禽养殖公司合作土鸡养殖项目,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0万元支持村小型服装加工厂项目发展,等等,引领贫困群众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式,依靠自己的勤劳脱贫致富。截至目前,红军村已出售香菇1.6万公斤、酒谷子2500余公斤……部分贫困群众年收入增加10000余元,为整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去年,红军村共实施到户增收项目两批。第一批到户增收项目涉及贫困户45户,其中13户养羊117只,25户养牛25头,7户种植袋料香菇35000袋,建羊舍12处,牛舍18处,香菇大棚4个。第二批到户增收项目涉及贫困户46户,其中12户养羊108只,18户养牛18头,6户养猪30头,9户养鸡16000只,1户种植香菇1000根。两批到户增收项目涉及贫困户共91户,每户增收4000元以上,有力助推了贫困户脱贫。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红军贫困户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少寨红军桥
第一书记之歌
十送红军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再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