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8-02-14殷海鹏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23期
关键词:美国白蛾发生特点生物学特性

殷海鹏

摘  要:美国白蛾自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省以后,其发生面积及发生程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已成为我国林业部门、农业部门公认的外来有害入侵物种,严重威胁到我国林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该文结合固镇县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总结了其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等,在此基础上从做好预测预报及防疫检疫工作、物理及人工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为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危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3-0057-02

美国白蛾又名秋幕蛾、美国灯蛾、网幕毛虫等,最早发生于北美洲,现已成为广泛发生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具有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食性杂、传播途径多样、寄主类型多(超过300种)、危害明顯等特点,常对果树、观赏类树木造成危害[1]。美国白蛾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北部的辽宁省,之后发生范围逐渐蔓延,造成很多地区的经济林、防护林出现较重的危害,被我国林业部门、农业部门列为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近年来,美国白蛾在固镇县被发现,发生态势逐渐严重,给当地林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引起了当地林业部门的重视。为此,笔者结合近些年在美国白蛾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对其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展开了初步的研究。

1 生物学特性

1.1 卵 卵为圆球形,直径0.5mm左右。聚产,初产出来的颜色为浅绿色、浅黄绿色,之后逐渐转为灰绿色,快孵化时的颜色为灰褐色,表面有很多凹陷下去的刻纹(形状规则)。每个卵块中平均含有卵的数量在数百到数千粒,单层平铺在发病树木的叶背上,平均面积为2~3cm2,表面光泽,附有白色的毛、鳞片[2]。

1.2 幼虫 幼虫有红头型、黑头型2种,前种类型只在美国的中南部地区有分布,其余国家分布的均为黑头型的类型。红头型区别于黑头型的主要特点:头部的颜色为桔红色,胸腹部主要为淡黄色,分布着蓝褐色、灰色的斑状条纹,前胸盾、前胸足、腹足、臀盾的颜色与躯干一致,毛瘤的颜色为桔红色,上分布褐色杂有白色的刚毛。2种类型的幼虫从1龄期开始头部等部位的颜色就有所区别。我国分布的美国白蛾虽然都为黑头型,但是在体色上有3种变异类型:一是普通型,为分布最广泛的类型,体背有1条宽纵带(黑色),二是黄色型,体背没有黑色的宽纵带,有较小的毛瘤分布(黑色),虫体的颜色为黄色;三是黑色型,即为虫体的通体均为黑褐色。大龄幼虫的虫体长28~35mm,头部宽度在2.7mm左右。胸部和腹部的颜色有很大的变化,乳黄色至灰黑色均有分布,背布有1条较宽的黑色条带,虫体侧部有不规则状的斑点,颜色为黑色或灰色。前胸到第8腹节之间每侧都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毛瘤(7~8个),第9腹节分布的毛瘤数量少,仅有5个。各部位的毛瘤颜色不一致,背部为黑色,腹方为灰色或黑色,其余部位都是淡桔黄色;毛瘤上都有长刚毛,丛生,主要为白色,杂有黑褐色。

1.3 蛹 蛹体长平均为12mm左右,为暗红褐色。头部、前胸、中胸的背面密集分布着一些细皱纹,呈不规则状,后胸的背部、各腹节上有很多刻点分布。腹部的第5~7节的前缘以及第4~6节的后缘有环起的隆线分布。各节之间有凹进去、光滑、没有刻点分布的深缢,颜色比较浅。臀分布有8~17根棘,多数蛹的棘数量在12~16根,棘的长度几乎一致,顶部膨大,中心为喇叭状凹陷。

1.4 成虫 成虫体型中等,雌虫的体长及展翅后的长度分别为12~15mm、33~44mm,雄虫分别在9~12mm、23~34mm。虫体上无色斑,颜色为纯白。成虫复眼的颜色为黑褐色。雌虫、雄虫的触角形状不一样,分别为锯齿形、双栉齿形,颜色分别为褐色、黑色。前足的基部、腿节处颜色均为桔黄色;胫节、跗节的内外侧颜色不同,内侧为白色,大部分外侧为黑色。前翅上有数量众多的黑斑分布,形状不规则。

2 发生特点

美国白蛾在自然状态下能以很快的速度传播开,在相对湿度70%、温度18℃以上的环境下,大量的越冬成虫开始羽化,多在16:00—19:00时间段内发生,进入夏季后,温度逐渐升高,羽化的时间推迟到18:00—19:00。美国白蛾在固镇县发生表现出以下特点[3]。

2.1 繁殖速度快,一般活动的时间在夜间 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每头雌雄蛾产卵平均在500~800粒,多的在1500粒以上。固镇县美国白蛾1年约发生3代左右,由此可知经过1年的繁殖,后代在第2年的数量极其庞大,对林业资源的威胁不容小视。美国白蛾多在夜间活动,对树木叶片产生为害。幼虫刚孵化出来时吐丝,裹起1~3片叶成网状,刚开始网小,随着病情的发展,裹进去的叶片越来越多,网的体积越来越大,最大的直径可超过1m。幼虫处于1~3龄时经常群居,啃食寄主的叶肉部分,留下叶片上的叶脉、表皮等,4龄之后,幼虫分开取食,各自吐丝结网包裹住寄主的叶片。

2.2 危害大,传播途径广泛 美国白蛾主要对植物的叶片产生危害,取食量大,严重发生时可吃光寄主的全部叶片,并啃食树皮,影响树皮的生长,削弱树木的抗逆能力,对树木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蔓延到农田,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减收。资料表明,1头幼虫一生的食叶量为56~69g,可以随着交通工具、人为活动等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2.3 适应性广,对异味表现出较强的趋向性 美国白蛾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适应能力很强,在-16~40℃温度下均能生存,在无食物供应的情况下幼虫可以存活10~15d,耐饥饿的能力极强。此外,美国白蛾的发生对异味表现出较强的趋向性,在臭水坑等卫生条件不好的地方树木容易发生美国白蛾。

2.4 食性杂,严重扰民 美国白蛾具有食杂性,可对超过300种以上的林木、农作物、花卉、杂草、蔬菜等产生为害作用,其中以对阔叶类树木危害最多。喜食的树木类型包括山胡桃、泡桐、臭椿、桑树、榆树、刺槐等。当林间发生严重的美国白蛾危害时,将在1夜之间食完树叶,之后转移到附近的农田中,进一步为害农作物。此外,美国白蛾的幼虫取食、化蛹时还会出现在公共场所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干扰。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做好预测预报及检疫防疫工作 美国白蛾的防治,首先需要加强对疫情的预测预报,提前开展细致的普查,充分地掌握美国白蛾疫情的发生情况及分布特点。建立监测点,安装性诱捕器,定点对美国白蛾的发生量及发生时期进行长期的监测,并实时做好各种虫态的野外发育进度调查,以摸清其活动的时间,确定好防治的最佳时间。加强对区域内苗木的檢疫,各级相关检疫部门要认真开展检疫执法工作,杜绝疫区内的林木未经过处理就外运或者调入的情况,重点对无证运输等违法现象进行查处,杜绝疫情的蔓延[4]。

3.2 加强物理及人工防治 美国白蛾可以结网包裹住树叶产生危害,症状明显,因此防治上可在其处于结网盛期(2~3龄)时人工剪除网幕,每隔21d左右处理1次,需要注意的是剪除网幕时要避免网破而发生幼虫掉落林间的情况,如果有幼虫散落在地上要及时捡起来集中烧毁,并在其周围半径为100m的范围内喷药,可取得明显的效果。美国白蛾常以蛹的形式存在于表层土壤、石块等下方越冬或者越夏,因此可人工将蛹挖出消灭掉。此外,美国白蛾化蛹下树前在距离地面上方1.5m左右的树干上捆上草把,捆绑时注意上方松、下方紧,对幼虫有着明显的诱集效果,虫害发生高峰阶段需要每7d换草把1次。美国白蛾的成虫对光有一定的趋性,因此可以悬挂杀虫灯,于晚上7:00打开,第2天早晨6:00关闭。

3.3 坚持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结合有害生物的特性等针对性地选择有益的生物、天敌等以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是一种无公害的防治方法,有防治效果明显、防效持久、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美国白蛾的天敌比较多,据统计至少在180种以上,其中昆虫类的天敌种类超过130种。我国目前发现的美国天蛾的寄生昆虫天敌种类有近20种,如白蛾周氏噬小蜂,可在没有风或者微风的10:00—17:00释放,释放的密度按照白蛾幼虫数量的3~5倍计算;也可在美国白蛾处于发生盛期(2~3龄)时选择苏云金杆菌500倍液进行喷施,或者一定浓度的白僵菌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生物农药,防治的效果均比较理想。此外,在美国白蛾的防治中,还可应用性信息素干扰其雌雄虫的正常交配,降低其后代基数。

参考文献

[1]倪同良,温素卿,于斌.美国白蛾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82-84.

[2]肖进才,袁淑琴,王健生,等.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山东林业科技,2001(S1):20.

[3]王翠兰.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河北林果研究,2011,26(1):63-64.

[4]李云梅.阜阳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4):76.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美国白蛾发生特点生物学特性
山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空中拖拉机”喷洒阿维灭幼脲防治美国白蛾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