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党支部组织力探索“三个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018-02-14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这是党基于新时代特点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在学校落实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党支部应该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把党员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机器人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教工党支部就是这么一个富有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党支部。2017年,该党支部被评为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对于工科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不如文科专业那么容易挖掘,而且理工科教师由于教育背景的特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把握和运用也有待提升。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学习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学校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部署,经过不断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强化价值引领,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三提升”“突出服务功能,人才培养‘三个有”“凸显建设成效,支部师生‘三成长”的“三个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强化价值引领,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三提升”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党支部发挥政治功能,提出“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责任要求,把专业教师育人意识、育人能力、育人实效的提升作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确保“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1.提升育人意识。党支部通过支委会、支委扩大会、党小组研讨、党员群众交流,采取“课程思政”专题专学、书记讲学、党员领学、邀请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李俊峰教授来校讲授《研习教学学术》等方式,统一教师思想,即育人与育才是相互交融的统一体,有效提升了教师发挥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

2.提升育人能力。党支部组建了一支来自不同教研室和项目团队的骨干党员教师团队,率先展开工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专题调研,梳理机械学科为人类文明的延伸、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案例,同时与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及学生深入座谈,走访校企合作单位、校外实践基地、校友单位北京凯兰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深入挖掘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蕴含的工程伦理和价值追求。

3.提升育人实效。开拓思路、拓宽视野,引导教师站在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角度,精心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打造“课程思政”案例,展示专业的吸引力和课程的感染力,力求使工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像“盐”一样融入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水”中,“水中盐味”就是育人实效。

突出服务功能,人才培养“三个有”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系部。支委扩大会议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是加强系部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从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党支部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着力服务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案和课堂教学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其中,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1.培养方案“有信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加“化学导论”“管理科学基础”等基础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加国际交流、境外暑期实践活动、外籍教授授课的比例,积极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热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专业课程“有情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案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为目标,设置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每门课程绪论中增加国家技术发展现状的内容,不断提升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不断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课程中还增加专业发展史和相关科学家追求探索真理的故事,激发学生认真执着、勇于创新的专业情怀;课程实施中增加工程意识和质量标准,引导学生涵养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课程考核中增加项目组合作内容,促进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集体主义精神。

3.课堂教学“有温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每个学生专业认知现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度;课程中头脑风暴思辨研讨,吸引每个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享受到课堂的温度;采用项目浸入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创造和自我成长,体会到专业的温度。

凸显建设成效,支部师生“三成长”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在于成长。经过“课程思政”建设,支部、党员和学生都取得了进步,获得了成长。

1.支部不断成长。党支部的组织力、创新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打造了一支“课程思政”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培育了一批“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案例,涌现出“课程思政”榜样教師,其中刘长青、王淑芳、张子义、郭洪红、雷保珍、田宏宇等多名骨干教师在学院平台精彩展示,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机器人初窥”、专业核心课“检测技术”“液压与控制”和专业任选课“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技术”,支部书记王淑芳还作为代表在学校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上汇报展示初期建设成果,“课程思政”建设初见成效。

2.教师得到成长。“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教师们潜心研究学科价值内涵、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用心实施课堂教学,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育人意识、育人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们还将自己的“课程思政”建设心得体会总结成论文,固化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3.学生得到成长。“课程思政”开展后,学生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更加清楚自己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思考,更加主动地实践,更加愿意投入到创新的浪潮中。办公室里、实验室里不断出现学生们寻求答疑解惑的身影。优秀党员张东波、郭洪红、刘长青组建的竞赛队伍,参加北京市机器人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毕业设计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思想的领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支部要继续立足于校院办学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特点,进一步深化“三个三”“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切实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思想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