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冶新城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以黄石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

2018-02-14张琪

西部皮革 2018年8期
关键词:黄石雕塑艺术

张琪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1 城市公共艺术与文化的关联

区别于美术馆里晦涩的架上绘画、公共艺术的语言则更具有城市公益性意味。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正是这种艺术形式是基于本土文化和公共意志,甚至是“在场性”的创造方式,城市公共艺术愈来愈重视时代公众精神的弘扬和文化导向。

任何国家和城市都有其值得称颂的公共艺术文化,其历史性不容置否。从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的艺术觉醒下塑造的方尖碑、记功柱、凯旋门反映了艺术向生活的“公演”,后现代主义文化又催生了当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艺术走出画廊成为户外雕塑和装置,20世纪中晚期精英主义消失,公共空间的开发使得美国率先以“百分比计划”奠定了公共艺术在城市治理和规划中的比重,公共艺术以建筑、雕塑甚至是大地艺术的形式扩散到城市各个角落,并赋予公众话语权并首次提出公共艺术之概念。埃菲尔铁塔经历战争与和平为法国的几百年的工业文明熠熠生辉;自由女神像用自由火炬守卫美国纽约港照耀世界光芒;柏林结用环形钢柱的内联外分重现了“东西柏林”血脉相连的民族气节。

我国的公共艺术也从早期的体现神权和宗教信仰的宗庙和石窟类,如敦煌莫高窟、玉岗石窟再到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的纪念碑、主席像,最后到当代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08年奥运会的烟火喷发出祖国多彩的文明之光,10年世博会中国馆以“东方之冠”塑造中华气象。如今,时代的华章成为历史铭记的辉煌,城市依然不会停止建设的步伐,关照公众的意识,让艺术介入城市,文化诉诸于艺术,城市公共艺术是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十九大提出的强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其美丽与和谐则是艺术形式美与景观生态性的强有力回应。

2 黄石矿冶文化特征和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现状

2.1 矿冶文化溯源

黄石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东端,长江中游南岸。这里曾是《磁湖安流亭》诗中“华阁相辉”的繁荣之处、有我国近代第一座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这里是中国三千年矿冶古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一名石茨圻,有西陵县也。”后来铜绿山古铜矿一流的采矿冶炼技术被成功嫁接到炼铁上,三国时鼎足天下的吴王孙权、隋炀帝曾在黄石铁山置炉铸造钱币。可以说黄石大冶就是古代中国的金属之都。明嘉靖年间,黄石地区的煤炭资源被发现,和铜矿铁矿一起构成了黄石的矿产底蕴。

明末清初,黄石还成为了武汉至九江间唯一的港口,因港口矶石“石色黄”,故名黄石港。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联合组成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建国初期华新水泥厂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远东第一”从此,黄石地区的近代重工业开启了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黄石的发展打下了殷实的“家底”,目前,黄石已发现矿产76种,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有37种,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

2.2 当前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现状

城市公共艺术从类型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建筑型,如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利用国际主义风格来塑造不拘一格的建筑样式;一类是景观型,如雕塑、艺术小品、壁画等,同时也包含融合自然的大地艺术;一类是实用型,如公园、广场或小区内的座椅、路牌、垃圾桶等。从目前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来看,大多是基于基础设施和大型建筑的建设来彰显城市发展的时代属性,从黄石近几年建设的园博园、矿博圆再到奥体中心,黄石的区域化逐渐以现有工业按照“退二进三”的原则进行逐步置换。然而从公共艺术最大的类型体征——雕塑的发展来看,目前黄石市尚未产生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经典城市雕塑,享誉盛名的依然还是自然造就的矿冶遗址下的大地艺术遗作——天坑和黄石国家公园。黄石市的公共艺术尚未形成“气候”,能体现矿冶文化精神的佳作分布零散,人民广场的立体雕塑、武黄高速出入口的雕塑壁画、万达嘉华酒店前的“鼎”等具有黄石矿冶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屈指可数。另外,反映民生和大众情怀的雕塑,例如国贸门前的自行车人的剪影型雕塑,文化宫门前的购物系列写实化雕塑,再到武商购物中前的机器人拟人型临时雕塑,大多都是为了烘托商业氛围,吸引人气而做。真正能够将城市本土文化沉淀并形成如标志性建筑般的雕塑依然寥寥无几,城市艺术发展任重道远。

城市公共艺术讲究的是公共性,但是当下城市公共艺术都是独立的,机械的,毫无生机的,它无法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在城镇化进程中,高速破坏性建设——拆旧城,建新城,拆文物(如钟楼),建赝品(如仁智山水小区前中型的“埃菲尔铁塔”),公共艺术缺位,致使传统文化生成、生发的土壤渐次消失,城镇出现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断裂,难以有效提炼城市文化符号和特色,影响地方文化特色和吸引力。

3 公共艺术的提升——矿冶文化与生态兴市的结合

3.1 从城市的规划上

(1)矿冶立市——诉诸矿冶文化从雕塑的质与量上提升

从老工业城市复兴趋势来看,老工业城市的转型跨越越来越强调综合性的活力提升。现有的城市雕塑大多是模仿名家的雕塑亦或是直接购买厂家批量生产的雕塑,模仿和照搬现象不胜枚举。矿冶文化造就了黄石这样的工业名城,锻造技术和金属石材本该成为本市得天独厚的资源,对于雕塑的设计和原创性就依靠设计者来解决和项目负责人来定位。城市发展转型步履加速的同时,还需重视城市立体空间的文化景观融入。

黄石的矿冶文化景观在铁山区有明显的工业遗址风貌,如宏佳模具厂对面的钢铁火炬雕塑,以旋转的多个不同的“铁”字体的铸铜正立方体相组成,底布的红色火焰还原煅烧钢铁的情境;铁山区机械工业创业园的“铁铖鼎”景观墙用耐候钢板和不锈钢以创意镂空的方式巧妙遮挡背后的公厕正门。熊家境登山步道旁铸铁的人物剪影和堆积的金元宝还原了那段置炉铸币的恢弘历史;兴冶路旁的“铁城2号”售货亭更是以火车车厢的形态见证了那段轰隆的工业岁月。但是这样较为集中的矿冶景观仅限于矿冶之地,黄石市区的繁华依旧被时代的钟声蜕变成商业附属之地——市区雕塑未能体现城市历史文脉。因此需要将铁山区这种集中的雕塑打散,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以及能动型的能源动力,让黄石城区在广场、街区、公园甚至是小区都能一览黄石矿冶文化之光,而不仅仅是存在在主题性的展馆和公园内部。使得矿冶文化的景观雕塑在质与量的提升中渗透在民众的日常与视线中,在设计元素和手法的多元化中普及文化内涵与城市属性。

(2)生态兴市——山水之城的景观小品规划

黄石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本底,山水特色鲜明。应从保护黄石山水特色这一“百年大计”出发,开展生态空间管控。规划需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在黄石优美的山水环境中,通过小尺度、连续性的绿道、街边绿地等公共空间,将居民的日常生活休闲与自然山水紧密联系。对于植物配置和地景艺术的塑造可以在人流量密集的广场、车站、公园等入口处进行矿冶文化主题的植物形态塑造,平面上可通过花坛的色彩搭配形成艺术花境;立体层面上通过植物修剪成型,利用文字标识和灯光的添加来丰富城市不同时段的景观观赏需求,形成互动和交流的目的。

充分利用地域化的传统建筑符号、图像纹样来彰显城市公共环境的诗情画意。山水之城的建构还需要有主题特色的景观小品开发,如垃圾箱、道路指示牌、公交车站、休闲长凳等的基础设施构建不采取成品购买方式,而是利用本土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和工业遗址的矿冶资源来塑造意象鲜明的景观装置,真正做到生态宜人,环保为先。还可以利用视觉造型艺术手段(如公共建筑的壁画、环境雕塑)将那些重要的的城市历史事件、历史传说与故事形成直观再现式的艺术传播,甚至可以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如山水文化节、艺术节、矿冶文化节,从而推进公众的城市文化皈依感与认同感。

3.2 从人才的发展上

(1)艺术兴才——高校联动强化艺术交流

随着经济发展重心开始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纵深地区推进,湖北承担起加快建成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以武汉为核心,黄石为副中心的武汉城市圈是实现这一战略使命的关键地区。武汉的高校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教育资源,艺术设计教育已有长足的发展,其中有八大美院之一的湖北美术学院、综合性质的艺术类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七座高校。因此携手武汉城市圈,引领中三角的城市建设,更需延伸艺术触角构筑发展平台。

黄石地区高校的艺术教育资源有限,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科体系发展中,还需要从单一的、固化模式跳脱出来,积极拓宽高校师生的艺术交流和文化对话,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已在各大高校开设,公共艺术的实施还需要从人才培养中根本解决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性。让艺术教育走出课堂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结合,进入到博物馆、展厅、美术馆、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接触民间艺术团体,聆听艺术家的讲座与分享会。从黄石现有两座高校中集中反映出,理工科高校艺术氛围不浓厚,师范类高校则更重视理论教育,轻实践。黄石自身的艺术教育资源匮乏,则更需借助武汉城市圈的影响来拓宽自身的艺术实践壁垒,从而让设计类学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良好的艺术土壤和眼界。

(2)政府取财——投入并建设艺术基金计划

美国的“百分比计划”成为公共艺术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虽然黄石市未能占据全国先进城市的排名,但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依旧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建设需要完善管理制度,雕塑工程的招标请艺术家参与,并且要以非盈利的心态去取舍艺术品的优劣;同时也要解决执行难的问题,让艺术家真正拥有话语权,要以公开招标,公平化,关注和考虑公众性的声音。在某些教育空间的艺术墙上甚至可以让公众直接参与设计,或者利用废弃物和城市垃圾进行公众再造,这一切都需要城市管理者发挥效用——让艺术家在项目申报、审批的招标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从黄石新建的展馆和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来看,黄石在挖掘内生动力和争取政策扶持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转型发展基础,未来应充分结合内生动力、外部政策和制度建设,综合性提升城市活力,激发城市转型跨越的持续动力。设置公平的城市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城市愿景——城市的市民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所达成的共识。

4 结语

如果说孔雀石的“江山多娇”体现工业强市的恢弘历史,那么生态兴城则需要公共艺术的双手去塑造。公共艺术的目标不仅停留在美化的层面,还需以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弥补城市工业化、商业化所带来的文化缺失,更多体现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民生意识。让凝聚了260万黄石儿女的愿景,共同见证黄石将成为一座更具实力、活力和绿色的“中三角”次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 黄有柱,雷礼锡.城市公共艺术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06).

[2] 吴嘉振.论城市文化建设和公共艺术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1(08).

[3] 马骏.楚文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武汉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05).

[4] 王勇刚.基于黄石市建设鄂东特大城市——黄石矿冶文化城市景观形象的建构研究[N].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猜你喜欢

黄石雕塑艺术
巨型雕塑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我的破烂雕塑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