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肛门里急后重证治浅探

2018-02-14张婧茹魏志军

新中医 2018年5期
关键词:痢疾黄连大肠

张婧茹 ,魏志军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里急后重作为一症状,指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之意[1]。里急者,腹中不宽快也。未大便之前出现下腹部不适、腹痛,而欲大便时则迫不及待,谓之“里急”;大便时有窘迫感,排出时不畅,肛门沉重下坠,且便后仍有大便未排净的感觉,谓之“后重”。《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所谓下迫,即指急欲大便而又排便不畅的窘迫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泄泻论》曰:“暴注者,是注泄也……下迫者,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类经·疾病类》注云:“下迫,后重里急迫痛也。”明·龚廷贤《万病回春》解释暴注下迫说:“暴注,卒然泻也。下迫,里急后重也。”所以,“里急后重”证名与《内经》的“下迫”证名有异曲同工之意。今不揣浅陋,对里急后重的中医诊疗浅析如下,望同道予以斧正。

1 病症溯源

里急后重一词出自《难经·第五十七难》,其曰:“大瘕泻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万病回春》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也。”而对大瘕泻的理解,后人则有多种解释。①指痢疾。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为特征的疾病,是夏秋季节常见的疾病之一。《内经》中称为“下迫”。《金匮要略》称“下利”,包含泄泻和痢疾两病。《诸病源候论》分为赤白痢、脓血痢、血痢、热痢、久痢、休息痢、五色痢。孙思邈称痢疾“滞”,指大便闲滞不利而言。《剂生方》首先提出痢疾的名称,把泄泻与痢疾分开论治。以后医家提到里急后重时,则多见于痢疾的论治当中。②由肾虚所致类似痢疾的阴虚病症。《医贯·痢疾论》说:“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里急后重,悉似痢疾。”③五更肾泄。《罗氏会约医镜·杂证》说:“大瘕泄者,即肾泄也,每在五更明之时。”④热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大瘕泄者,里急后重,……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⑤腹有瘕聚。

在古代文献中,里急后重是痢疾的典型症状,而现今可见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中,可由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受到刺激而引起,可以是炎症的原因,也可以是解剖、病理等因素所致。例如现代医学中的直肠炎、肛隐窝炎、痔疮炎症期、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前突症、泌尿道感染、急性阑尾炎、盆腔脓肿、输尿管结石、乙状结肠冗长、女性盆腔脏器下垂、肠道肿瘤[2]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表现,重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与生活质量,这些患者通常以此作为主诉而就诊,然而不能就此而采用同一治法,应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对证治疗。

2 发病之因

《临证指南医案·湿》曰:“酒客中虚,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水谷不运,中焦之湿内聚。治法不以宣通经腑,致湿阻气机,郁而为热,至脾胃不主运通,水湿横渍于肌肤腠理之间,二便不爽,湿热浊气,交扭混乱。”指出本病之因不外乎外感湿热,由于岭南湿热偏盛加之人们工作紧张、作息无序、饮食不节和不良排便习惯等原因,则易出现里急后重这一排便时异常反应。《湿热病篇》云:“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从口鼻入者十之八九。”《脾胃论》云:“湿热皆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乘天暑而病作。”同时,七情不和,忧思郁滞,气不行水,聚而成湿,湿郁化热,阻滞气机,致大肠传导失司,出现里急后重之症;以及本患便秘,又妄用泻药加重脾胃损伤,脾失健运,致湿热下注而成里急后重。

临床上,除了见于青年人的肠炎、菌痢等病易见此症外,年事高者较为多见,性情抑郁者多为女性,与多疑善感、恐癌心态相关[3]。此外,直肠肛门周围手术也可引起此症,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在内痔结扎线尚未脱落时,可刺激肛管产生便意,出现里急后重;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术,在橡皮筋脱落初期,可由于勒断部分肛门的肌肉,常常出现里急后重感;复杂性肛瘘术后,瘢痕较大可引起肛门里急后重[4];PPH术后出现里急后重感,其主要原因是操作平面过低,也可能与吻合口炎症、直肠牵拉反射有关[5]。故本症之发,多与外感湿热,膏梁酿积,忧思郁滞,手术刺激有关。

3 病机关键

《景岳全书》曰:“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盖中焦有热,则热邪下迫中焦;有寒,则寒邪下迫脾肾;气虚则气陷下迫。欲治此者,但当察其所因,以治脾肾之本,则无有不愈。”广肠,指包括现代医学解剖的乙状结肠和直肠两部分的肠段。《证治要诀》曰:“广肠,言其广阔于大小肠也。”在乙状结肠言可里急,在直肠言后重。外邪所致的里急后重,每便后得减;凡虚病的里急后重,多便后不减;气虚、气脱者,里急而频见污衣;气陷者,后重而便后转甚,亦或是肛门坠胀,甚则脱肛;阴血虚者,每虚坐努责。因此,里急后重病本在于脾肾虚弱,脾肾阳虚,肝气郁结;病位则在广肠,湿热粘滞缠绵,气血邪毒凝滞其中而致病,故此寒热虚实皆可发病。

肛门经络是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6]。肛门位于大肠末端,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一身之气,肝主疏泄,肝气犯脾,脾失运化,加之经络损伤,气机逆乱,合而致大肠传导失司,引起里急后重。再者,患者素体湿热蕴结,阻遏大肠气机而见里急后重,是故本病病位在肛门,与肺肝脾有关。综上,脾胃先伤,复因湿热下迫于肠,气血不畅为其病机关键。

4 临床治疗

历代先贤对于本病的治疗论述颇多。《沈氏尊生书·脾病源流》提出予八正散加木香、槟榔通之,次以天水散顿服治疗。《儒门事亲》则曰:“先宜清剂、寒剂夺之,后以淡剂、甘剂分之。或茎中痛亦然。”《医宗必读》提到用承气汤治疗。在治则上,刘河间强调,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以及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等原则。调气是调理大肠之气滞,鼓舞脾胃之气机。《景岳全书》则曰:“然调气之法,如气热者凉之则调,气寒者温之则调,气虚者补之则调,气陷者举之则调,必使气和,乃为调气。行血之法亦然。”为此,针对里急后重的不同病机类型,选用不同的治则方剂辨证施治。具体辨治上,湿热者,可以清热利湿,佐以调气为治法,方选芍药汤加减;寒湿者,以温化寒湿、调气和血为治法,方选胃苓汤加减;气滞者,以理气化滞为治法,方选木香槟榔丸加减;气虚者,以补气固涩为治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血虚者,以滋阴养血、清热止泻为治法,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味。

5 临证心得

5.1 宣上达下 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主宣发,通调水道,输布津液,若肺之气阳亏虚,肺失温养鼓动,可导致肺气宣发障碍,临证称为“肺气不宣”。在临证中,很多慢性肠炎患者经中西医药物治疗后,腹痛、腹泻等症状明显缓解,但往往里急后重迁延难愈,甚至加重,此时其主要病机常常转化为气滞大肠。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条达气机尚可宣降肺气,促进脾胃升降功能恢复,在临床上采用宣上达下法治疗本症,疗效显著。笔者在临床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归肺经的薤白配白芷,用于寒证或热象不明显者;苦杏仁配桔梗,用于热证者。意取白芷、桔梗上行,宣泄肺气于上;配薤白、苦杏仁既能宣肺,又能苦降于下,肺气一开,气机调畅,则后重自除。同时对于热证者,常用鱼腥草、桑白皮、白头翁、马齿苋、黄芩、黄连、黄柏、槐角、地榆、酒大黄等药物。对大肠有热较轻者,可从肺中解,“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小剂量鱼腥草、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即可清肺热以解大肠之热。白头翁、马齿苋专清大肠之热,针对大便带黏液、或赤白相间者疗效更佳。热重者可酌情加用小剂量黄芩、黄连或黄柏分清上、中、下三焦之热,且均有清大肠湿热之功效,特别适宜治疗大便黏腻、排出不畅、便不尽感、里急后重者。槐角、地榆为引经药,引药入大肠经,入血分,对于大便干硬、排除困难,甚至虚坐努责、便鲜血者疗效佳。

5.2 升托消补 对于缠绵难愈的里急后重患者,病邪已伏,应首先重视疾病本身的传变规律与连续性,再利用伏邪伏于三阴,转出少阳,发于三阳以及伏邪自内而外,由营血透气分传卫分的传变特点,为缓解此症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强调以补为先,扶正治本,温阳益气;其次,升举阳气,托邪外出,以达卫表;同时,兼顾清热利湿、活血行气以达缓急消胀之功。

5.2.1 补肺升肠 里急后重多因气滞而致阳气不得宣通,故要除里急后重当重在宣通阳气。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常引起大肠阳气虚衰,排便功能失调,导致里急后重,便意频繁,肛门坠胀不适感。笔者主张以补为先,补肺升肠,薤白是通阳除里急后重之要药,配合桂枝之温,葛根之升,此外补肺选用黄芪、党参、葛根、升麻、甘草。

5.2.2 健脾升胃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宜升,胃气宜降,浊气不降则精气不升。叶天士强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白术乃健运脾脏之要药,笔者健脾常用白术、太子参、山药、薏苡仁、炙甘草、炮姜之属;降胃燥湿常用陈皮、姜半夏、茯苓;抑酸护胃常用鸡内金、郁金、海螵蛸、瓦楞子、浙贝母。其次,应当注重清阳之升发,常用葛根、升麻、柴胡升举阳气,以达托邪外出之功效。

5.2.3 温肾助阳 由于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根本,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即会因此而导致其他各脏阴阳的失调。反之,其他各脏腑的阴阳失调,日久亦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且肾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里急便频、肛门后重感无不与肾脏温煦无权,封藏失司相关。温补肾阳常选用肉桂、附子、干姜、吴茱萸。

5.2.4 清热利湿解毒 肛门坠胀辨证为湿热证型者居多,患者常伴排便不尽感,口中黏腻,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苔白腻,脉濡缓。笔者常用苍术、藿香、紫苏叶、厚朴、陈皮、法半夏以行气燥湿。若伴有肛门灼热不适、甚至坠痛难忍、口渴怕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可用酒大黄、当归、鱼腥草、桑白皮、白头翁、马齿苋、猫爪草、黄芩、黄连、黄柏、以清化大肠湿热兼清热解毒。

5.3 厚肠坚阴 “肠厚”一词首见于《灵枢经》(卷七),岐伯曰:“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大肠厚。”《寓意草》云:“脏气久虚,清气久陷,既服甘温升举矣。水谷易混,既用养脏厚肠矣。鹿角霜一味,所谓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缺者是也。”可知厚肠乃固本之道,且为治肠病之必需。临床上,多数里急后重感患者表现有便意频,便时有窘迫感,排出时不畅,肛门沉重下坠,且便后仍有大便未排净、甚至肛门灼热刺痛感的感觉,并多伴有大便失调、大便细小、稀烂粘腻。此系气阴两虚之证,气虚乃下陷,阴虚乃火旺。治当益气升举,厚肠坚阴。明代贾所学著《药品化义》(卷九)提及黄连曰:“入香连丸,祛肠中积滞,有厚肠之功。”黄连苦寒坚阴,乃厚肠之良药,但应警惕其苦寒败胃之性,因此笔者临证常用小剂量,短疗程,个体化运用黄连0.6~3 g,配合党参以顾护中焦,并将口干、口渴、纳差作为停药指征。

此外,笔者临证常用党参以益气滋阴,黄芪以提气补虚,葛根以滋阴升肠,熟地黄以补血填精,鹿角霜以补虚助阳,诃子以涩肠下气,当归配阿胶以补血坚阴,人参配当归补气血以缓急、乌梅配甘草以酸甘化阴。大便失调者可酌情加用莲子、芡实、赤石脂、石榴皮、炮姜、干姜、肉桂、附子等。

6 病案举例

邱某,男,67岁,2016年8月就诊。患者里急便频2年,平素便意频繁,窘迫感明显,日如厕5~6次,排除不畅,时有虚坐努责,大便细小,大便粘腻,便后不尽感,肛门坠胀不适,排便困难,且伴有肠鸣、腹部不适、口干、口唇部溃疡、纳眠差,小便调,舌尖红、苔白腻,脉濡细。2016年肠镜检查:直肠炎,肛乳头肥大。诊断:直肠炎,肛乳头肥大。辨证:湿伏太阴,下迫于肠,兼气阴两虚。处方:党参、葛根各30 g,炒白术、淡竹叶各20 g,薤白、阿胶、炮姜、当归尾、肉桂、厚朴各10 g,黄连、酒大黄各1 g,甘草3 g。均为免检中药颗粒,7剂,每天1剂,温水冲服。嘱患者首剂用黄连、酒大黄各1 g,若仍有排便不畅继续维持用量,若排便不畅缓解可将用量减半,后维持用量。1周后复诊,里急便频好转,排便日3~4次,大便偏烂,口腔溃疡愈合,肠鸣,腹部偶有不适,纳差,舌淡、苔白腻,脉濡细。调整处方:上方去党参、黄连、淡竹叶,酒大黄减量至0.3 g;加太子参15 g,桂枝5 g,附子6 g,鸡内金、山药各20 g。继服14剂。2周后复诊,里急便频明显好转,排便较顺畅,便后不尽感缓解,守上方14剂。三诊患者自诉大便每日1~2次,易解,排便不尽感消失,肛门无坠胀不适,纳可。守上方7剂,隔天服1剂。1年后随访患者未再复发上症。

[参考文献]

[1]王立柱.里急后重探析[J].河南中医,2015,28(5):22-23.

[2]毛令飞.里急后重的辨证施治体会[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1):57-58.

[3]贾美华.辨证直肠给中药治疗肛门坠胀症5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18.

[4]丁泽民,丁义江.丁氏痔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81-182,226-235.

[5]张霓,张振勇,蔡碧波,等.PPH术治疗环状脱垂痔临床观察分析[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9(增刊):33-34.

[6]尹家乐,张爱香,王毓炜,等.大黄酸精氨酸预防大鼠实验性肠粘连抗炎机制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1):18.

猜你喜欢

痢疾黄连大肠
猪痢疾的诊断和防治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二)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