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禤国维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皮肤病经验介绍

2018-02-14熊述清梁家芬杨琳琳李红毅指导禤国维

新中医 2018年11期
关键词:硬皮病药理白芍

熊述清,梁家芬,杨琳琳,李红毅 指导:禤国维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广东 广州 510120

禤国维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禤教授是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二、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皮肤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学验颇丰,有“皮肤圣手”之称。芍药甘草汤仅由芍药和甘草两味药物组成,具有益阴养血、补中缓急之效,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各类痛症及消化、呼吸、肌肉骨关节等方面疾病[1]。禤教授临床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多种皮肤病,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禤教授侍诊,受益良多,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古籍记载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原书芍药、甘草等分均用四两,治疗伤寒夹虚误汗导致阴液亏耗,筋脉失养而“脚挛急”之证。芍药苦酸微寒,入肝脾经,养血柔肝,合甘草酸甘化阴,阴液得复而筋脉挛急得救。《伤寒论》中亦有多处配伍使用芍药甘草汤,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新加汤、小建中汤等,以芍药合甘草滋养阴血,通行经脉而治疗血虚身痛、脘腹气血不足之疼痛等症。《医学正传》记载“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主之。”《医宗必读》有云“芍药甘草汤,一名戊己汤,治腹痛如神。芍药(四钱),甘草(二钱)。酸以收之,甘以缓之。”

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在芍药甘草汤的临床运用上亦有较多发挥。《伤寒广要》“有脉数心烦而燥,至夜不宁者,为血虚,芍药甘草汤”,用以治疗血虚所致烦躁不宁;《证治准绳·幼科》载有“肺之生病而成嗽,大抵秋冬则实,春夏则虚,更详五脏咳而失气者,属小肠,用芍药甘草汤”,用以治疗小肠咳;其他亦有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自汗、小便不利、经闭及产后病等疾病的相关记载。

古籍有关芍药甘草汤在皮肤科应用的记载甚少,主要集中在痘疹的治疗,《景岳全书》云:“芍药甘草汤,解痘毒,及阳明经痘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等分。”《医学纲目》亦有相关记载:“四肢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汤”。禤教授善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多种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湿疹、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临床疗效显著。

2 现代药理研究

禤教授重视中医经典理论,同时也非常注重现代药理研究,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芍药属毛茛科多年生草本,药用取其干燥根,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白芍和赤芍。芍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等苷类化合物,还含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鞣质类化合物及酚类化合物等[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菌、镇痛、护肝、抗氧化等作用,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得到实验证实[3]。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甘草的根及根茎,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及多糖类[4]。现代药理研究提示,甘草具有抗炎、抗过敏、抑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5]。

芍药甘草汤由芍药和炙甘草组成,此复合制剂的总有效部位为芍药总苷、甘草总苷和甘草总黄酮,主要化学成分含有黄酮类、苷类、生物碱、多糖类等[6]。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解痉、止咳平喘、抗过敏及免疫调节等作用[7]。

3 辨治经验

芍药甘草汤具有益阴养血、补中缓急的功效,《伤寒论》中配伍运用的名方甚多,取其二者相配具有酸甘化阴和营之意,此方药少力专,后世医家亦多有发挥。禤教授极为推崇此方,“有诸内必形于外”,皮肤病是疾病的外在表现,与脏腑内在的阴阳失衡亦有密切联系。

3.1 带状疱疹 李某,男,75岁,2017年6月12日初诊,患者右腰腹部簇状水疱伴疼痛1周来诊,曾在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经抗病毒止痛等治疗。现症见:右腰腹部红斑,水疱已大部分结痂,呈带状分布,阵发性电掣样疼痛明显,口干口苦,纳眠欠佳,大便干,小便调,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蛇窜疮(肝胆湿热),西医诊断:带状疱疹。治法:清利肝胆湿热。处方:诃子、牛蒡子、白芍、蚤休、郁金、延胡索、香附、鸡内金、枳实、厚朴、威灵仙各15 g,薏苡仁、石决明(先煎)各30 g,甘草10 g,三七胶囊(冲服)1袋,太子参20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配合新癀片、痹痛胶囊口服辅助治疗。外用:入地金牛酊(院内制剂)外搽。

2017年6月19日二诊:药后红斑较前变淡,水疱已全部结痂,仍疼痛,口干无口苦,纳可,眠一般,大便改善。处方:原方白芍加量至20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配合新癀片、痹痛胶囊口服辅助治疗。

2017年6月26日三诊:皮疹减少,疼痛较前减轻,口干无口苦,纳可,眠一般,大便量少。上方去蚤休,加用薄盖灵芝15 g,续服7剂。

2017年7月5日四诊:皮疹基本消退,遗留色素沉着,疼痛明显减轻,纳可,眠一般,二便调。上方太子参加量为30 g,续服巩固治疗。

按: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因心、肝二经风火所生,或脾虚湿热内生,外溢肌肤,复感外邪,二邪相搏,经络失舒,致气血失常而发[8]。本案患者右腰腹部带状红斑、簇状水疱,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合舌脉,此为肝胆湿热毒盛;湿热毒邪壅阻,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治以清利肝胆湿热,药以蚤休、牛蒡子清热解毒,石决明潜阳熄风,郁金、延胡索、三七、枳实、香附行郁止痛,诃子敛湿,鸡内金、薏苡仁、威灵仙健脾祛湿,白芍柔肝熄风,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利肝胆湿热、行郁止痛之效。疾病后期,予薄盖灵芝、太子参加量以益气扶正驱邪,巩固疗效。

肝经风火毒蕴,循经发于肌肤,经脉拘急不通而疼痛明显,白芍可柔肝熄风,平肝抑阳,合甘草以缓急止痛,芍药甘草汤对于带状疱疹所致神经痛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众多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效果,可能与两种药物中多种成分之间的协同增效相关,且芍药甘草汤中芍药与炙甘草的配伍比例为1∶1时抗炎镇痛效果最佳[9]。郑王巧等[10]通过实验证实,较大剂量的芍药甘草汤既能抑制外周神经末梢疼痛,也能抑制炎性反应所致的疼痛,其镇痛作用可能是与前列腺素E2/环磷酸腺苷(PGE2/cAMP)信号通路的参与相关。PGE2减轻了局部组织产生的炎症反应,减少内源性致痛物质的产生;同时减少痛觉感觉神经细胞产生第二信使cAMP,提高对痛觉的耐受性,减少痛觉敏感化及痛觉冲动的上传而起到镇痛作用。

3.2 硬皮病 吕某,女,27岁,2016年4月18日初诊,左上臂白斑9年。患者9年前发现左上臂硬币大小白斑,无痒痛,逐渐扩大,边缘硬化萎缩。当地医院病理检查提示硬皮病,后至多家医院治疗效果欠佳,要求行中医治疗。现症见:左上臂鸡蛋大小白斑,质地柔软,无痒痛,自觉体倦乏力,纳眠一般,二便可,舌淡、苔白,脉细弱。中医诊断:皮痹(寒凝经络);西医诊断:局限性硬皮病,治法:温经散寒,和营通络。处方:黄芪30 g,鸡血藤、丹参各20 g,熟地黄、白芍、徐长卿、积雪草、延胡索各15 g,甘草、川芎、当归、鹿角胶(烊服)各10 g,炙麻黄、白芥子各5 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配合滋阴狼疮胶囊、薄芝片等辅助治疗。

2016年5月4日二诊:病情好转,皮损无扩大,平整光滑,仍觉体倦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胖、苔白,脉弦。原方加太子参20 g,续服14剂。

2016年5月18日三诊:病情稳定,皮损无扩大,表面光滑,较前红润,体倦乏力改善,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上方当归加量至15 g,续服7剂。

按:硬皮病属中医皮痹范畴,属西医结缔组织病,是皮肤科疑难杂症之一。《素问痹症》:“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中医认为硬皮病主要由脾肾阳虚,致营卫不固、腠理不密,寒湿之邪乘虚内袭;脾肾阳虚不能化寒燥湿,寒湿凝滞,使气滞血瘀、肌肤脏腑痹塞不通而成[8]。寒湿阻滞,阳气不伸,故体倦乏力。治以温经散寒,和营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以鹿角胶、熟地黄温阳和营,当归、白芍、鸡血藤、川芎、丹参养血通络,麻黄、徐长卿祛风通络,黄芪、太子参益气通络,白芥子化痰通络,甘草调和诸药。此病病程较长,尚需巩固治疗,防止进一步发展。

禤教授认为不同于疮疡肿毒发于肌表,硬皮病病机主要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医学正传》有云:“白芍不惟治血虚,兼能行气。腹痛者,营气不和,逆于内里,以白芍行营气,以甘草和逆气,故治之也。”治疗本病白芍合甘草以益阴养血,和营逆气,临床应用屡有成效。石学魁等[11]研究发现芍药甘草汤能有显著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王璞等[12]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可能通过改善调节性T细胞比例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治疗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疗效显著。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积雪草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禤教授常用于硬皮病的加减运用[13]。

禤教授擅于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过敏性紫癜、结节性血管炎等皮肤病,亦治疗血虚风燥、气血失和之湿疹、老年性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皮炎湿疹类疾病,也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属阴虚内热证结缔组织病患者,还可应用于白癜风、斑秃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芍药苷草汤具有抗炎、镇痛、抗过敏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也佐证了其中医治疗皮肤疾病的作用机理。

禤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临床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皮肤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禤教授指出,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时,可加用生薏苡仁、鸡内金、蚤休、蒲公英及薄盖灵芝;治疗皮炎时,可加用茯神、神曲、五味子、银柴胡、苦参;治疗慢性湿疹时,可加用苦参、地肤子、防风、蝉蜕、紫苏叶;治疗瘙痒症时,可加用熟地黄、生地黄、徐长卿、玄参、当归;治疗红斑狼疮时,可加用青蒿、沙参、薄盖灵芝、茯苓、太子参;治疗皮肌炎时,可加用黄芪、沙参、蒲公英;治疗硬皮病时,可加用积雪草、鸡血藤、熟地黄、徐长卿、薄盖灵芝;治疗斑秃时,可加用松针、昆布、薄盖灵芝、沙参、太子参;治疗白癜风时,可加用菟丝子、白蒺藜、生牡蛎、香薷、浮萍。

禤教授治疗疾病强调“平调阴阳”,芍药甘草汤组方精当,益阴和营,在皮肤科运用广泛,值得后继学者借鉴学习并运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硬皮病药理白芍
硬皮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金莲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我国硬皮病患者肺部已发生病变
白芍多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硬皮病该如何治疗
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山楂核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HPLC法同时测定白芍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白芍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