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节水技术为引领 全面推动中吉农业技术合作*

2018-02-14侯东生吴奇峰刘福元

新疆农垦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吉国测产兵团

侯东生,胡 杨,吴奇峰,刘福元

(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2012年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兵团科技局、商务局、农业局的支持下,新疆农垦科学院作为新疆兵团现代农业科技的代表,依托相关研究所及下属企业以农作物品种、节水灌溉、农业机械等优势农业成果和技术为引领和纽带,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以下简称吉国)分别实施了科技部“吉尔吉斯斯坦滴灌水肥高效利用核心技术试验示范”(2012年)、“吉尔吉斯斯坦节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13—2015年)、“中吉现代农业技术联合研究与示范中心”(2014—2017年)等3个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开展了农作物品种引进筛选,高产栽培及节水滴灌技术集成示范,农机具产品展示和生产推广等工作,展示了兵团农业科研开发、设备制造、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等集约化、一体化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作物品种、节水灌溉、农业机械等优势农业成果和技术,并逐步扩大技术的示范推广范围,推动了从技术合作到产业合作发展的飞跃,本文对上述项目总体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

1 吉国农业基本情况与兵团现代农业的优势

新疆是中国重要的资源战略基地、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中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新疆与中亚五国在地缘、文化、自然地理及农业领域存在很多相似性和互补性,吉国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同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自然资源相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相同。农业是吉国的主导产业,农业用地占国土总面积的54%,总计 1 080万 hm2,耕地面积 127万 hm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2010年以来,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全国62%以上的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工作。全国四分之三的耕地是水浇地。玉米、小麦、燕麦、棉花、烟叶和蔬菜等为其主要农作物。农业作为吉国的基础性产业,在1992年独立以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导致目前农村社会生产发展缓慢,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及设备老化,水资源利用粗放,农业机械化水平不足8%,因此迫切希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节水滴灌技术及配套设备,提高作物产量及农业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国家实力。

新疆兵团的现代农业技术全国领先,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1996年率先在大田作物中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技术,成为世界节水农业的典范。目前,兵团大田膜下滴灌面积已达67万hm2。形成了适应不同水源、不同水质、不同地块的滴灌首部系统模式,以及多种类的滴灌器材和系列滴灌专用肥,形成了滴灌条件下各种作物水肥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新疆兵团玉米、棉花、大豆等农作物产量水平屡创全国最高。以上在新疆兵团已成熟应用的节水技术、农业机械化和作物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在吉国均有较大需求。

2 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取得的成果

2.1 滴灌设备及农机装备的引进

项目分别在吉国北部楚河州索库卢克区、南部奥什州奥什市卡拉苏区和贾拉拉巴德州、北方示范区主要开展了滴灌条件下的玉米、食葵、大豆引种筛选试验、高产种植示范及配套机具和滴灌设备的应用展示。南方示范区主要开展了滴灌条件下的棉花引种筛选试验、高产种植示范及配套机具和滴灌设备的应用展示。示范区种植面积共计35 hm2[2]。

项目设计完成了吉国南、北方示范区田间节水滴灌系统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并在示范区大田整地、播种、中耕、施肥、化控、植保等不同生产阶段,展示了国内及新疆兵团科神农业装备科技开发公司研制生产的拖拉机、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玉米铺膜播种机、联合整地机、中耕施肥机、喷雾机等农机具以及新疆兵团研发的自走式滴灌首部等田间滴灌设备累计7种17台(套)。

2.2 农作物品种引进筛选及高产栽培示范

在项目执行期内,针对吉国水、土、气候等农业资源现状及农业发展的需要,在示范区引进种植了国内早熟及中早熟棉花、玉米、食葵等作物品种累计28个。根据不同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抗病(逆)性强弱、产量水平高低等表现,筛选出在当地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15个,其中:玉米5个,棉花2个,食葵3个,油葵2个,大豆3个。

引进的适宜当地种植并经过测产的玉米品种有4个,其中:新玉21测产1078.00kg/667m2,郑单958测产 694.80kg/667m2,KWS3376 测产 767.82 kg/667 m2,先玉335测产878.19kg/667m2,当地玉米品种单产仅为400~450kg/667m2,4个测产玉米品种分别高出当地产量139%~169%、54.4%~73.7%、70.6%~91.9%和95.1%~119.5%;适宜当地种植并经过测产的棉花品种有2介,其中:中棉44号测产412.5kg/667m2,新陆早45号测产395.6 kg/667 m2,当地棉花品种单产只有280~330 kg/667 m2,2个测产棉花品种分别高出当地产量25.0%~47.3%和19.8%~41.2%;适宜当地种植并经过测产的食葵品种有2个,其中:新食葵9号测产178.10 kg/667 m2,杂交三道眉测产145.32 kg/667m2, 当地食葵单产只有60~70 kg/667 m2,2个测产食葵品种分别高出当地产量154.4%~196.8%和107.6%~142.2%。

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项目南、北方示范区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水土特征,结合生产实践,分别从播种、施肥、浇水、病虫草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条件,提出了适宜当地条件的栽培技术指导建议,初步制订了中俄文版 《吉尔吉斯滴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北方)》《吉尔吉斯滴灌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南方)》。

2.3 审定作物品种

为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了农作物品种在吉国的注册登记及审定申请工作,目前通过吉国植物品种遗传资源测试中心注册登记作物品种3个,分别为新玉21号、新大豆8号和新陆早45号,已经取得吉国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

棉花品种新陆早45号通过吉国审定,该品种2015年参加吉国棉花品种多点试验,平均产量在12个品种中位列第三位,比对照品种增产23.4%,2016年2月通过吉国作物品种审定。玉米品种新玉21号通过吉国审定,该品种2015年参加吉国玉米品种多点试验,平均产量在15个品种中位列第一位,比对照品种增产79.4%,2016年2月通过吉国作物品种审定。大豆品种新大豆8号通过吉国审定,该品种2015年参加吉国玉米品种多点试验,平均产量在7个品种中位列第二位,比对照品种增产23.9%,2016年2月通过吉国作物品种审定。

2.4 建成展示中心及成立贸易公司

2014年8月1日,建成了“新疆农垦科学院吉尔吉斯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建筑面积980 m2,位于吉国首府比什凯克市邓小平大街,成为兵团第一个在国外搭建的农资产品展销与公共服务平台。展示中心的建成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兵团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设备及产品在当地的交流推广和应用展示。

并在吉国成立了吉尔吉斯元奥贸易公司,注册资金3万索姆,公司在吉国主要开展农机、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推广销售及技术服务,在吉国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销售渠道。

2.5 高层互访及技术交流

以项目为契机,推动了新疆兵团领导、中国驻吉大使馆、吉国农业部领导进行高层会晤,并促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吉国签署了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农业和土壤改良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备忘录”,吉国将提供1万hm2的土地用于农作物制种及农业技术示范用地。

针对吉国合作方吉国植物品种遗传资源测试中心仪器设备量少陈旧,亟待更新的现状,经与吉国植物品种遗传资源测试中心多次协商,达成了联合建设实验室的合作意向,以期改善中心实验室条件,提高实验水平,同时双方确定在吉国联合举办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3]。引进实验室及种子清选设备11台(套)。

项目实施期间,合作举办包括节水灌溉、农机展示、作物栽培等在内的农业现场会5场,参加的农场主和种植户累计达到800余人次。国内培训吉国技术人员100余人次,境外培训吉国技术及种植户500余人次。通过举办农业现场会和技术培训,使吉国技术人员和种植户亲身体验和领略了兵团现代农业的技术成果,转变了传统的农业发展的思维模式,为后续进一步扩大合作奠定了基础。

2.6 项目取得的经验

通过国际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的实施,一是适时开展了系列外事活动,基本打通了与吉国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化肥与农药局、吉粮集团、吉国元奥公司、吉国农业大学等高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渠道,拓宽了合作领域,加深了彼此交流,推动了国际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为后续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二是组建了一批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的境外农业项目实施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团队在境外执行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不断地对吉国的农业现状、生产需求、市场环境进行更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当地相关贸易企业合作,积累了宝贵的境外工作经验。为后续国际农业合作提供了人才储备和经验积累。三是以农作物品种、节水灌溉、农业机械等优势农业成果和技术为引领和纽带,定期召开农业现场会,通过吉国媒体加强对农业现场会情况的宣传报道,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度;并以吉尔吉斯兵团现代农业展示中心为商品营销的展示平台,设立LED大屏幕,对公司及农作物品种、节水灌溉技术及农机装备进行介绍,扩大项目影响力。四是收集并分析援助国家的气候特点、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作物栽培模式、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信息,将兵团现代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受援国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找准了援助工作的重点方向,提高了项目开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五是应用示范了以膜下滴灌技术为核心的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推动了新疆兵团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巩固和增进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兵团农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建议

3.1 境外开发工作还未形成合力

兵团2015年11月中新建国际农业合作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兵团农业“走出去”统一平台搭建完成,兵团农业“走出去”迈出新的步伐。避免了兵团的境外农业开发呈现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但该公司的职能及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专业的农业“走出去”人才,对项目投资合作国的基本情况、法律法规政策缺乏深入研究。建议:一是明确农业“走出去”的区域目标。全方位搜集当地的自然地理、基础设施、生产条件、优惠政策、政治环境、金融贸易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选取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增长迅速,农业市场容量较大,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地缘相近且与我国关系友好,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二是整合资源,培育农业“走出去”的主体。整合兵团农业人才、科研及产业优势资源,分别成立兵团海外农业生产及技术服务,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等海外集团,以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方式形成合力。三是科学论证,扎实推进。将兵团农业科技、产业及人才优势同境外国家土地、气候、人力等资源优势相结合,综合分析,科学论证,选准切入点,发挥兵团境外农业集团军的各自特点,制定短、中、长期工作计划,扎实推进境外农业工作。

3.2 涉外语言障碍及工作经验欠缺

项目组成员具有较强的农业专家团队,在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较欠缺,而聘请的翻译大多对农业专业术语较为生疏,经常出现翻译不准确或不到位的现象,不利于我们与外国官员及农技人员的有效沟通,影响了境外技术服务的效果。建议通过定期组织举办兵团实施境外农业工作人员培训班、兵团实施境外农业工作总结及经验交流会等形式,邀请熟悉境外农业工作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家集中授课,解读政策、交流经验,同时注重外语能力的培训,培养专职技术翻译,提升兵团援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3.3 人员物资出境手续繁琐

随着援外建设项目的启动,项目技术管理人员的出入境频率明显提高,但人员物资出境的审批手续繁琐耗时,办理出国手续需经兵团外事局核准国外邀请函、日程安排,兵团组织部政审,自治区外事局签证等多个环节,导致项目组人员不能及时出境,耽误农时,并影响试验数据采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开展。建议对开展援外项目工作的相关单位及人员,经科技部出具相关证明,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出国手续的办理程序。

3.4 劳动力技术水平及素质偏低

由于当地劳务人员田间操作效率普遍较低,责任心不强,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协调难度较大,影响了种植技术的贯彻落实,增加了项目雇工的开支费用。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劳务人员的管理,建立竞聘制度,对于工作较好的工人长期聘用,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效率。

3.5 援外项目前期启动资金不足

援外示范项目的审批需要较长时间,项目资金到位相对较慢。但项目实施有大量的前期工作,如租用或购买项目建设用地、购置种子、农机等,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新疆农垦科学院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相对紧张,因此援外项目的启动资金仍显不足。 建议援外项目应打破按年度下拨资金的常规模式,根据项目年度实际需要和年度资金计划表下拨资金,满足项目实施的需要。

4 后续工作安排与思路

4.1 1万hm2农业技术示范项目

按照兵团与吉国签署的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农业和土壤改良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备忘录”,吉国将提供1万hm2农业技术示范用地。由于水利灌溉工程已成为吉国国家层面的需求,兵团是灌溉大农业,兵团有大农业生产自成体系的、独特的、门类齐全的、紧密配合的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施工和农业科研、生产、管理的全面人才队伍。兵团以节水农业为平台的现代农业处于领先水平,符合吉国的现实急需,能够与水利灌溉工程良好结合,根据吉国土地现状,合理布局农林牧大农业用水。通过参与吉国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可以根据兵团农业开发的区域,优先实施,并兼顾灌溉用水,顺利推动兵团1万hm2农业开发项目的实施。并随着农业开发项目的实施,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所需要的农资、种子等投入品,以及产出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兵团农业产业“走出去”,进而带动机械装备、建材、纺织等轻工产业“走出去”,消化兵团的过剩产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兵团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提升吉国农业产业水平,直接供给吉国市场,抓住“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市场契机,进一步拓展中亚、欧洲市场,推动和贯彻农业“走出去”战略和中央“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4.2 玉米良种繁育基地与回购仓储物流体系建设项目

通过新疆西域绿洲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新建国际农业合作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利用3年的时间,在吉国楚河州建成666.67 hm2玉米制种基地及配套建成20 hm2种子加工厂,满足吉国及中亚五国6.67万hm2玉米种植用种需求。同时建成玉米种植技术服务体系与50万t玉米仓储物流体系。按照订单农业模式“出售良种,跟踪服务,回购产品”。最终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玉米产业体系,扩大兵团玉米新品种的产业技术优势,在吉国创建中国良种品牌,服务该国的玉米生产,提升玉米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4.3 中吉现代农业技术联合研究与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充分发挥新疆农垦科学院作为综合性研究单位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完善科研平台、技术培训、营销服务网络等基础配套条件,联合中吉双方科研院校、企业等单位,搭建集现代农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信息咨询服务、人才培养、技术和产品集散为一体的“中吉现代农业技术联合研究与示范中心”,围绕中吉双方农业发展领域的动植物良种繁育、高效种养殖、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资源环境、食品安全、农产品加工等重大共性问题开展进一步的联合研究,扩大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在吉国的应用规模,并对成熟技术和产品在吉国进行本土化推广和服务。

依托已建成的吉尔吉斯现代农业展示中心与后续将建成的中吉现代农业技术联合研究与示范中心,即“两个中心”,使其具备更加完善的功能,构建更加坚实的基础,可以通过“两个中心”,将技术、产品及产业扩散到中亚、“俄白哈关税同盟”和更远地区。进一步把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科技部在新疆设立的中亚科技中心的现代农业分中心和制高点,为中国、兵团的“走出去”,提供更完善、更长久的科技服务。

总之,为贯彻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建立多层次的农业合作机制与平台,新疆农垦科学院作为新疆兵团现代农业科技的代表,以农作物品种、节水灌溉、农业机械等优势农业成果和技术为引领和纽带,在吉国实施了多项农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对转变吉国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吉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吉国农业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加快新疆兵团农业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步伐,促进兵团对外贸易,壮大兵团整体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我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友好往来,维护我国稳定和谐的周边国际环境,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吴奇峰,战勇,王吉亮,等.吉尔吉斯斯坦农业考察报告[J].新疆农垦科技,2014(7):77-80.

[2]科技部“吉尔吉斯斯坦滴灌水肥高效利用核心技术试验示范”项目验收材料[R].2012.

[3]科技部“吉尔吉斯斯坦节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验收材料[R].2015.

猜你喜欢

吉国测产兵团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小麦测产迎丰收
桑园全年免耕周年套作技术进行专家测产
吉尔吉斯斯坦:每年约有1万人被绑架成为新娘
吉立法打击“抢新娘”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总理辞职搅动吉尔吉斯斯坦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