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理念下的街道空间形态分析
——以成都小通巷为例

2018-02-13昝佳利

建材与装饰 2018年5期
关键词:邻里行人尺度

昝佳利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街道作为城市最具活力的场所,居民应是其真正的主人。街道,尤其是居住街道的存在应以促进人们交往活动为主,应使所有居民共享街道空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居住街道的服务主体是飞驰而过的机动车,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线路,行人、儿童、骑行者退居一隅。街道上看不见驻足交往的邻里,商业在快速的交换中结束,居民的社会性与安全性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因此,本文试图以共享街道的视角,通过结合小通巷的空间表现形式、街道形象尺度及使用者的行为心理感受等方面,以探究在居住街道设计中,如何通过改变空间形式、优化空间设计以满足人的行为及心理需求,重塑街道活力。

1 研究对象概述

小通巷原为清代少城的仁风胡同,辛亥革命后改名小通巷,著名文艺家曾孝谷出生并生活于此。现在的小通巷,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邻里生活丰富的居住区,是成都众多“慢生活”的小巷之一,成都悠闲、温润气质的剪影。小通巷根植于“少城”的城市肌理上,完整保留了自清朝确定的鱼骨状街道脉络。选取小通巷为研究对象,是由于其自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街道共享的理念,多样化的邻里生活与适宜的街道尺度满足了不同使用者对街道的需求。然而作为历史街巷,其空间形式还能否满足日益丰富的行为活动是我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值得思考的。本文选择小通巷为研究对象,是希望在深入分析其空间形式后,从人的行为方式出发,塑造多元化的街道空间,使街道充满活力。

2 共享街道

共享街道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以及其他一些外国城市的郊区,是一次在居住街道设计上的重要转变。该理念主张将交通与居住活动统一在一个空间,激发出新的街道设计构造,以增加街道上的社会互动与安全,并促进步行活动。共享街道系统的根本理念在于构造一个统一体,把步行活动和汽车行驶统一在一个共享层面上,使行人、玩耍的儿童、骑自行车的人、停靠的车辆和行驶的汽车都分享着同一个街道空间,是对过去种种城市规划思想、包括街道设计观念的反思。

共享街道有以下典型的设计特征:

(1)它是一个居住性的公共空间。

(2)它可以是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其他形式),或者是一个空间的连接处。

(3)不鼓励交通畅通无阻。

(4)行人与汽车共享路面,行人在整条街上享有优先权,在每一处都可以步行、娱乐。

(5)它的入口被明确标出。

(6)车速和行车受自然状态的屏障、偏向、弯曲度和波浪形约束。

(7)居住住宅前有汽车通道。

(8)区域内设有广泛的景观美化带和街道设施。

在共享街道的理念中,其核心概念在于面向社区和居民的整合。街道在设计过程中把驾车人士的需求置于次要考虑的位置,行人、玩耍的孩童及自行车出行者成为街道使用的主体,与其共同分享街道空间。在这些看似彼此冲突的功能下,共享街道能为行人提供更为安全的街道环境。通过对街道各种实用方面的重新设计,行人的社会性及自然性得到改造,街道重新充满活力。

3 小通巷现状分析

通过对小通巷的走访,可以总结出其街道空间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其“共享性”:

3.1 街道界面

小通巷两侧基本上是20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多层居住区院落,以院墙和临街住宅限定街道界面,形成了内向、宁静的街巷空间。站在巷口向里回望,内向性空间给人以归属感、安全感,人们可以放心行走、停留,增加其在街道上的活动时间。街道界面的连续,为居民及游人提供了行进的乐趣。底层商业或以几步台阶进行抬高区分其与人行道界面,或以柱廊增加其空间透明性,使视线隔而不断。这样的街道界面中,居民、行人、小店里的消费者在满足各自生活需求的同时又充满亲切的交流。

3.2 街道尺度

小通巷宽约18m、长不足200m,站在巷口即可将巷内景象尽收眼底。人行道、车行道、街头公共空间紧凑,尺度小巧。适宜的尺度使行人可以任意穿梭于街道两侧,驾车者将汽车停靠路边即可快速进入底层店铺。街道两侧的人可以轻松交流,而不至于畏惧穿行街道的时间过长。这种小巧的生活尺度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具有随意性和自由感,当他们愿意更多地停留在街道上时,街道才扮演了它本应具有的角色。

3.3 街头生活

良好的空间形态赋予居民丰富的街头生活,不少人喜爱在墙角、院门、街边闲坐,将人行道和院落门口作为邻里交往的“客厅”,家长里短打发时光。慕名而来的游客则在巷边的小店,泡一壶好茶看人来人往。

3.4 街道节点

节点通常是活动发生的地方。在小通巷中,因其本身尺度较小,空间节点大多在居民楼间的出入口、街道的转角处或人行道较为宽敞的地方。被标识出的出入口有提醒来往人流及车辆减速慢行的效果,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机动车礼让行人是必然发生的事情。街道的转角增加了活动发生的可能性,在这样的空间,增强其外向性能够更多地吸引人流的聚集。

3.5 街道风格

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空间体验。在居民楼的基础上,不同的商户通过立面改造、装饰装修、绿化种植等手段赋予老建筑以新的气息。建筑底部的门窗洞口、临街面的阳台都赋予街道立面更多的空间形式。色彩及装饰手法的多样化使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们在这里都能找到共鸣,共享街道的活力。

小通巷的“共享”性反映了旧城居住区街道的自发更新现象,街道由内向型的居住型道路转型为上住下商、沿街小商业活跃的混合型街道。在这一过程中,居住建筑底层界面面向人行道扩张,改造为商业经营空间,小巧的街巷增设了临时停车位便于沿街的商业经营,社会活动由单纯的邻里交往向消费体验活动转变。居民与商户运用自己的创造力为这条老街增添新的生气,使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外来者的消费生活构成两种并置的场景,从而共同形成小通巷极为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场所精神。

外来者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街道的共享性,但也存在着无序侵占街道空间、干扰邻里生活的情况。如何在保证其街道共享性的同时,从空间方面妥善处理外来者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是下一步应该思考的问题。

4 优化对策

小通巷特殊的生长模式决定了其空间优化对策的两个主要方面:既要为临街界面提供适宜的空间模式,容纳新的社会活动;又要延续街道原有的社会关系和街头生活,为本地居民的邻里生活保留一席之地。

4.1 多样化的临街界面

小通巷因其底层商铺的存在而活跃了街道的生活。本地居民的公共生活需求多集中在街头、墙角、院门,而底层商户则需要更多户外休闲空间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行为。基于此,针对居民、外来人员的不同需求,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建议:

鼓励多界面形式:

根据规划要求,小通巷、奎星楼街、泡桐树街鼓励建筑底层开设小规模的创意文化类商业设施,提出了“底层界面连续活跃,尺度亲切近人,界面积极开放,便于停留”的控制策略。基于现状,可以采用两种临街界面模式,一种设置落地玻璃窗,保持室内外视线通透;另一种为临街设置露台、檐廊,作为外来访客交往场所。

4.2 多样化的街头空间

小通巷居民的公共生活集中于街道上,以静态活动为主,通常表现为临街而坐、倚墙而坐、或三五人聚于院落门口。在人行道较为宽阔的地方,摆上两三张桌椅,即限定出一个围观的广场。这样的行为模式,反应出当地居民对小巧街道尺度的利用,以及对街道生活的认同感。基于这样的认同感,在优化其街道空间形态的对策中,应保留其“街头”、“院门”两种典型空间类型。

4.2.1 街头

在一定范围内拓宽人行道宽度,保证其畅通性的同时,配以景观绿化、街道小品。公共座椅等市政设施,并以低矮绿化与车行道隔离,提供可逗留的街道空间同时保证行人安全。

4.2.2 院门

根据居民生活特点,对居住区院落进行梳理,选定宽度适宜的出入口空间,清理两边临时建筑,扩张公共活动空间。在街道界面形成“口袋广场”,通过抬高或降低地坪、采用不同材质划分休息空间和院落出入口路径。在休息区设置座椅、遮阳设施,采用精致小巧的景观绿环围合空间。

4.3 多样化的街道平面

4.3.1 改变直线型街道模式

小通巷是以邻里活动为主的街道,以来往居民及游客的步行交通为主,在保证其行车顺畅的同时,改变其直线型街道模式,将街道平面设计为曲折蜿蜒式,增加其“转弯抹角”的机会,并标明其主入口,既限制了机动车数量,保证行人安全,同时塑造形式多样的街道活动空间。这一手法体现了共享街道不鼓励交通畅通无阻,行人与汽车共享路面的理念。

4.3.2 局部收放改变街道平面

街道车道断面尺度及比例的适当变化可以在特定的区域位置限定街道空间,缓和街道的交通性和生活性的矛盾。例如适当缩小车行入口尺度,而增加其街道中部临时停车与景观绿化面积,以及沿街商业步行休息区等。

4.3.3 结合建筑轮廓形成具有公共性的街道平面

街道本身与建筑立面轮廓形成了街道整体的空间感。一览无遗的街道缺少封闭性而较难产生场所感,在街道中段利用底层建筑的架空或凹廊和人行道、街头小品的合理设置,形成围合感较高的场所,有利于各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街道空间形式,增强其共享性。

5 结语

共享街道创立了一种生活氛围,使街道成为一个混合用途的公共领域,人成为了街道上的主角。街道的作用不再是提供畅通无阻的穿行,它更鼓励行人的互动交往,为儿童提供一片安全的领地。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旧城居民区街道更新是时刻发生而不可避免的现象,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改变邻里活动日益简单、人际关系日益淡化、城市中忽略人的需求而过分强调机动车的需要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小通巷的案例中,通过立足于共享的观念,改善街道的空间品质、提高邻里间的密切程度,使居民、游客共享同一条街道,为今后的街道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1](美)迈克尔·索斯沃斯,等著.李凌虹,译.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2006.

[2]李明燕,高锐.转变与延续——成都小通巷片区街道界面更新研究[J].四川建筑,2013.

[3]斯蒂芬·马歇尔,著,范思楠,译.街道与形态[M].

猜你喜欢

邻里行人尺度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我是行人
曝光闯红灯行人值得借鉴
宇宙的尺度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