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西北美丽乡村建设的地域模式与规划应对探析

2018-02-13余标强

建材与装饰 2018年5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村庄美丽

余标强

(长安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1)

1 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及内涵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

不同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界定的视角不同,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立足于自然与社会层面的内涵[1]。“美丽乡村”中的“美丽”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8个方面。

(2)立足于生产、生活与生态之间关系的内涵。“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是以“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为理念的,让农村成为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为建设目标[2]。其中“,生产美”是前提“,生活美”是目的“,环境美”是特征,“人文美”是灵魂[3~4]。

(3)立足于平衡城乡发展乃至消除城乡差别的内涵。张孝德[7]指出“美丽乡村”意在追求中国最大的“公平正义”,通过发展农业、建设乡村、富裕农民,实现“城乡等值化”,并通过让农村更像农村的改造,让城镇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农村聚集,从而逐渐消融目前所存在的城乡差别。

2 研究区概况

行政区划上的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和内蒙古中西部,自然区划上的西北地区指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的广大地区。西北地区荒漠广布,人口密度小。

西北地区所包含的地域范围很大,占全国总总面积的30%,但是人口只占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这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关。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有山区、荒漠、草地,也有适合种植的农地。宽广的地域,特殊的地形,复杂的地貌使西北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不一样的发展。

3 西北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与规划应对

西北地区城市化荒漠广布,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脆弱,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何有可能破坏当地的人文生态与独特个性。因此,我们认为西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保护性开发。即:既要对乡村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又要保护好人文生态,以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与要求下,西北美丽乡村建设有自己的地域模式。

从上述西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现状来看,可以总结出西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四种模式:

模式一:生态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是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主流模式,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以生态旅游为发展路线的美丽乡村建设最受欢迎。西北地区地质地貌类型丰富,部分乡村可以借此为资源,发展旅游业,做原滋原味的乡村旅游,感受最纯正的乡村生活。陕西有秦岭穿过,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陕北是著名的黄土高原地区,窑洞是其独有特色;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旅游资源丰富;宁夏属于少数名族聚集区,很多乡村保留了最原始的民族特色;内蒙中西部有荒漠,有草原,具有其他地区所不具有的独特地貌;青海省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其他地区乡村所不具备的优势;新疆有大面积的荒漠与沙漠,所以新疆地区的乡村多在绿洲之上建设,具有不同的特色。运用生态理念,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在保证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模式二:特色产业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保护村庄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的最主要方法是村庄能有自己的产业,既能自行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也能大幅度增加村民收入。尤其是近年推行的“一村一品”政策,需要村庄认清自身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部分地区的种植条件比较好,就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尤其是水果种植最受欢迎,如宁夏中卫的西瓜、西安周至的猕猴桃、新疆地区的哈密瓜、葡萄风靡全国,相比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收入还更为可观;也有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如陕西、宁夏、新疆以及内蒙部分地区的煤含量较多,新疆地区的石油资源较为丰富,陕北的天然气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中国钾盐储量97%在青海省。这些都是乡村甚至是整个地区发展的优势,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增加乡村产值,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模式三:传承延续模式

西北地区农牧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所以不少村庄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存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古村的美在于它的原始性、完整性、纯真性,既体现在它的住宅、村庄布局等空间物质上,还表现在村庄是否有丰满的历史文化以及村民现阶段的生活状态。陕西是封建王朝的起始地,保存有历史建筑物、历史故事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宁夏地区是个多名族聚居地,其信仰也不同,主流还是信奉伊斯兰教,还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要道;甘肃历史跨域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医的发源地之一,许多村庄中都流传着神话传说;新疆古称西域,有着不同于中原内地的历史文化;内蒙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地区,这里还有部分乡村保留着古老的游牧民族的传统。我国西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是有特色的历史。历史文化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传承其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还要让人感受到住在古村的村民身上的文化气息与健康的精神面貌。

模式四:生态宜居模式

这是美丽乡村建设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模式,适用于没有特色,资源优势不明显,经济、产业、文化、生态等发展都一般的村庄。这类村庄在政府的指导与帮助下加强自身的内部建设,拓宽、硬化道路,完善市政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改善村庄卫生环境等。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村庄整治规划。整治规划强调治理,要从现状问题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个村庄的现实情况不同,当地政府应对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有的侧重道路扩建硬化,有的侧重环境卫生改善,有的侧重居住建筑改造,有的侧重市政设施完善等。从西北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来看主要侧重于道路改建与环境卫生改善。

4 结语

合理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资源,尽量地减少人为消耗和破坏,尽可能地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的满足美丽乡村建设中“美丽”的要求。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圆满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十三五”规划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也将面临新一轮的热潮,建设美丽乡村不能机械的模仿参照,需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最大程度保留本色原味的乡土文化基础上,深入挖掘自身优势,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路径,这才是美丽乡村最佳的建设模式。每个乡村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在规划建设中,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固有的模式中不断创新,才能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越来越完善,美丽乡村越美丽。

[1]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6).

[2]唐柯:推进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载唐柯,主编.美丽乡村[M].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3]和沁.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

[4]张孝德.中国乡村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与使命[J].经济研究参考,2013(22).

[5]吴绍礼,党宇婷.乡村旅游带火山山水水丝绸之路通往家家户户“一带一路”促陕西乡村美丽升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7月31日第005版丝路特刊.

[6]陕西省财政厅综改办课题组.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丹凤、大荔、太白县的典型调查[J].农村综合改革.

[7]李新文,白永前.美丽乡村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基础工程[N].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10,33(5).

[8]陈曦,张敏.美丽乡村背景下宁夏村庄规划编制的实践探索[J].生态城镇与村镇规划.专题.

[9]张娟.新疆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创新研究[J].科学时代,2015(13):302.

[10]张超,张昱朔.内蒙古中西部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5,7,5(19).

[11]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2(7):34~36.

[12]叶青,陈齐特.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村庄美丽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村庄在哪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