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农村居民城镇化迁居意愿研究
——以灵璧县为例

2018-02-13

乡村科技 2018年35期
关键词:灵璧县意愿城镇化

谈 胜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自我国实施户籍制度以来,农村与城市之间就相隔了一层不可攻破的壁垒,农村居民在各种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享受上与城市居民相差甚远,同时居民需要满足条条框框的要求才能转变为市民,久而久之形成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乡村人口的城镇化问题备受关注。

截至目前,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各种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以家庭为研究单位的研究关注度较低本文以安徽省灵璧县为案例,借助灵璧县乡村建设规划调研的契机,对灵璧县每个乡镇各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以家庭为单位随机抽样6~8户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为研究灵璧县乡村居民城镇化意愿提供数据支撑。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灵璧县基本概况

灵璧县处于安徽省北部片区,隶属于宿州市管辖,以农业为主,是全国粮食生产主要产地,同时也是安徽省劳动力输出大县,符合皖北地域特征。灵璧县发展历史悠久,始建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是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县,拥有楚汉文化、奇石文化、钟馗文化等,自然资源奇特、文化底蕴深厚。灵璧县下辖19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3个、乡6个,共计290个行政村(村委会)、2 079个自然村。2015年,灵璧县国土总面积2 054 km2,户籍人口108.1万,其中农村人口81.9万,城镇化率为36%。

1.2 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法包括现场问卷、座谈访问、实地调查及分析等,是最直接获取研究对象相关信息的研究方法之一。课题组通过深入乡村现场,调查、了解灵璧县乡村居民城镇化的意愿,并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内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灵璧县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研究过程中,结合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本次调查的内容,确定了部分相关因素对乡村地区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包括被调查者职业、家庭收入、对承包地的处置意向、家庭成员学历情况等,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研究部分因素对乡村居民城镇化迁居意愿的影响程度。

2 灵璧县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2.1 居民城镇化个人意愿

通过本次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对灵璧县乡村居民未来居住地意向的研究,分析该地区居民的城镇化意愿。结合问卷和访谈分析得出,73.68%的居民希望未来仍然能居住在农村,15.79%的居民希望能到镇区居住,只有10.53%的居民非常愿意前往城市居住。出现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可能与目前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提高有关。根据现场访谈的内容得知,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乡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相比城市,同等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居民更愿意生活在没有“城市病”的农村地区。

2.2 影响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因素

2.2.1 户主特征对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影响居民城镇化意愿的户主个人特征主要有性别、职业、文化水平,从分析结果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女性群体比男性更希望能在镇区或城市居住。从问题背后动因分析发现,可能是由于女性群体的特殊性,涉及子女上学陪读等问题,对居住地的要求相对较高。从职业方面分析,相对于在外务工或经商的居民,以纯务农为主的居民对于城镇化的意愿较低,他们更愿意居住在农村地区,而务工和其他职业对城镇的接触更多,城镇在职业发展上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2.2.2 家庭特征对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对于本次研究居民城镇化意愿,家庭特征对其的影响主要考虑3个方面,分别是家庭人口、家庭外出务工率、家庭整体文化程度。从分析结果来看,家庭人口的系数为负值,说明了家庭人口与城镇化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家庭人口数目越多,居民城镇化意愿越低。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家庭人口越多,承担的经济压力也就越重。从风险的角度考虑,家庭更愿意在农村通过保守的务农来谋取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不是外出打工,因为打工收入存在不确定性。从家庭外出务工率的影响来看,家庭外出务工的人数越多,对农村土地收入的依赖性就越弱,同时经济上有能力去城镇居住,也愿意到城镇居住。从对家庭整体文化程度的分析来看,该影响因素的系数为正,说明家庭整体文化程度越高,对城镇化的意愿也就越高,主要原因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在家庭决策上往往能考虑到更长远的问题,对比乡村地区,这类家庭更加希望在城镇居住[1]。

2.2.3 土地流转对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土地是千百年来居民赖以生存的寄托,通过访谈了解,皖北地区尤其是商品粮生产地的居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高,通过土地的耕种获得经济收入的意识已经固化在他们的思想中,所以对土地的处置意向是影响居民城镇化意愿的主要决策因素之一。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灵璧县乡村地区64.9%的居民未来希望可以保留耕地自种或有偿承包;29.0%的居民希望由农村合作社或农场统一经营,但仍保留对耕地的使用权;只有6.1%的居民愿意将土地转让他人或由政府处理。居民对耕地的依赖程度越高,其城镇化的意愿越弱。

3 推进乡村地区城镇化的建议

一是加快农村地区土地流转政策改革。土地是居民生活的保障,有政策保障才能提高居民城镇化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生代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农村地区整体文化程度提升有助于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乡村城镇化发展[2]。三是保障居民的生活。积极鼓励农村地区居民自主创业和发展农村合作社经济,解决居民就业和收入问题,使居民城镇化无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灵璧县意愿城镇化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龙凤呈祥】
【雄狮】
【盛世龙舟】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家乡的城镇化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