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花灯的诗性体验

2018-02-12梁沛吴莺莺

新一代 2017年21期
关键词:情语民俗诗意

梁沛+吴莺莺

摘 要:文章从民俗:诗意的载体,情语:诗意的构筑两方面分析了叶蓝《六双村游花灯》的诗意。

关键词:民俗;情语;诗意

叶蓝,一个保持纯真的诗性女孩(虽然已婚),但她追求诗与远方,参加一个游花灯的常规民俗活动,她发现了诗意,让我们一起去游花灯,感受叶蓝的诗意空间。

一、民俗:诗意的载体

(一)历史的积淀

花灯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内涵寓意是丰富而美好的,流传历史之久,文化积淀厚重,作为一种民俗符号,为民间亿万老百姓的生活,为汉民族几千年的娱乐文化,添光加彩,熠熠生辉。花灯其实名灯笼,是由民间传统工艺品而来,起初的实用目的是为了照明,用竹条或者木头做骨架,中间点烛,外用纸或者娟折成外皮包裹修饰,素有朦胧之感,诗意倍增。中国自古手工业繁荣制作精巧,绘图剪贴和雕琢艺术更是巧妙,与灯笼浑然天成,形态各异之多,丰富琉璃的色彩,外形讨彩,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娱乐艺术。“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说的正是如此。

汉武帝时期,在农历正月十五日,皇宫设坛彻夜举行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终夜点灯照明,由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宗教的融合,燃灯礼佛与本土的道教文化,使每至正月十五夜,不论皇室士族还是庶民,一律高悬点灯,万家灯火接头五彩,雕龙着凤,如鱼犹水,披星拱月,还有歌舞演出的盛况,光景背后都是对宗教虔诚的信仰,对生活自然的祈祷祝愿,是劳动人民智慧的闪光,流传的佳话。随着中国传统的节日、宗教习俗、民间百姓生活的延续,花灯也同样流传至今,堪称瑰宝,且诗意不减。

(二)传承的价值

现代虽然周围都是钢筋水泥,但在一些村落都也还保留着这个璀璨的风俗,信宜市镇隆六双传统花灯,明朝中期就在当地区域盛传,制作和形成游花灯的活动也有近400年历史,现代一些材料的加入制作,铁丝连接灯盖与花篮使得游灯更加自如,艳丽的图案在传统之上添入时代的元素更加多姿,颇显民风原俗,每年元宵一到,灯笼走俏,婀娜动人,各家各户都精心制作花灯并集中起来,在村子里巡游,还会请村子里会书法的人为每家每户在灯身部分写下新年祝福,一笔一画一灯,都是福气,但愿人长久,祈望新年祝福亲人。这些美好而淳朴的民俗、民风、民愿就是最好的诗句,诗意的最真实表达。

不论在外形制作上充满诗意感,还是民俗的承载对诗意的诠释升华,都让诗人在这样一个平凡而浓郁的小镇,夜幕降临里,如梦如幻的灯火中,不禁感怀,吐露诗意。正如诗人所说“花灯它说的都是俗话——”俗话也都是好话,五谷丰登、花好月圆、生意兴隆……古音“灯”又与“丁”同音,预示着添丁兴旺的好兆头,一盏盏的灯就像是黑夜的守护神,有了它人们便不再惧怕低谷黑暗。

二、情语:诗意的构筑

(一)语言质地简洁而澄明

诗人并没有用多华丽的语言去描绘去渲染元宵花灯当晚的盛况,而只是以一个观赏者的角度用最简单的词语述说着眼前的一举一动,“过了一户又一户,过了一村又一村。上了山坡,又越田垌。”没有复杂多程序的反复描述,一户、一村、山坡、田垌就足以勾勒出花灯一个接着一个绕满整个村落的壮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构筑的效果一般。语言表达也没有拐弯抹角,没有含蓄,很澄明,“提着花灯的姑娘是我的姐妹,舞着狮子的男子是我的近邻,举着火把的男孩,我暗喊他一声‘我的娃!”舞灯的人看灯的民之间都是亲密无间的关系,亲密无间的表达,明白而更體现出一种清晰的民风民色。

(二)情感浓烈直抒胸臆

诗人作为一名观赏者,离开家乡多久时,偶然参加六双村的常规民俗活动,得出不寻常的感受,这种情感就像乡愁得到突然的归属感,浓烈而深沉,毋庸置疑。诗人是直接用了第一人称,直抒胸臆。“我的花灯,我的火把,我的狮子,我的鞭炮,我的烟花哪!”“仿佛燃烧的是我,——我有竹筒的青春,煤油的野心,火焰的至死无悔。”诗人已经融进了火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心与闪耀的灯芯一起燃烧成一片,热血澎湃,抑制不住而直接涌出。岁月生活一直逝去,花灯不能年年看,被称为“稀客”的我对这份村民的热火爱意却会铭记于心,灯火的续读也点燃了诗人的远方。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火的景象十分热闹,足以让你唏嘘,其中的情感诗意更深更长,让你细细领会。

参考文献:

[1]张桃洲.现代汉语诗的诗性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语民俗诗意
冬季民俗节
诗意地栖居
民俗中的“牛”
冬日浪漫
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景语和情语探微
民俗节
被耽搁的诗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