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属性的新认识*

2018-02-12刘新庚

关键词: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学科

赵 芳,刘新庚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教育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时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1]338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实践性最强的学科,它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问题已经从理论和政策层面得到解决,它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属二级学科,但是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属性问题还有一定争议。*主要观点有:A.它是教育学分支学科;B.是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科;C.是政治学与教育学交叉学科,等等。请参见曾长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若干争议与整合问题的思考》一文,载《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学科属性是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学科归属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属性,找准学科发展的根基、厘清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差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公认度,这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发展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可从它的形成发展、理论本质和中国实践三个维度来把握。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多科融合的交叉综合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是在大量借鉴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不仅有基本理论的借鉴与融合,还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的植入,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理论属性上是一门研究范式多元的软学科,不像自然科学领域内的交叉学科有着认同度较高的研究范式。多范式的问题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是在借鉴移植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融合提升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上述学科的结合部、交叉处产生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学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学术概括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理论探究。这一形成方式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多科融合的交叉综合学科的理论属性。

第一,政治学与教育学的融合。政治学与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初创的最主要理论来源,体现在实践层面就是政治教育与思想工作的融合。两者的融合结果,就是思想工作有了政治特别是主导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思想工作的形式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样融合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政治性的要求与人们的思想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涉及人的精神层面的政治与思想之间的张力,这种差距的弥合不能用强制的、暴力的政治手段实现,只能靠商谈、对话和理性说服以达成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是因为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也即是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达成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正因为实践层面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理论指导方面就涉及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政治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融合。人文学科的核心是文史哲,对象是人文世界,人文世界具有精神性、意义性和价值性的特征。社会科学旨在探寻社会规律,获得关于社会事务及其运动变化的知识,社会科学所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与效果;人文学科的旨趣在于探寻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为人的行为确立某种价值导向。[2]从研究对象上看,社会科学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的行为;人文学科研究人的文化生命,即人的本质。从研究作用上看,人文学科能够提供价值体系,对人的精神起根本作用,因而对人和社会似乎不具备明显的实际运用功能;社会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较为直接,如法学、管理学。[3]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学科建立过程中借鉴了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哲学、伦理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则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教育学一般也归于人文学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既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又有社会学科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学范式走的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道路,社会学科范式则是走的社会科学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多地关注的是社会政治关系和道德关系,更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的领域,只不过它是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

第三,多科交叉发展。学科交叉,一般指两个或多个各自独立的对象的交叠、重合与相容。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形式与重要趋势,也是科学深刻变革与日益丰富的表现,是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学科之间的融合是通过交叉来实现的,学科交叉是新兴学科产生的必然途径。19世纪末诞生的“物理化学”学科是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边缘性交叉学科。进入20世纪之后,由两门学科交叉产生的学科不断出现,跨度也越来越大。按照交叉程度可以将交叉学科分为六种类型:比较学科、边缘学科、软学科、综合学科、横向学科、超学科或元学科[4]80-82。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初是政治学与教育学的交叉,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又大量借鉴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概念。从交叉程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已经属于综合学科和软学科的层次,尽管尚不能达到软学科要求的以管理和决策为重心问题的层面,但确实具有较多综合性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具有软学科特征、多科融合的交叉综合学科。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应用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教育和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主导意识形态的需要展开的。“在正式课程方面,意识形态试图回答这类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谁最有价值?……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常常是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形成课程。”[5]172思想政治教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践回答,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理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科属性。

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诞生。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广大工人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早在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章程中,他们就提出了“宣传工作”的概念,并要求大家要有“革命的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6]49。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和“灌输理论”,指出“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共产主义者”[7]306。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毛泽东就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武装斗争的中心环节”[8]1094,“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生命线”的科学论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较明确地使用和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他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9]226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为适应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问题提上日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建立。这一阶段,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灵魂。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直接的理论依据,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和实践创新。一方面,构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核的基本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的最根本的理论指导,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发展的始终。马克思主义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最高追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目标就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架构,塑造着学科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众多理论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学科建设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本理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宗旨的重要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学研究范式建构的重要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论述构成了学科的直接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党也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10]74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毛泽东从哲学高度将根本目的概括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也没有别的目的。”[11]301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另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齐抓共管的思想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重要来源。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理念是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2]123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二是深入研究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动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其理论出发点和价值追求都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3]29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控制程度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只能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有个人自由。在此思想基础上,党的几代领导人坚持将我们所从事的各项事业和一切工作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论述。因此,从以上经典论述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和价值追求,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学术诉求,是从实践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象化,也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科应有的学术价值取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具有鲜明中国向度的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338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天然具有“中国”属性,是根植中国传统、立足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科。

第一,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伦理型文化将道德置于社会运行系统的枢纽位置,倡导“有德者王”。道德理想的传播教化成为社会秩序建构与维护的关键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这种思路在治国主张上的体现,就是对“德治”的肯定、认可与推崇。[14]85统治者的道德成为德治是否顺利实行的关键环节。圣王和君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居于社会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核心,这就创设了政治生活与道德生活相统一的社会文化环境,“内圣外王”成为儒家人格修养的纲领性要求,由此推演出“三纲八目”的修养途径和慎独的修养要求,目的在于塑造道德上成“圣”而政治上“王”之的理想政治人才。法律如果失去道德性,将不成其为法律,而是对人性的亵渎。法律的制定必须要求相应的道德基础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这也就是西方的法律都不与《圣经》道德相违背的原因。我们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自然也要符合我国的德治传统倡导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尽管在理论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它厚植于我国深厚的传统“德治”文化的土壤,必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理论的契合,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第二,中国革命文化的实践升华。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中国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书写的红色篇章,是对20世纪广大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历史的共同记忆。中国革命文化建立在伟大的革命实践基础之上,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中国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文化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之源。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坚持用革命文化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正是因为革命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中国革命文化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精神成果,因此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不会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现在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从中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出发,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我们在新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根本理论问题,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总目标、总任务和总体布局等重大战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体现在当前就是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设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大体上是同步的,学科的意识形态性的时代特征就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4年,中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并在随后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六个二级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其实质也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统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奠定学术基础。具体到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直接的理论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学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指导和现实理论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多科融合的交叉综合学科,是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应用性学科,更是一门扎根中国传统德教文化,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土壤之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它必须在产生更多原创性成果、回应更多时代性命题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深厚持久的发展动力。也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汪信砚.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野[N].光明日报(学术版).2009-06-16.

[3] 袁曦林,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框架初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

[4] 刘仲林.现代交叉学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美]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中的教育[M].陈晓端,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学科
一部系统研究批判教育学的力作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学科新书导览】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