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对策

2018-02-12胡明强

乡村科技 2018年30期
关键词:气候资源防灾减灾

胡明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据调查,气象灾害损失在自然灾害损失中占比极高。作为农业大国,当务之急就是积极应对气象灾害,并且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1 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中的表现特征

①我国幅员辽阔,辽阔的土地面积会导致受灾地区分布广,从而影响农业发展。②我国地形复杂,使得灾害类型更加多样。③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所以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气象灾害的发生率也显著提高。④面临灾害时,不能及时有效应对,使得农作物出现减产、绝产现象。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2 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

2.1 干旱

在种植地区,空气中的水分不足会加剧土壤干裂。一些降水量长期不足的地区,更是会出现过于干燥的天气。最终因为严重缺水而影响作物的播种及生长发育,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干旱的显著灾害特点是普通性,所以受灾地区非常广泛,如东北和西北地区就属于干旱频发地。长时间的干旱气候不仅会影响农业发展,而且会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最为严重的后果是河流干涸,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对群众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由此可见,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

2.2 洪涝

当出现连续降雨或者雨量过于密集的时候,就有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当地表的河流面积突然增大时就会出现洪涝,瞬间将大片土地淹没。这对农作物也是致命性的打击,因为这种环境下不仅会和干旱天气一样出现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还会在无形中影响生态平衡。被淹没的动植物会因为生物结构突变而突然出现大量尸体,从而产生容易滋生蚊蝇的腐败地带。腐败地带是害虫的沃土,当害虫聚集于此,又会加重农作物虫害,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2.3 大雪和冰雹

遇到冰雪天气,也是非常棘手的。因为灾害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所以影响非常严重,会出现断电、断水的情况,而且会影响取暖,也会提高因低温冻害造成的畜禽死亡率。当牲畜的免疫能力有所下降,就会加大疫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

强对流天气会引起冰雹这种剧烈性的灾害。暴风雨、泥石流等是会与冰雹相伴的自然灾害。冰雹破坏力极强,对农作物来说非常致命,能在短时间内给农业生产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1]。

3 提高防御技能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如果不能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和自救能力,那么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就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农业生产中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防御技能不完善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当气象科技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损失,这不仅有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加快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而且对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灾害防御对策

4.1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气象科学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天气预报会使人们提前对天气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农户掌握规律。在得知灾难即将来临时,提前进行防灾的准备工作,从而做好应对,有效减少、避免经济损失。在得知天气晴好、适宜劳作的日子积极劳作,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收益。同时充分考虑气候及地理条件,更加合理地布置农作物的布局。

农业生产中防灾减灾工作对气象的依赖程度越高,对农业气象工作者服务准确度的要求就会越高。因此,应结合我国实际来完善我国的气象预报系统,而且基层气象部门要对农业气象工作起到推进作用。

4.2 构建应急防御机制

当下面对气象灾害应以预防为主,制订灾害应急预案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确立政府制定防御机制的指导地位,对各部门的分工进行准确划分。同时保证理论结合实际,并且根据灾害划分等级对方案进行细化。因为只有结合当地情况构建的保护机制才是适合当地的。另外,规范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着重关注应急预警的发出和传达过程,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提升覆盖水平,真正做到多方合力,降低灾害损失。

4.3 有灾防灾,无灾增产

提升抗灾能力可从农田的基本建设入手,如最大限度地发展水利、改良土壤、平整土地等。在干旱灾害多发地可以建立防护林;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地灾害的发生规律,推行防灾抗灾农业技术措施,在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损失。

气候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要想整体提高农业系统抗灾能力,应对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利用气候资源的同时,也要对气候资源加以保护,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2]。

4.4 加强宣传

在灾害的高发时段,各地政府要加大自然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力度,尤其要重视宣传雷电灾害方面的知识。最好能在实现科技下乡的同时把握上门机会,面对面地宣传、普及防御知识。

5 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大范围的农业气象灾害使我国深受其害。当下的农业生产应将关注点放在防灾减灾工作上,并以此作为工作重心。希望本文提到的建议能帮助各地在面对灾害时制定有效的机制并对灾害加以控制,也能为以后的防范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气候资源防灾减灾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规范气候资源保护利用 服务美丽河南建设
为气候资源立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安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标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