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提升方法研究

2018-02-12吴国荣李泳星

乡村科技 2018年30期
关键词:乡民乡土文化

吴国荣 曲 敏 李泳星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逐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2]。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迅速,在城市化建设的冲击下,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乡村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更多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导致乡土文化后继无人,逐渐走向衰败,乡民的文化自信随之减弱。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提升乡土文化自信,对于重构乡民的精神自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乡土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乡土文化自信是指乡村社会主体对乡村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乡民对传统文化价值和自身理想信念的认可,是对所属群体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3]。乡土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源于对优秀乡土文化的自觉和自醒,根基在于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

重建乡土文化自信的关键问题有2个:一是村民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二是村民关于乡土文化的自觉[4]。留住乡土文化,提升乡民对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提高乡民的乡土文化自信,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普及。

2 乡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

2.1 乡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

乡民的淳朴、热情、善良、纯洁和憨厚等优秀品质是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的产物,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推崇的精明干练、谋略、投机心理等格格不入[5]。人们不再推崇传统的乡村价值观念,而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条件,投身于市场,在大的市场群体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符合社会市场所需的特性。

大部分乡村百姓曾对民间传统节日非常重视,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乡民会聚在一起祭祖、设宴、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将传统节日举办的红红火火,彰显了乡村欣欣向荣的气息。然而,当今大多数乡村群众不再注重这些“老气息”,转而追求洋文化,大张旗鼓地庆祝西洋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久而久之,传统节日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人们普遍对传统文化持轻视冷漠的态度,不注重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保护。随着城市化的普及,乡民向往城市生活,认为乡村无法实现个人价值,只有城市才能体现自我价值,盲目追求所谓的“城市身份”[6]。

2.2 乡土文化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从历史角度来看,城市化发展过快,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乡土文化自信缺失现象加重。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上,乡村文化是以农耕文明的形式诞生的,经过历代王朝的统治发展,形成京都的繁华昌盛,也就是现在的城市化。由此可见城乡差距从古时候就存在了,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乡村的衰退而逐渐拉大[7]。

从现实角度来看,国家不同时期的政策制度不同,如改革开放初期以工业化为主,虽然城乡差距有所减小,但并没有完全消除;在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创新,到后来互联网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人群走向城市文化,一味追求新的东西而忘却初心,致使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得不到保护与传承,我国的乡土文化自信也相对受到影响。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土文化自信的方法

乡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生活在乡村土地上一代代农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乡土文化特色,丰富乡村振兴内涵,建立对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研究体系既是内在的需要,也是外在的表达。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乡土文化自信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信心、信念,体现了乡民对乡村文化价值观的认同。针对当前乡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提升乡土文化自信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3.1 国家大力支持乡土文化教育

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乡村振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对如何提升乡土文化自信尤为关注。对于文化自信,应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增强农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上,大力宣扬乡土文化,举办全民乡土文化活动。此外,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列入书籍并广泛阅读。

3.2 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乡村治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8]。加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提高群众的精神意识,他们的文化素质及思想才能得到提升。树立正确的乡村价值观,让广大乡村群众得到发自内心的满足感与幸福感。除了精神建设以外,还需外在的动力,如培育先进典型,用他们的模范行为、高尚人格感染和带动群众;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传承培育优秀家风家训。

3.3 扎实推进乡土文化建设

扎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系。要扎实开展精神扶贫活动,提供适合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坚持文化惠民,完善基础设施,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以文化自觉成就文化自信。此外,大力宣传乡土文化,打造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景点,实现乡村振兴[9-10]。

4 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2个百年目标,必须在当前城市化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坚持走文化自信的道路,这对于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面对乡土文化自信缺失严重问题,如何提升乡土文化自信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围绕乡土文化的文化自信道路进行分析并提出路径:国家大力支持乡土文化教育、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扎实推进乡土文化建设等,为乡村的发展、文化的振兴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乡民乡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路遇乡亲
读《乡土中国》后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