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兰牧骑: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8-02-11高平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农牧民内蒙古

高平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60年来,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親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通信落后,农牧民精神生活十分匮乏。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决定组织建立一支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深入牧区开展文艺宣传工作,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就这样,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

乌力陶克陶、翁格日勒、桑杰多吉、刘殿如、额尔敦毕力格、荷花、娜仁图雅、伊兰等人组成了最初的乌兰牧骑。他们全部的家当就是两驾勒勒车、两块幕布、两顶帐篷、三盏煤油灯、四套服装、五件乐器、六匹马和一套播音设备、一台收音机、一台留声机。赶起勒勒车,这些能歌善舞的蒙古族青年跋涉在茫茫大草原上,把丰富多彩的节目送到了农牧民身边。

乌兰牧骑的节目小型多样,多为自编自演,主要取材于农牧民的生活。演出不受场地限制,随时随地可演。演出之外,乌兰牧骑还是农牧民的宣传工作队、文艺辅导队、生活服务队。

由于乌兰牧骑非常适合农牧民的需要,所以很快便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普及起来。1964年底,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乌兰牧骑代表内蒙古参加会演,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随后文化部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组织了3个乌兰牧骑代表队,分赴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巡回演出,历时7个多月,行程5万多公里。巡演轰动全国,之后全国各地都成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对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79年开始,乌兰牧骑走出国门,先后在欧美及亚洲各国访问演出,广受欢迎。

如今,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队伍已发展到75支3000多名队员。在60年的演出实践中,乌兰牧骑创作演出了数万个文艺节目,其中就有曾多次在全国获奖的《顶碗舞》《筷子舞》《鄂尔多斯婚礼》《腾飞的骏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锻炼和造就了一批造诣很高的文艺人才,如德德玛、拉苏荣、金花、牧兰等在内蒙古甚至全国家喻户晓的优秀人民艺术家。

对于乌兰牧骑所坚持的先进文化的方向,党的几代领导人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一封回信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支红色文艺工作队伍上。信中称赞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一代代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把天空当成明亮的灯光,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哪里有牧民兄弟姐妹,乌兰牧骑就会来到你们身边……”这是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的唱词。正如歌曲所唱,60年来,乌兰牧骑队员们累计行程130余万公里,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36万余场次,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坚持为广大农牧民服务,初心不改。

在新时代,队员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endprint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农牧民内蒙古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红色轻骑?放歌草原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闫锡聪
内蒙古大草原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