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导引式”的一节高中英语阅读课观察

2018-02-11吴妍君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7期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本课文

吴妍君

引言:发问-回答-反馈是高中英语教师和学生阅读课堂最常用的话语交互方式。这是Sinclair 和 Coulthard早在1975年就提出的理论。该模式简称IRF模式,即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引导学生应答,教师处理文本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及导入方式非常关键。

我所观察的这节课的主题是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围绕Elias的讲述展开,教师的授课也是从一个个的问题徐徐引入。在文本处理环节,教师设计的活动Part 1:I ask,you answer;Part 2:You ask,I answer;Part 3:You ask,you answer 以问答的形式处理文章的细节问题,非常合理科学。老师问题示范,师生合作问答,然后同学自问自答竞赛,层层递进。这个课堂被一个个问题推进引领,同学们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置身于课文营造的环境人物故事。

第一段课文,教师用5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课文:

Para 1(I ask—You answer)

1.What is Elias?

2.How old was he when he med Mandela?Was it a very good period of his life?

3.Why did he went for Mandela?

4. What was Mandela then?

5. How did Mandela help poor black people?

这些问题让同学们对文本中的基本信息who,what,when,how,where等有了大概了解。由于这些问题是课文的浅层信息问题,同学们在文章不难找到答案,这符合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教师在提问时给了学生以示范和带头作用,学生能想老师学习如何在文本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利用文本创设有效问答的环境。这些问题让学生们对人物关系有了一份好奇和期待,带着这种期待进入第二段的阅读。

在第一段师问-生答的基础上,第二段老师设计了生问-师答的环节,受到老师的启发,学生们在这一轮表现很踊跃,他们设计问题的角度也体现了对文本信息的追问和思考:

Para 2(You ask—I answer)

1. Why did Elias need Mandelas help?

2. Why did he have to leave school?

3. Where did he get a job?Was it a good job?Why could he get a better one?

4.What was the law for black people to observe?

5. Was it fair?

6. Why didnt he have the passbook?What was he worried about?

在教师回答学生问题时,并没有出现流利的不假思索的教师应答。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诚恳地和学生一起在文段中搜索答案。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Yes-No问题,教师并没有一带而过应付作答,而是巧妙地抓住机会,和同學们探索简单答案背后的深层的社会问题。

对于剩余三段文字的阅读,教师大胆采用生问-生答的方式,把阅读课堂和问答活动直接交给三组学生互相进行问答竞争,老师在黑板上给出了几个标准:clarify-问题的表述必须清楚;availability-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学生;interest- 问题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learning value-问题要有价值;extension- 鼓励多样性回答;feedback-给予反馈;这其实是Ur (2000) 提出的有效提问的六条标准。老师对这些要求给予了适当的解读,要求同学的提问要简洁清楚,指向明确;问题平和,面向大部分同学;不一定照搬文章中的词句,通过改变问题的角度给大家思考的空间。

有了前期的铺垫,同学们问答热情高涨,尽管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准确有效,但这种可贵的尝试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学生也模仿老师平时的反馈评价对正确的回答积极鼓励,对不完善的回答进行补充修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巧妙引导和点评让所有的问题有了思考的理由:

Para 3-5 (You ask—You answer)

1.Why did he choose to join the ANC Youth League?

2. According to the quotation\what Mandela said,what was the bad situation that black people had to face?

3. Who made all the decisions?What do you think of it.

4. Where were they sent to live?Inside the town?

5. Why did they choose to attack the law?

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一直在辅助,鼓励引导和评价同学的问答,老师的角色悄悄地从最初的引导示范者到问答合作者再转化到课堂问答效果的评价者。

这节课看似简单质朴,却让我看到了真正的“问题导引式”阅读课堂的价值。尽管每一位老师对课堂的有效提问标准运用有一定差距,但我们需要在日常的阅读课堂上去践行这些标准,不但要从教师提问的理念更新,而且要在技术层面上积极改进。只有清楚认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是学生“悦读”“乐读”的“乐园”,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读者。只有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导引式”的价值和方法,才能真正指导自己成功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Ur,P.2000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

[2]梁美珍.高中语文文本处理阶段的问题类型与设计方法, 2011.

猜你喜欢

高中英语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