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维向度

2018-02-11温海霞燕连福

关键词:世纪马克思主义特色

温海霞, 燕连福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在回答不同的时代课题中推进,这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着力点。面对新的时空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1]10。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典型例证,它沿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汲取了历史经验,又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特色,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理论融含性与时代伸张性。在新时代,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需要在历史沿承、现实基点与未来指向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历史沿承: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流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历史是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基本、最有效的视角,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2]520。历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维方法和宝贵经验,而且指明了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方向和道路,是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忘历史,回望历史,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展望未来,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意蕴。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从人类对社会主义理想追求的萌芽觉醒中探究其理论初心,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进程中审视定位,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演进中沿承创新。

(一)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逻辑中把握理论定位

1.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中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沿承发展的理论初心

理论初心就是其创立时的誓言以及方向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阐释中,在历史镜鉴中铸就了自身的理论初心,即为全世界无产者求解放、为全人类谋幸福。

初心纯正方能行稳致远。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要在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史的系统认识中,搞清楚世界社会主义思想源流及其历史演进,不忘其理论初心。一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社会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目标追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派别的头脑中”[4]813。19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为解除工人阶级身上的锁链,以强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以关怀贫苦人民的情怀、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参加革命实践,在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中,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有力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工人的惨状,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二是“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列宁为落后国家无产阶级的解放,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人民群众谋求幸福,取得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新突破;毛泽东为谋求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中的中国人民的解放,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实现人民富裕不懈追求,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方式等等。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始终围绕“为全世界无产者求解放、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理论初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是怎样通过批判与斗争不断确证其科学性的,是怎样通过不断实践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保持其生命力的,是怎样通过不断的检验与比较维护其历史地位的。三是“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能像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那样,在原则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能固守经典,不通变化,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史最基本的结论,也是在血与泪的道路抉择中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初心,以解决攸关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使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全面进步”为旨归,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情况相结合中走自己的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线性逻辑中不断丰富其理论体系。

2.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中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方位

历史方位决定时代任务,每一时代都承担着自身的时代任务,马克思主义也是在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中发展的。500年前,西欧正处于悲惨的资本原始积累期,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血腥与罪恶,构设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主张,激励革命先贤的热情;19世纪中叶,社会化大生产涌现,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辩驳以及与资本主义的不断斗争中,确证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与一般特征,而把具体实践留诸于后人的实践来回答;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形势高涨,列宁分析了在帝国主义夹缝中生长的俄国的特殊国情,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新胜利,开启了社会主义实践新征程,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新纪元;在帝国主义重重包围的时代,苏联模式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也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保障,它是特殊时代条件下的产物,但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模式,后在西方各种势力的攻势下失败,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次经验教训;20世纪中叶,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中国人民在摸索中蹒跚前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也历经了严重的挫折;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困惑,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而处于整体低潮时,邓小平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走僵化的老路与改旗易帜的邪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证明,历史方位就是实际、就是世情、就是坐标、就是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需要承担新的时代任务。一是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人类世界业已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时代和实践发生重大变迁;二是就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而言,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与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的时代与实践,“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凸显,这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历史方位下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置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史中审视,才能准确把握其理论初心以及理论的来龙去脉,从而准确把握发展创新的历史方位。

(二)从科学社会主义170多年的理论逻辑中沿承创新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变”与“不变”。首先,马克思主义不能变的,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本质性的核心内容。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南,这是不能动摇的本质与核心,是不能变的,“如果违背基本原理随意乱变,就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5],成为其他的什么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其次,马克思所要改变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那些不符合时代和实践发展情况的个别观点、个别结论、个别论述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21世纪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是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始料未及的,而由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部分内容可能已不适合21世纪的新境况,必须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否则窒息马克思主义的不是敌人,而是我们自己。教条主义、僵化主义的东西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本质性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内容,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普遍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在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时的基本立足点与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总结,主要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矛盾运动规律性、联系与发展、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统一、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党的建设、共产主义的一般特征等。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主要有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群众路线法、历史分析法等。这些根本性、普遍性的原理必须要延续继承,作为我们的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不管时代和实践出现多大的变化,都是必须坚持的一般性指导方法。

2.在时代逻辑中不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首先,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蕴而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源多流”的,“源”在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意义上的主导性、唯一性,而“流”是马克思主义在“源”的主导下所形成的多种样态,是立足于实践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置于不同的历史传统、民族背景和时代条件中进行时代关照。在沿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中推动实践突破和理论创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386。这也是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面。其次,就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而言,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这体现在它自诞生以来,始终以批判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不断往前推进。经典作家们的论述,总是有一定的时空背景的,总是有其时代与实践指向的,总是有历史针对性的。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部分具体的个别观点、个别结论、个别论述可能已不适合现实状况,需要根据新情况,对革命、改革、建设的具体路径、方式、方法、原则、策略等进一步创新。最后,就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而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必然性根源于实践发展的推动,在与时代的融合中不断推进。我们不应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范畴,而应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具体展开。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664。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局部动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时空视域,也给我们立足新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现实基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核心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社会主义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回答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课题中不断推进的,这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性坐标参照。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国际工人运动实践,使得西欧(尤其是德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坐标参照;20世纪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使得俄国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坐标参照;在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及其所凸显的制度优越性,使得中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性坐标参照。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重要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基点,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拓展新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其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参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典型例证

在当今世界发展整体“资强社弱”的格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典范,“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中心”[7]。一是就理论的自身魅力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对“三大规律”的理论阐释中,进一步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在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人类现代性困惑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中国方案再一次凸显出巨大的理论意蕴,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宗旨。二是就实践效果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力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提供了有力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别于其它社会主义模式的新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成就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低潮中的局部高潮,给那些诋毁、蔑视、怀疑社会主义的人士当头一棒,也给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念,在当今世界上高高扬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

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典型难题。一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即按照邓小平“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所呈现的矛盾,并不比发展起来以前少,且矛盾更加复杂,阶段性问题更加具有典型性。如社会转型、结构矛盾、利益博弈、人口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文化渗透、体制机制弊端与利益固化藩篱日益凸显等等,具有人类社会变革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特征。二是当代中国发展中所自觉关注的全球性时代难题。21世纪,人类社会更加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如何化解现代性危机,如何破解这些具有全球性的时代问题,不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困惑,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症结所在。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案,聚焦了21世纪典型性的实践困惑,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心。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以当代中国为参照,展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态势,找寻破解之路。

2.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拓展与提升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研究国际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特点加以分析,着力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新问题,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置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视域中考量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范畴,就其外延而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拓展,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就其内涵而言,是对21世纪以来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和实践解答,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成果,它蕴含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是包括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在统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增添了新的思想滋养,从而使其具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标志性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的重要基础,“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8],不能忽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不能局限于国内,而应在全球化时代坐标中审视中国,是整体性的人类命运关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在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拓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有一种开放的眼光,要有一种世界的格局,要有一个国际的视野”[9],从中国和世界联系的宏观视野,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考量,将全球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外交、治理合作等纳入研究范畴,树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升华为对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怎样实现这样的规律的认识”[10]。

(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不断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1.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源于问题、始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当基于21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其理论范畴。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和实践相结合最成功的典范,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世界价值和借鉴意义。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应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历程和实践经验,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借鉴中国发展模式和步骤进行总体布局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典型的实践经验愈加丰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则愈加具有针对性,勾画的蓝图愿景愈加具有确定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握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不断丰富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阈,拓展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并不断将典型经验上升为理论,充实其理论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以问题为起点展开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应有遵循。首先,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的“三期”叠加,危险与挑战更加严峻,人民群众对“五位一体”总体性的需求更加强烈;其次,社会生活境况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轻车简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田间地垄,走进工厂车间开展调研,掌握群众冷暖安危,了解人民所思所想;再次,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新战略、推出新举措,切中肯綮。习近平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问题导向中规划新蓝图;最后,在问题导向中构建体制机制。习近平不是就单一问题而开展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向思维,而是整体性推进制度架构,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寻求治本之策。

2.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丰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需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经验凝练和理论升华。一是要在新时代、新矛盾、新问题中不断总结当代中国生动鲜活的实践,并在对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深入考察中进行理论阐释。二是在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认识其基本特征;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三个基本”中把握推进其基本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审视其布局构架;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四个伟大”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开拓中把握其发展蓝图。三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在理论建设上突出‘中国学派’,在战略研究上彰显‘中国意识’,在社会引领上凸显‘中国话语’,在政策建言上形成‘中国方案’”[1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贡献,就是探索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中国方案,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良性互动。一要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向度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宏观视角拓展其研究视域;基于中华民族对人类命运的理论关切充实其核心范畴;基于深化对时代化问题的研究丰富其理论含蕴,在坚持问题导向中考察人类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实现从“中国化”向“世界化”的拓展与提升。二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回答新的时代问题中丰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中,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社会治理,如何实现现代化和社会治理”“构筑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深化对世界社会主义与人类前途命运的认识,深化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普遍规律的认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互构中,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互构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汲取中国智慧、借鉴中国经验

1.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定国安邦的理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开放性,与西方均势思维、大棒思维、零和博弈等思维逻辑完全不同,对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滋养。中国自古以来主张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饱含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永恒价值的追求,其形分殊,但理不二。“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传承道义、公正的社会治理观和坚守正义的伦理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协和万邦、和衷共济”折射出和达共赢、世界大同的发展观。这些思想对改变当今国际社会中弱肉强食、见利忘义、国强必霸的思维逻辑,夯实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发,符合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和美好愿景。兼爱非攻、亲仁善邻、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等思想,彰显出中国古代在对外交往中包容互鉴、友好相处、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基本行为准则。这对当代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包容不同文明样态,在文化碰撞和平等交流交融下推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和人类和谐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撑。墨子主张“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12],提出国家之间应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正是当代中国不搞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而是通过诸如“一带一路”倡议、“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来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积极担负全球治理责任和使命的思想渊源。中国古代的交往理念,为打破当今全球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不公正国际规则树立了一根价值标杆,是将人类治理走向和平公正道路的重要思想。

2.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智慧

在国际风云瞬息变幻的现代社会,中国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紧密结合,创造出了许多中国奇迹,积累了许多中国经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扶贫、反腐倡廉、民族发展、乡村振兴、协商民主、经济转型、国家治理、法治发展、意识形态建设、军民融合等方面的新鲜经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一条突围之路。这些中国经验,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10。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和民族等方面的冲突日益影响着世界的安宁与稳定,在反思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旧世界体系之后,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中国,纷纷来学习和探讨中国创造的经验智慧。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聆听中国声音,汲取中国发展的新鲜经验,结合人类实践发展历程,将具体的实践经验升华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一般的科学理论。一方面要深入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把握中国成功经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探寻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历程中比较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超越,实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飞跃。

三、未来指向:在关注与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重大问题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随着当代世界性交往的愈加普遍,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发展问题和现代困惑,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变迁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危机四伏,“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只有对事关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出科学回答,才能更好地展望人类未来。

(一)时代和实践提出了人类发展何去何从的重大课题

21世纪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呈现出各种重大时代问题,迫切需要回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的战略问题。就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但是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了资本主义,我们似乎看到了社会主义高潮的希望,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具有生命力,并不可能就此灭亡;在总体性低潮期,国际上都在期盼社会主义能够给出一条出路,迫切需要回答无产阶级应该担负什么样的时代使命,人类未来应该如何选择等问题。就资本主义世界而言,一是西方社会呈现诸多乱象,包括局部动荡、环境污染、难民危机、逆全球化思潮、贫富差距等彰显出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历史弊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发国家“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二是英国脱欧、欧洲债务危机与难民危机等不断撕裂内部统一体,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美欧深层次关系难以弥合,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何去何从面临一系列重大不确定性;三是处于深刻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动荡变动的国际境遇中,反复、无常、不确定甚至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思维逻辑,“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个人主义倾向愈加明显,充分暴露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焦虑与迷茫。所以,也有人提出这既是一个有序的时代,又是一个无序的时代。金融危机业已十年,而至今国际经济依然缺少复苏的迹象与趋势,资本主义的出路在哪里?这些,都需要我们研究。

“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已经成为重大课题。总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应该将视角拓展到整个人类社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发展实际相结合,将当代人类的发展问题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突破口,关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命运,回答人类社会的实践走向。

(二)以回答攸关人类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核心问题为担当

1.在回答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核心问题逻辑中开方疗伤

首先,问题是什么?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多种力量纵横交错、相互博弈的换挡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以往各色各样的全球治理理念正在被打破,而新的全球治理理念尚未形成,这加剧了国际秩序和规则的不平等,各种全球性的乱象与问题丛生,“世界到底怎么了”成了世界性困惑,“我们怎么办”转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其次,归因是什么?部分人认为困扰世界发展的问题与乱象,其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如中东北非的难民危机及其它全球发展的重大困境都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把经济全球化比作“潘多拉的盒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灾祸之源”。有人甚至把金融危机的原因也归为经济全球化,这都是不符合事实的。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在于资本的逐利性驱使,对金融监管的缺位,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金融泡沫。历史与实践都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战争、冲突、动荡,解决问题的出路应该是谋和平、求和解、促合作、搞建设。最后,方案是什么?问题本身并不是什么“潘多拉的盒子”,不正视问题,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才是可畏之处。化解全球化带来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方案应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总之,人类发展危机铸就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担负起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使命,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回答人类发展的现实问题,更要充分挖掘攸关人类发展前途命运的深层次规律,在科学的理论和厚实的实践中寻找解决人类现代性危机的良药。

2.在时代逻辑的实践向度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实践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理论创新的宽度和厚度。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面向未来人类发展所作的理论阐释和原则性规定,建立在对现实发展的准确分析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的基础之上,而当代人类发展实践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土壤。列宁曾经提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13]对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也应该回到21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回答应该怎样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依照什么样的规则方法来实现“为全世界无产者求解放,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目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4]933,既不能拘泥于过去时代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将其教条化、本本化,也不能不顾现实、超越人类发展的实践而冥思苦想,做抽象理论推演的思辨家,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在实践中发展。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直面当今发展问题,坚持在时代逻辑和问题导向中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内涵。

如果说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和平与发展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则产生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空间。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思想文化的多元碰撞和大数据时代的冲击是以往马克思主义未曾遇到过的新境遇,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以时代出现的重大新问题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时代逻辑的理论向度中把握现实条件下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走向和主题论战,在理论与实践的互构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 张国祚. 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着力研究的四个问题[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3): 5-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 郝立新. 如何把握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J]. 甘肃社会科学, 2015(5): 39-42.

[8]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8.

[9] 郭建宁.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 11-14.

[10] 陈锡喜. 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9): 36-41.

[11] 秦宣.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7): 18-25.

[12] 李小龙. 墨子[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7: 141.

[13]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 中共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99.

猜你喜欢

世纪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My School Life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