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形象的建筑文化特色之我见

2018-02-11滑哲

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古老传统

文/滑哲

(本文作者单位为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河北省 张家口 075000)

所谓城市形象,也就是城市为人们带来的感受与印象。城市形象由众多要素构成,其中城市建筑文化则是最为直观的形象展示与精神象征,其不单单是城市民众与游客对这座城市产生感知与记忆的参照物,那些极具标志性的建筑物往往能够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言。然而,在我国城市建设的浪潮当中,由于对建筑“量”过于追求,而对建筑文化的“质”有所忽略,以至于城市在“建设性的破坏”中,产生了“建筑文化危机”【1】。鉴于此,笔者不禁深思,今时今日我们究竟要如何延续与塑造城市建筑的文化特色?

一、保护建筑文化生态环境

对于现代人来讲,重新建设一个现代化街区并非难事,而要将古老街区的原始风貌与历史韵味予以保留且长久延续,则有一定的难度。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常常在进行“一只手在破坏,另一只手在建设”的荒诞之事。要知道,唯有文化得以留存,民族精神才得以延续,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无法弥补。

1.留存原有建筑与街巷尺度

文化与传统的延续,离不开古老建筑与周遭环境为载体。然而当前虽有一些古老建筑被作为文物得以保存,但将其孤零零地置身于既不协调也无个性的现代化建筑群当中,完全无法从中审视其文化、传统与内涵,难以体现出其原有的文化韵味。所以,笔者认为要留存原有建筑与街巷尺度,不得轻易扩建老路,否则城市的文化特色便会随着现代化建筑物的兴起而一同消失。

在当前快速更新迭代的现代社会里,唯有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环境才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理平衡。科技越发达,越要珍视历史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所以城市形象的塑造不仅要体现出时代的发展进步,也要对优秀的历史文化保持应有的尊重。

2.修缮建筑文物,延续文化氛围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所有的古城格局与文化氛围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古老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已远去,丧失了时空之间的关联只会使其逐渐凋零。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应将文物古迹、遗迹遗址等能够体现历史文化的标志建筑物予以修缮,并且将其进行时空串联,让人们在欣赏中能够体会到逻辑线索,进而深刻感知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

同时,我们还可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等形式去重现城市的古老文化与历史,例如上海的多伦路文化街,留下来众多中国文学大师的足迹,重建之后便重点凸显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上海风情,形成了独特的文博景观,成为了旅游观光、文化消费的最佳选地。

二、协调新老建筑的共存关系

古老建筑相对于现代建筑来讲,会显得体量小且过于陈旧,倘若两者间没有处理好共存关系,不仅不够协调,还会导致古老建筑很快被现代建筑淹没【2】。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做好设计,实现新老建筑的协调。

1.找准新老建筑的共通点

唯有找到新老建筑的共通点,在进行新建筑建设时予以采纳,去重现古老建筑的线条、色彩与装饰等要素。或者是将古老建筑的框架与形式保存,对其内在进行简化处理,凸显形式与空间感,进而从视觉上与传统文化达成一致。比如,北京菊儿胡同住宅群的规划建设设计,便是汲取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空间构造特点,同时进行重复延伸处理,找准了传统地方建筑的特征,进而设计出了既有历史文化感,有具备现代功能的“类四合院”建筑,正是新老建筑协调共存模式的重大探索。

2.实现新旧文化的相得映彰

当现代化建筑体现出过于突出的高度与体量时,应对建筑的立面予以划分,或是利用镜面玻璃去削弱建筑体量感,与传统建筑实现匹配。比如美国的汉考克大厦,使用反射玻璃作外墙,进而减小了对教堂的压迫感,并且在镜面的发射下,对传统建筑实现了映衬。甚至于英国牛津城颁布法律严禁建设高层建筑,最大程度上保持城市的原有风貌,也便有了今时今日牛津城动人的城市形象。此外,让传统建筑巧妙置身于现代建筑中,重视新老建筑在视觉上的关联感,也是协调新老建筑共存关系的有效措施。

三、拓展建筑本土文化语言

中国的建筑正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不管是传统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还是中国与外国建筑文化的交融,都仍然需要拓展一条体现本土文化语言的建筑道路。

1.符号变换

该方式主要是摘取传统建筑中的典型符号,将其置身于现代建筑当中,象征传统民风民俗,而现代建筑本身则无需遵循传统的建筑形式与文化结构。值得注意的是,符号变换并不是直接套用形状,而是要体现其意境。比如在我国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所悬吊的网壳坡屋盖上边绘出了两条浮雕式的曲线,其寓意便代表着中国传统大屋顶的轮廓构造,虽无任何具象的符号,但其表达的意境却胜过符号的效果。

2.文化隐喻

自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便不自觉地呈现出对立局面,在现代主义的冲击之下,中国的建筑师都不约而同地透过传统形式外在去寻求形式之本质。比如,李傥的“现代的方舟”——住宅方案,便是结合我国传统的气功文化,将其内化为建筑符号与语言,主要运用了气功中的“意守外景法入境”的原理去设计功室与功院,利用特殊空间关系而实现练功目的,摆脱了形式主义的束缚,却传达出来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现代建筑手法形成了完美地融合【3】。实际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一字一句都能够成为建筑构思的源泉,将传统文化深入现代建筑,便呈现了文化隐喻的设计理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作为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是极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通过其充满质感、痕迹的表象,我们能够窥探其内敛的文化底蕴。可见,塑造城市形象的建筑文化特色,实际上也是在延续城市的人文精神,保存人类发展的文化基地,以极具精神气质与审美品位的建筑文化,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靳满.建筑色彩在塑造开封特色城市形象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2.

[2]刘虹.特色建筑文化视域下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究[D].暨南大学,2015.

[3]张皛皛,孙冬琦,孟玲帆,等.地铁特色化对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2(24).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古老传统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最古老的九大树木
古老的瑞典
我住的地方,是一首古老的诗
微信平台上中国城市形象修辞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