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心电学事业献毕生精力做心电学事业薪火传人

2018-02-11马雯娜钱元俭

心电与循环 2018年1期
关键词:电学心电分会

马雯娜 钱元俭

赵昜教授,1918年7月1日出生于浙江嘉兴。1941年毕业于当时教育部直属的国立贵阳医学院(6年制)。历任该校内科学助教、讲师及所属医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内科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内科学基础及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学医院)及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医二院)内科正、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心电与循环》(原《心电学杂志》)第一、二届主编,现任名誉主编。历任中华医学会首届心电生理和起搏学分会顾问,终身资深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资深专家委员。全国心电学协作委员会(现《中国心电学学会》),第二、三届名誉主委;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终身名誉教授。曾任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副主委、名誉副主委、浙江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名誉副会长兼医科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先后于1990年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1994年荣获中国心功能学会授予的“第二届心电图特殊功勋奖”、2002年荣获中华心电图临床应用百年纪念大会授予的“心电学教育奖”、2004年荣获中国心电学学会授予的“中国心电学特殊功勋奖”等殊荣。

1 艰苦创业,做心电学事业薪火传人

上世纪40年代,我国的心电学研究尚处于播种、奠基的时期,浙江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设了一个心电图室,只有一台老旧的手提式Sanborn弦线型心电图机。赵昜教授对心电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推动我国的心电学事业。根据当时浙江的条件,这似乎有些好高骛远,因此被一些同事揶揄为“想要缔造心电大厦”,但他却初衷不改。50年代中期,他在浙江绍兴完成了“吐根素合并氯奎治疗肺吸虫病过程中的心电图变化”的科研工作,并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论文。1956年,他率先在浙医二院开展了心导管检查,为浙江省以后的临床电生理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后,赵昜教授与黄令扬等年轻医师成了心电图“超级发烧友”,他们醉心于心电学研究,并率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心电图普及班,院内外同仁闻讯纷纷赶来听课,掀起了一股心电图热。办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文革”之前已举办了全省性的心电图学习班。

文革时期,我国医学界万马齐喑,而当时国际心电学界却已突飞猛进,取得了非凡成就。赵昜教授深受鼓舞,他甘冒遭受冲击的风险,迫不及待地要将文氏现象、隐匿性传导、超常传导等等国外研究的新进展传授给广大同仁。70年代初,他与同事在深入研究国外资料的基础之上又结合自己的心得,精心编写了一本反映心电学研究新进展的教材,定名为《心律失常心电图专辑》并力争尽快出版,然而好事多磨,直至1974年才经省有关部门同意准予内部发行。此书一出,因其内容新颖、图文并茂,5000册竟一销而空,不但广受省内读者的欢迎,还不胫而走流传到全国。赵昜教授以此为教材举办了首届全省心电图提高班,北京阜外医院、上海仁济医院等外省市兄弟单位也纷纷以此作为培训讲义。他倡行的心律失常梯形图解更被国内同行赞誉为“浙江的五线谱”。

1982年,赵昜教授率先将“electrocardiology”这一名词译为“心电学”并引进中国,获得了广泛共识。2002年,他在北京“中华心电图临床应用百年纪念大会”上应邀作“中国心电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的专题发言,对“心电学”的定义作了如下论述:“心电学的含义,言人人殊,我们不成熟的意见为,凡是研究人类心脏电活动现象的,不论是直接的心脏电生理特性(如自律性、应激性和传导性)或间接依赖于此的(收缩性),均属于此领域。因此,心电学应包括心电图学(含心电向量图学)、心电生理学、心功能学以及心电仪器学等等”。这一论述对于心电学的学科内涵作了恰如其分的界定,对其长远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2 赵昜教授倡导的“四合一的心电学学科体制”

2.1 创办我国第一本心电专业学术期刊 《心电学杂志》的问世缘于1981年,在浙江医科大学受卫生部委托举办的“全国心电图学习班”上,师生纷纷提出心电领域如此迅速发展,而国内还没有公开出版的心电学刊物,大家迫切希望通过这样一本杂志,能将自己的经验、心得和科研成果贡献给广大同行,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心电学专业的进展、动态和崭新的知识。于是,在赵昜教授的倡导下,积极筹备,克服重重困难,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主办的《心电学杂志》于1982年9月创刊,填补了我国心电学刊物的空白。广大心电学工作者无不为此欢欣鼓舞。然而,杂志的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阶段就遇到了杂志专业性强、稿源缺乏、编辑人手少、经验不足和经费紧张等等困难。据赵昜教授女儿回忆,当年创办《心电学杂志》的时候,父亲已经近70岁了,万事开头难,是他一个人挨家挨户爬楼梯敲开门,找来对的人一起办成了这本杂志,否则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办不好这本杂志。80年代末期,最高的发行量达到12000多册。《心电学杂志》的创办和发展带动了国内多本姐妹期刊的创办,《临床电学杂志》及《实用心电学杂志》相继面世,从而使心电学期刊更趋系统化,他们一起为我国心电学领域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1984年《心电学杂志》由创刊时的半年刊改为季刊,2009年改为双月刊,2012年更名为《心电与循环》。

在《心电与循环》创刊30周年之际,赵昜教授对杂志提出了殷切希望:“在《心电学杂志》进入而立之年,我衷心祝愿心电学事业薪尽火传,为‘循心电轨迹,索医学奥秘’作出更大贡献。我虽已登耄耋之年,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心电图事业前进的步伐,为学科的每一个进步而感到欣慰。心电学事业立足浙江,后继有人,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与全国同道团结一致,高举心电学大旗,迎风拓扬,高歌勇进,余翘首盼之,寄予厚望”。老人在90多岁高龄时,还主持《心电学杂志》继续教育栏目,已发表了专稿30多篇,还出版了心电学专著2本,发表了论文数十篇。

2.2 组建我国第一个心电学学术团体 随着心电学专业队伍不断壮大,有序组织高效的学术交流的要求在80年代的浙江日益突现出来,成立一个心电图工作者自己的学术组织已成为当务之急,赵昜教授于是积极着手筹建。1986年秋,我国第一个心电学学术组织——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心电学分会终于在杭州成立,赵昜教授担任首届主委,两届以后为名誉主委。浙江的心电学学术交流从此更为活跃和规范,并为全国作出了示范。安徽、辽宁、河南等省纷纷仿效,《心电学杂志》及时对此予以报道,一时间10余个省市相继成立了心电学分会,迅速在全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1994年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宣告成立,各省医学会心电学分会根据要求及时更名为相应分会。以省级分会推动中华医学会相应分会成立,这是心电学学术组织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成功创新,赵昜教授和他指导下的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为此作出的努力将载入我国心电学史册。

2.3 开设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心电学专业 为了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心电工作者的学历和业务能力,经赵昜教授创议并积极推动,1988年起创办了杭州中华心电图专修学校,先后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还出版了《心电信息报》;1998年改制为浙江省心电图学专业岗位培训中心,并于1994年创立并推动由浙江省教委批准在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已升格为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设置心电学专业及有关教研组,将心电学人才培养纳入高等医学教育范畴,这是我国心电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2006年赵昜受聘为该院终身名誉教授。截至2006年已累计培养了大专层次毕业生9届363人。

为了提高心电大军的业务素质,赵昜教授还开设和举办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层次对象的心电学培训。如1980年起经赵昜教授创议,卫生部定点浙江医科大学、面向全国举办心电图提高班并延续至今;1998年起他又创办了浙江省心电图学专业岗位培训中心,负责省内基层人员的上岗培训。我国心电学工作者既无学历又缺乏系统培训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变。

2.4 建立心电学领域科研机构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赵昜教授在绍兴完成了“吐根素合并氯奎治疗肝吸虫病过程中的心电图变化”的科研工作,并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论文,其间在省内率先完成了“食道心电图及其临床应用”一文并刊登于浙江医科大学学报,为以后“食管法心电生理检查”在浙江的应用、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有关心电学研究所(室)及临床有关科室纷纷建立,心电生理的研究日益普及和深入。在赵昜教授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下,我省在临床电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赵昜教授的带领下,浙江省以首创《心电学杂志》为契机,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心电学专业临床、科研、期刊、学会和教学多位一体的新格局,对浙江和全国的心电学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宝刀不老,为心电学事业奋斗不息

赵昜教授虽已登耄耋之年,但是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心电学事业的发展,更是像父母一样关心着《心电与循环》杂志的成长,每当谈到杂志,他老人家最关心的两个事情就是:“杂志的稿源够不够?发行量多少?”在《心电学杂志》艰苦创业到成绩斐然的30年中,老一辈心电学及心血管领域专家在这一学术园地里辛勤耕耘,洒下汗水,取得硕果,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电学心电分会
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对一个电学故障题的思考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串烧”式电学实验复习法お
解读电学实验中“三个选择”
分会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