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将深入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高层次发展

2018-02-11冯为为

节能与环保 2018年9期
关键词:能耗重点能源

文 本刊记者 冯为为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加快,能源消费增速放缓,资源性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北京节能环保中心魏玉瑞副主任在“2018互联网+节能低碳创新科技论坛”(简称“论坛”)上致辞时表示,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艰巨。国家“十三五”节能减排形势和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实将节能减排工作推向深入。

目前,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席卷全球,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也承担着这些压力,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推动我国节能减排高层次发展的抓手,助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突破。魏玉瑞表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应该在开发和利用新的节能技术的同时,探索新技术手段——互联网和节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实现节能工作的革命性突破。

预测未来在信息、通讯、智能控制等技术的支撑下,工业生产将从局部、单点工艺节能向全流程、系统性优化转变;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对能源生产、储存、输送和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并最终给出最优利用模式。“互联网+”不仅是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我国能源清洁化、高效化和市场化的重要和可行的途径,也是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手段。

信息化助力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含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不仅是工业能源消费最大的领域,也是工业节能降耗最难的领域。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进行监测,对于完成全国节能降耗目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国家节能中心在北京、河南、陕西三省试点‘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情况。”国家节能中心综合业务处处长时希杰出席论坛并在发言中说,在新时期节能减排领域运用互联网手段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及工作方式方法,为加强节能宏观调控提供支撑,精准推动节能减排。

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是一套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目标的能源在线监测与分析管理系统。它是通过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设备、主要工艺设备、主要耗能设备的能耗和工况进行全面监测、诊断与分析,采用设备节能、工艺优化节能、管理策略优化节能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为重点用能单位提供适应用户生产线工艺工况差异化特点的系统节能产品、节能策略方案、节能管理与服务平台,进而构建“企业(集团)能源管控中心”,为重点用能单位经济用能、合理用能提供产品、技术、策略、方法和信息支持,使重点用能单位整个生产线实现节能降耗、环保低碳,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发展。

2017年9月25日,为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到“十三五”末期完成“双控”目标任务,在三省试点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建设工作方案》,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采用“国家平台+省级平台+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的架构,重点用能单位端能耗监测数据上传到省级平台,再由省级平台上传至国家平台;没有建设省级平台的,重点用能单位端能耗监测数据直接上传到国家平台;国家、省级平台实现数据同步和数据交互。

“把全国16000多家重点用能单位的数据汇集到一起,通过国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时掌握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情况,为政府加强‘双控’管理服务,为企业节能降本增效服务。”时希杰说。

2018年6月11日,全国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正式运行,未来将利用“互联网+”,覆盖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中重点用能领域,为经济运行绿色发展提供更多能源大数据支撑,为我国节能减排领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云端服务让建筑业更加节能与环保

建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刚性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建筑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我国建筑方面的耗能直接阻碍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我国建筑节能减排已成建筑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专家表示,做好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不仅能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问题,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目前一些较为成熟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且生态绿色环保的技术,已经很好地运用到了建筑上。如地源热泵、区域照明远程监控和分区域控制等等,不仅减少了电能消耗,也提高了清洁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建筑整体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但这些技术如果不能相互协调,也可能达不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相关人士表示,水电热气等多种能源的各类能耗设备,由于能耗设备分散、末端能耗节点多,经常存在局部能源消耗去向不明的情况,不仅没有降低建筑能耗,还有可能增加建筑的排放量。

通过什么方式让建筑里的节能减排技术都能相互配合,并发挥最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环保的环境,发人深思。北京海林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清表示,这就需要一个建筑能耗或能效监测平台,将建筑的水电气热能耗及环境(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数据进行综合检测分析,对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让建筑在实现舒适和健康的环境下,最大程度的节能减排。

那么,建筑的能耗或能效监测平台是如何对水热电气能耗数据进行分析,并对设备控制及优化,实现建筑居住环境和节能减排的和谐与统一的呢?答案离不开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将建筑水热电气能耗数据传到云端,通过云进行分析、统计、计算,然后再把这些数据用于管理,实现节能、节水、节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对建筑能耗的全控制。“李海清介绍说。借助分布在建筑多个节点的电力监测智能仪表和综合能源管理云平台,可以全面记录建筑能耗数据、监控分析能源使用的情况,挖掘节能潜力,为建筑能源管理和节能降耗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避免出现考核无计量、管理无计划、损失无监督等现象。

综合而言,“互联网+”不仅能给建筑产业带来节能与环保融合发展的机遇,也能通过绿色环保、低碳减排进行城市建设,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实现资源能源的最大利用率,让低碳建筑产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绽放更多精彩。

交互连接实现区域间系统化节能减排

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互联网+”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有效连接。助力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让建筑产业实现节能、环保、低碳发展,但这些也只是“互联网+”给节能减排领域相关产业带来绿色低碳发展支撑的冰山一角。在论坛上专家还探讨了,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间有效地交互式连接,可给区域节能减排发展带来的显著效果。

清华大学会联网研究院延星博士表示,互联网、大数据给节能减排领域的产业发展打开了一扇新大门。比如,在一个工业园区,原来基本上是每个企业各自为政,各自建设自费的燃煤小机组,满足自己企业用电用热的需求。但通过“互联网+”之后,有很多大的能耗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进行企业转型,从一个大型的用能企业,变成一个大型的用户+供能企业,既能将企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多余能量(如余热)消纳,又能实现低碳生产,还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时希杰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记得有一次他去四川考察,遇见两个相邻的企业,一个做光伏前端硅板,一个做农药,两个企业从行业来看根本不搭界,如果通过“互联网+”将硅板企业生产结束后不用的东西供给农药厂使用,把农药企业生产产生的蒸汽供给硅板企业利用,虽然两个企业用能形式不同,但两者之间也可以相互连接并互动。如果放大到园区,一个园区里可能有很多不是隶属于同一个行业、用能形式也不一样的工业企业,通过“互联网+”让它们交互连接,形成区域化的节能减排优势,它们就可能会实现区域系统化节能。

延星表示,未来这种区域间企业交互连接式节能减排发展一旦引入实施市场的话,将可带动园区与园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数据连接,让更多的能源产消者都能参与到综合能源服务的领域中去,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及收益将远超各自为政时的效果与收益。

其实,利用“互联网+”实现区域之间的系统化节能减排与发展,就是以能源产消者为节点,以电、气、冷、热能源网络为纽带,连接能源生产、输配、储存和使用等诸环节而形成的多元、立体能源网络系统。系统可以通过互补、互动实现区域整体节能增效,多元产消者借助连接彼此的能源网络进行能量融通,将产生的余电、余热在区域内消化,实现电力和热力的互联互通、互相补偿,提升区域整体能效。区域内的企业不但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各区域也能取得一定的节能减排功效。而区域在节能减排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全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增彩添翼。

因此,在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大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绝不应仅限于此。该充分考虑新一信息代技术与节能低碳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互联网+”与多行业、多领域结合,把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向更高层次,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文明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猜你喜欢

能耗重点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120t转炉降低工序能耗生产实践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探讨如何设计零能耗住宅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重点推荐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日本先进的“零能耗住宅”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