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8-02-11

乡村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新一轮林地农民

袁 政

(水城县林业局,贵州 水城 553000)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贫瘠,不利于林业、农业发展,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优化对策,就会造成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对此,可推广退耕还林工程,构建、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1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

1.1 加快绿化进程,维护生态环境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林区的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具有涵养水源及保持水土的作用,对于土地流失、土地石漠化问题也能够起到控制和改善的作用[1]。此外,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可增加森林面积,森林植物可吸收有害气体,释放大量的负离子,促进碳氧平衡,减少噪音污染,提升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1.2 增加林农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退耕还林培育的经济林、用材林、竹林以及林下种植,既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农民增收后劲,又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1.3 促进农村生产,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出大山进了城,开眼界、学技术、变观念,对改善乡村面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影响深远。通过农村能源建设,减少了工程区森林资源消耗量,对保护森林资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沼气池和节柴节煤灶的推广使用,减少了工程区的二氧化硫和燃烧烟尘排放量,对工程区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使农村用能向清洁能源转变,特别是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后,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1.4 改变生产方式,增强农民生态意识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后,当地干部逐渐意识到退耕还林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随之推进退耕还林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得到了全县群众的支持,基于此,当地畜牧业也逐渐从自然放牧发展到圈舍饲养。

2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问题

2.1 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的问题

目前,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关键。对此,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并且立足于农民的切身利益,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林种、树种,对植被进行优化配置,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联。

2.2 农民自愿与政府引导的问题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关注民生,重点考量农民的意愿,选择性退耕,合理选择林木品种。在还林方面,农民可以将林地流转给大户、合作社或者公司,农民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选择还林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及林业部门不能因此而降低退耕还林管理力度。

2.3 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问题

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以及《新一轮退耕还草总体方案》中的要求,2020年必须将全国严重沙化耕地以及满足相关条件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另外,还应科学制订退耕还林总体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年度任务,明确退耕还林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制订治理对策。对于生态环境脆弱、集中连片的困难区域,可优先安排退耕还林。

2.4 工程建设质量与数量的问题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质量控制。过去,林业发展重点关注林地面积、林木密度、成活率等因素,而现如今,应重点关注林地的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结构形式、林分结构等因素,获得林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2.5 退耕还林与耕地保护的问题

退耕还林退的是25°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甚至出现沙漠化问题,粮食产量较低,对于粮食生产的影响比较小。但是,这类耕地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等,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生态治理和保护对策,就会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断下降,甚至会对粮食生产起到限制作用。

2.6 退耕还林与配套措施的问题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农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参与,而且要采用相关配套措施,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在前一轮退耕还林中,各地把退耕还林与生态移民、能源工程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进行有效结合,并且中央从2008年起专门安排巩固成果专项资金支持“五个结合”,促进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得到解决。

3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优化对策

3.1 高度重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好巩固成果专项的扫尾工作。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优化设计,对退耕还林成果进行规划。二是切实抓好自查验收问题的整改,对不合格面积及毁林复耕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进行跟踪监督,确保面积不减少并成林成材。三是强化政策支持。第一,与资源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对于已经符合国家和地区公益林要求的项目,纳入中央、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第二,有些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材林以经营收益为目标,没有纳入公益林范围,可以允许农民合理经营或者依法流转。第三,加快发展后续产业,综合考虑当地市场因素、管理因素、人才条件、技术条件等,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把广大退耕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第四,严肃纪律。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宣传教育,使得农户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和任务,禁止毁林复垦,合理合法地进行林木经营。对乱征乱占退耕还林地、擅自复耕等行为,要严厉查处并通报、曝光,以期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2]。

3.2 准确把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根本目的

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加森林面积,提升区域生态功能。对此,应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的原则,对于生态水平比较低的区域,重点推进工程建设,使得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在林地建设树种的选择方面,要首选涵养水土效果好的树种,以乡土适生树种为主,特别是陡坡耕地上要引导农民多种植生态效益好的林木。

3.3 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退耕还林合同。2014年11月4日,国家林业局印发了《退耕还林合同书范本》(办退字[2014]170号)。县级应根据这一范本,组织乡级人民政府与退耕农户签订合同。二是调整和完善检查验收、流转承包、政策兑现、资金管理等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三是加强具有典型自然地理特征、综合效益突出的营造林技术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推广,为进一步巩固成果和更好地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做好技术储备。四是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特别是对新接触退耕还林工作的政府分管领导、林业局局长、退耕办主任及各乡镇领导要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全面进行培训,使他们全面、准确地掌握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及有关管理要求。五是要严肃工作纪律,严防腐败。各地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各项工作做扎实,通过严格的监管和验收,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

3.4 开拓创新,提高退耕还林的质量效益

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中,要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鼓励退耕还林林地林权依法流转[3](指森林或林木所有人或是林地使用权人将其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林地使用权依法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行为,形式包括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和抵押等)。

3.5 全面落实责任

3.5.1 政府责任。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实行从省政府到各级政府的责任制度,国家每年将退耕还林责任书对各个省进行通报,然后层层落实到各级政府,确保国家政策和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3.5.2 林业部责任。林业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作业设计、提供种苗、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兑现国家政策和抚育管理等,必须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及质量管理。在此过程中,科技部门、造林部门、财会部门必须加强协调配合,保证退耕还林工程能够顺利实施。

3.5.3 部门责任。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发展改革部门、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等,各个部门应各司其职,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尤其是林业部门,更应主动沟通协调,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3.5.4 农户责任。为了保证农户的合法利益,对于退耕还林工程必须加强检查验收,确权发证。

4 结语

针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应提高重视度,改变退耕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增加对退耕还林地区的财政支持,贯彻落实农户自愿选择树种政策,同时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执行力度和服务力度,从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新一轮林地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图片新闻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国电资本: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
将新一轮土地改革纳入法治轨道
马山县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