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02-10葛长娜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学年学分制学分

◆杨 励 李 莹 葛长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处)

学年制是许多高校采用的基本管理制度,为实现学习自由,使高校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一些高校在开设选修课时采用了学分制。当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后,威廉·洪堡提出了有关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思想,他认为高校学生可依照自己的意志挑选课程。虽然学分制的出现使学年制存在的僵化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高校自身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在管理制度、课程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教育管理制度。这既可以确保教学达到系统性要求,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确保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成果。观察现状可知,国内高校在师资建设、生源质量、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些高校在改革学分制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碍。

一、学分制概述

1.学分制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界定的学分制概念指的是高校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它将学分当作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详细来讲,学分制是将选修课作为基础,将设定的最低学分当作评价学生毕业和学习标准的管理制度,高校依照各学科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中安排的课程和课时量,为各学科设定相应的学分,并设置能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论述了有关学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学分制体系,采用弹性学制的方式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文理之间的融合。在开展继续教育时,采用学分累积与转换方法,确保各类型学习成果能够衔接在一起,实现学分互认。开展分层教学工作,采用导师制、走班制等方式推进制度改革工作,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学生互换、教师互派,确保国内外高校之间彼此承认学分。针对学习成果构建科学规范的认证体系,可实施学分银行制度等。这说明,我国教育部门对学分制投入了较多关注,并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工作,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学分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

2.学分制的发展

德国选修制是学分制的雏形,选修制指的是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意志挑选课程和专业,这种制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个性。哈佛大学在1872年采用了学分制,它是该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学分制逐渐达到完善、成熟的要求,全球各国的高校都将学分制作为一个重要管理制度,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学分制与学年制

《大百科全书》界定的学年制概念指的是高校将学生读满学校规定的学年、学习时数以及在参与考试时成绩合格设定为毕业标准的管理制度。学年制对学生的学习年限做出了规定,也对学生的学习时数做出了限定。学年制和学分制都是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但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异。我国许多高校都针对学年制和学分制开展了改革工作。五四运动后,我国一些高校开始实施学分制,1952年,在对院系进行改革后,学年制取代了学分制。学分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在高校实施,1987年,学年制再次取代学分制。1999年后,一些高校在实施教学改革时采用了学分制。

二、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学分制改革

我国高校采用学分制后,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制度,它对高校学生、教师等主体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缺陷和不足,为确保该制度符合高校的发展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学分制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学分制能够让学生按照个人意志挑选课程和专业,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他们的受教育选择权得到有效维护。在实施学分制后,高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分制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施该制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改革时,采用的学分制模式包括绩点学分制、复合学分制等。这些模式都推动了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在高校的管理制度中,学分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改革学分制对高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改革无法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改革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缺少充足的资源、教育体制存在缺陷、教育观念滞后等。

1.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实施学分制改革后,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来讲,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在实施制度改革时,高校学生、教师等主体需要转变观念、接受改革,但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改革遇到的阻碍日益增多,为顺利实现改革目标,各类主体必须转变观念。

2.资源不足

学分制是以选修制为基础形成的,高校在采用学分制后,必须确保学生按照自身意志挑选课程,修够学分。在实施扩招计划后,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加,高校设置了多个专业,课程数量大幅度增加。高校只有配备完善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室、教学设备、教师等,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观察现状可知,一些高校缺少充足的教学资源,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遇到了诸多问题,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学分制改革的实施。

3.机制不健全

目前尚未建立学分互认机制。高校在录取学生后无法变动或更改,假如高校之间建立学分互认机制,一些学生就能够跨校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加强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但目前尚未建立学分互认机制,高校之间缺少联系与合作。

没有建立规范的学分评价机制。在实施学分制后,由于各类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无法采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学分制。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没有建立完善的引导机制。学生在挑选课程时存在盲目性问题,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选择课程时没有对自身的发展和需求投入足够的关注,他们只重视学分要求,其选课带有功利性色彩。

四、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建议

1.革新教育理念

教育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中心,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施学分制改革后,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传统观念影响着改革的推进,必须引导他们转变教育理念,为学分制改革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2.调整资源分配

一些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改革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资源匮乏,高校应该利用多种渠道获取资源,为自身实施学分制改革提供资源支持。许多高校缺少完善的配套设施,教师数量较少,师资队伍不健全,为顺利推进学分制改革工作,可采取一些协调措施解决资源匮乏问题。在对资源进行协调后,可使现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资源调配属于系统工程,教育部门应该为高校实施资源调配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高校应该重视资源调配工作,引导师生参与教育资源的分配。资源的科学调配既可以解决资源匮乏问题,还能够改善资源使用效率,不断推进学分制改革工作。

3.健全配套机制

一是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广州大学城建立了互选课程平台,该平台的建立为高校学生跨校挑选课程创造了良好条件。广州大学城的一些高校依照教育部门出台的规划纲要开展了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共同建设了多个课程资源项目。据大学城高校选课系统发布的数据显示,上述高校每学期设置的互选课程在10门到20门左右,各高校设置的互选课程在1门到2门左右,虽然互选课程系统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它有效推进了学分制改革工作。

二是建立评价机制。建立评价机制能够对改革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在开展评价工作时,应该设置多个评价主体,包括高校学生、教师、管理者等。按照公正、客观的原则开展评价工作,可采用匿名评价方式,避免评价主体在评价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及时发现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应该做到全面、科学,按照评价结果改进和优化管理制度。

三是建立选课引导机制。在学生挑选课程前,高校可安排教师为学生开展讲解活动,通过讲解,学生能够对各类课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有利于他们制定课程规划,在挑选课程时,学生可向教师请教有关课程的问题,在完成选课后,教师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选课中出现的问题,将学生作为主体,能够顺利推进学分制改革工作。

猜你喜欢

学年学分制学分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届星火学年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