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省级卫视热播电视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研究

2018-02-10张道升

焦作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真人秀卫视电视节目

张道升 杨 兰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泛娱乐化现象发展现状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由美国Reality Show直译过来的,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多指“由普通人在特定情境中按照事先设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或达成某个目标,同时被捕捉记录下来做成电视节目”[1]。

目前,我国的真人秀节目为了最大程度吸引受众,获得高额广告收益,正在逐渐降低节目品味,放弃电视节目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逐渐偏向娱乐化甚至是愚乐化,概括起来就是泛娱乐化现象。所谓的泛娱乐化就是指“在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制作者没有过多顾及传统的道德规范、社会的实际情况、节目的内容选择以及受众的具体感受,而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肆意地扩大节目的娱乐性要素,致使其电视节目丧失教化功能而过度娱悦的现象”[2]。

接下来,我们以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为例进行分析。《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由浙江卫视和韩版《Running Man》制作团队 SBS联合制作,节目已于2014年8月28日正式开机,第一季10月10日登陆浙江卫视周五21:10黄金档时间段。该真人秀节目一共有7人参加,每期都会有特定的主题,参与的演员都有特定的任务。节目的目的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快乐信念。《奔跑吧,兄弟》在国内获得极大成功,“上一期的收视率飙升至4.116,比第一期翻了近四倍。‘#奔跑吧,兄弟#’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20亿,讨论量超过250万,而‘撕名牌’游戏也在民间越来越流行,连 ‘国民老公’王思聪的生日会都有人在玩”[3]。从目前播放的内容来看,《奔跑吧,兄弟》确实达到了其传递快乐的目的,基本上每期都有很多笑点,能让观众在收看时笑声连连。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奔跑吧,兄弟》除了密集的笑点之外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参演明星的卖力表演、夸张的动作等等都只是为了搞笑而来的。可以说观众在笑完之后关掉电视基本上也就不会再有什么有益的收获了。这种“一笑而过”的电视节目目前也是大多数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弊病之所在。

总的来说,电视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倾向表现在:人文内涵的缺失;低俗化的传播表达;弱智化与审丑化。

2.2014省级卫视热播电视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成因

2.1 缺乏创新动力

2014省级卫视热播的真人秀节目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版权,或模仿国外比较成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是从荷兰引进版权,《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是从韩国MBC引进版权等等。真正本土创作的真人秀节目很少,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

创新是一个节目保持生命力的灵魂。而目前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都只是在模仿,模仿已经成功的做法,模仿引人发笑的笑点,但很少有自己的创意融入进去。如韩版的《爸爸去哪儿》与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的主打都是星爸萌娃的组合,里面的节目内容相差无几,本土化的内容很少。

2.2 商业利益助推

由于这些真人秀节目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中国引进时基本都已经有了现成的运作模式,因此只要引进版权,再适当添加一点中国元素,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几率很大,因此投资方的风险较小,且收益较快、较高。但是,也正是因为不断引进国外版权,使得中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生存空间很小,大部分资金都流向这些由国外引进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无人愿意投资风险较大的国内真人秀节目。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市场都是以收视率为王,高收视率才会有高回报。而本土电视节目在一开始推出的时候,知名度不高,收视率自然也就无法上去。长期循环下去,必然造成本土真人秀节目的衰退和国外电视节目的兴盛。

2.3 政府管理不到位,受众需求推动

中国目前电视媒介机构的现状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这就造成了政府相关部门在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管理方面的缺位,而媒介机构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必然会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要求,迎合市场取向,从而放弃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虽然是音乐类选秀节目,但是在参赛选手做自我介绍的环节,大部分导师都会有意识地去问及一些与参赛节目无关的话题,如选手悲惨的身世、艰辛的追梦历程等等,从而起到一种煽情的作用。

另外,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娱乐化倾向,是因为受众的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此,从受众角度来说,目前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泛娱乐化倾向一定程度上是受众需求推动的。

3.2014省级卫视热播电视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倾向的影响

短时间内来看,目前电视真人秀节目对于经济增长、电视台收视率的提高确有帮助。例如,《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冠名费就有3.12亿元。这对逐渐式微的传统媒体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但目前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正在逐渐偏离其原本的节目宗旨。从长远来看,这种倾向不仅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真人秀节目自身的发展。以湖南台《超级女声》为例,2005年节目刚推出的时候,曾红遍全国,但随着节目的发展,逐渐受到有关人士的质疑。中国政府官员广泛认为该选秀节目是“低俗的”“人为操纵的”,更将其视为“青年人的毒药”[4]。该观点可能有点片面,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超级女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可能确实不相容。下面笔者将从2014省级卫视热播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选出几例,着重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3.1 消解传统的道德观念

在现代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到了极大冲击,如婚姻观念、家庭观念。2010年的时候,国内大部分相亲节目都收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大幅度整改通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播出的相亲类节目价值观过度宣扬拜金主义与物质主义。如某台的相亲节目曾播出女嘉宾这样的一段话:“我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要坐在自行车后面微笑。”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引起社会各界批判。因为这是录播节目,即表示这段节目是经过节目组审查后通过的,是被节目组认可的。而这段节目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与中国千百年来传承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冲突。

电视具有引领时代潮流的功能[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节目也在影响着文化的形成。因此,电视节目传递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十分重要。而目前,真人秀节目类节目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消解的作用,导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面临危机。

3.2 错位的审美观念导致审美疲劳

目前的真人秀节目以明星为主,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在消费明星之前通过电视和其他方式累积起来的人气。如《爸爸去哪儿》主要就是星爸萌娃的组合,所邀请的孩子均为明星子女,而鲜有普通家庭的子女能参与其中。节目组对普通家庭的子女成长历程关注较少。

真人秀节目除了消费明星的名气外,还消费参与嘉宾的隐私生活。如《我是歌手》大部分都会询问参赛选手的家庭、在后头录制节目的场面等等。通过这些渠道,观众的窥视欲望会得到大大满足,收视率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在2014年省级卫视热播的真人秀节目还出现雷同的现象,一档真人秀节目有了较高的收视率之后,其他电视台就会跟风模仿,出现只有名字不同其他都相同的节目,从而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3.3 误导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以娱乐为主的真人秀节目容易误导受众,致使受众有了一种消费至上、娱乐至上的心理。现代的真人秀节目不断追新求奇,使用一些奇异的表演方式以吸引受众。技术性和复制性已经将媒介文化彻底地物化,文化大众已经不再追求艺术的合目的性与真理性[6]。他们在泛娱乐化电视真人秀节目影响下,会逐渐放弃对精英文化的追求,放弃对低俗文化的抵抗,并逐渐开始接受这种文化。如某些相亲节目的一些与传统价值观不符合的言论,在网上论坛里,会有大部分的人表示认可。

3.4 媒介文化奇观化

奇观概念来源于法国学者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奇观社会”理论和“国际境域主义”组织的一些理念,后经道格拉斯·凯尔纳发展,主要可概括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多半是以视觉形式出现的一种表征,一种表面热闹、表面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外在形态。”[7]

卡普兰将奇观文化概括为两点:一是消费社会提供的,即按照消费者的需要,设计制作出的供消费者消费的文化;二是消费者自我构建的文化,即消费者在镜像阶段逐步形成的文化自我认同和自我需要[8]。现代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不断求新、求奇,但其文化内涵正在逐渐缺失。如《女神的新衣》第一期就是使用高新的光束舞蹈,使得全场观众大为惊叹。但就其舞蹈内容来说,与以往的舞蹈并无多大的不同。同样,在浙江卫视的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中,大量运用时间静止、时间放慢、抓拍参与人员瞬间表情并反复播放等手段制造奇观,放大参与嘉宾的情感和心理表现,以增加悬念,增强节目的娱乐效果。而这种奇观化的手法,在《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等类似的真人秀节目中也都大量出现。

4.针对2014省级卫视热播电视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的建议

4.1 坚持适度娱乐化原则

真人秀节目本来就是以娱乐为目的,所以如果要完全放弃娱乐也违背了节目的初衷,电视在设计之初也本来就是为了娱乐而来。人们在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打开电视,希望看到的是一些轻松搞笑的内容,而不是严肃的说教节目。但是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的:“真正致命的不是那些我们所恐惧的东西,而是我们所热爱的。”[9]如果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而一味地降低自己的节目品格,不求质量,只求密集的笑点,那么不仅对节目的长期发展有害,而且对整个中国媒介文化繁荣也是有很大害处的。目前,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爸爸去哪儿》。节目在播放过程中,有不少笑点,同时在播放过程中,观众们还可以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4.2 媒体应该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美国国家安全与预防暴力委员会曾在1947年出版《自由而负责的报刊》,呼吁美国媒体承担起社会责任,减少媒体内容中的暴力、凶杀、色情成分,维护社会文化的健康氛围。当下的中国媒体,相较于当时的美国媒体,程度上虽未达到,但如果任其发展,媒介文化的发展方向将十分堪忧[10]。

在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省级卫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省级卫视以受众需求为根本进行节目创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受众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电视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传播的迅捷性,它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电视媒体应当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应始终高于经济效益。

因此,省级卫视应当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积极推动健康向上的文化传播,不应一味地追求高收视率、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口味、不断降低节目水准。

4.3 积极提升受众媒介素养,提高受众审美水平

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 “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者中占据中心地位,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寻求相关的媒介信息,在选择媒介内容时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因此,如果受众的需求仅限于追求简单的笑点,那么针对目前的泛娱乐化现状我们就不能将责任完全推给电视媒介内容的把关人,广大受众也应对泛娱乐化现象承担一定的责任。

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受众媒介素养不高的问题,受众自身应自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主动追求品味高尚、富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在家里有孩子的时候,要主动引导孩子去看一些对智力开发有帮助的电视节目,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追寻笑点密集但毫无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

4.4 行政方面,广电总局对电视节目应严格把关

2013年,针对江苏卫视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国家广电总局下发整改命令。2014年,针对国内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国家广电总局下达限娱令,规定省级卫视不准在黄金时间播放综艺节目。这是应对我国目前综艺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有力措施。

纵观国内省级卫视,我们可以发现真人秀节目大同小异。自从转椅在《中国好声音》火了以后,不少相亲类节目也增加了转椅环节,如某台的《非常完美》,同时又出现了节目名称类似的选秀节目,如《中国好歌曲》等等。《爸爸去哪儿》是星爸萌娃一起去乡下体验生活,《花儿与少年》则是一群明星结伴去旅行。更不用说《花样爷爷》与《花样姐姐》这样从名称到内容相似程度都很高的真人秀节目了。节目形式与内容的雷同是目前真人秀节目的一大弊病。类似的节目不仅让广大观众视觉感到疲乏,也浪费了可以用来制作其他精良节目的大量人力物力。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在审批节目的时候,应严格把关,尽量减少真人秀节目雷同的情况。

5.结 语

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现象在中国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早在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就已经露出苗头了。只不过在最近几年的真人秀节目中这种泛娱乐化趋势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引发了现阶段这种真人秀节目全民狂欢热潮。我们可以看到真人秀节目正在改变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引导人们的生活朝浅薄甚至可以说是低俗方向发展,而这也正是真人秀节目让人担忧的地方。对电视媒介来说,真人秀节目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不好好调整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泛娱乐化倾向,那么,目前这些省级卫视热播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命运可能和《超级女声》一样,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坚持适度娱乐,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这才是真人秀节目的正确出路。

猜你喜欢

真人秀卫视电视节目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调查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