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日语教学策略改革研究

2018-02-09李敏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日语应用型

◆李敏

1 前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新要求,即既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术能力,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必须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本文在分析现阶段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改进、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实训指导等方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日语教学改革策略。

2 何为应用型人才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基本前提是要理解人才培养有哪些模式,不同培养模式有什么区别。学术界普遍认为,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专业应用技能结合起来,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利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谋取一份工作、从事一种活动的专业性人才。广义上的应用型人才是在生产生活中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人才。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1)具备专业知识,这是成为应用型人才的最基本前提;

2)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这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转化应用,是专业型人才的核心;

3)能够在本职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转化应用,发挥作用。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工作、知识、应用而言的。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只有具备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并人尽其才,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强有力的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现代教育的价值所在。

3 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高校日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日语类应用型人才。但从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状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一直以来,高校日语专业主要是向社会输送日语专业翻译人才和商务人才。在这种人才定位下,学生应在口译与笔译两方面有所长,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要精通于翻译工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与现代社会的需求脱钩,存在滞后性,培育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因此,有必要立足社会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分层次、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

另一方面,传统培养模式以培养日语翻译人才为主,但现在随着智能翻译软件、智能同步音译设备的出现,翻译人才的需求已大大降低。马云也强调,未来最容易消失的产业之一就是翻译行业。这就需要高校日语专业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未来社会的需求。

日语教学手段有待创新多年以来,学校在进行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未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三尺讲台的教学格局,教师讲、学生听,即使安排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但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很多学生的大脑一片空白,无法灵活调用掌握的知识点。在大力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今天,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词汇、句型、语法,按部就班的学习毫无趣味性。即使学校购置了现代化教学设备也形同虚设,只是在上级领导视察时才会派上用场,或是为学生出示几张图片,播放几段视频资料,难以吸引众多学生的目光。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想办法挖掘学生内在潜能,赋予课堂教学新的生命力。同时,要将仿真性情境搬到课堂中,勾勒出交际场景,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日语传统教学手法注重的是词汇、句型、语法,这仍然是一种应试性的教学方法。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强调语言场景的应用,强调不同文化的差异。应当多构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参与进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对课本知识进行自我演绎。

4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日语教学改革策略

从实践中挖掘教学资源,不断地拓宽教学范围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层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当学生走出校门以后,他们在工作中将面临纷繁复杂的交际环境,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日语表达方式,面对采访、访谈、谈判等活动将无所适从。因此,要不断拓宽教学范围,从实践中挖掘教学资源,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融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使学生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加自身的竞争实力,要向他们渗透企业文化、社交礼仪等内容。在会话课上,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学生实际能力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会话练习,上下级关系、记者与受访者、谈判双方、职员与客户,以不同的角色关系为载体,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如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跨文化意识培养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显得尤为重要,将在国际交往中发挥出重要的枢纽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语会话课也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掌握各种会话技巧,也要增强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认同,为跨文化交流做好准备。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片、音频、视频资料,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语言进行模仿,如语速、语调等,不断增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这样也能使学生对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现状、风土人情等有所了解,尝试从日本文化出发理解问题,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日方学校进行远程交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缩短地域距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会怎样与日本人进行交流。学校层面也要提供支持,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可以与外教、留学生接触,增强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流是日语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基本应用,其核心是不犯常识性的错误,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由交流。

运用资源开展实训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我国改革开放逐渐进入深水期,高校传统灌输式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高校的发展也绝不能体现在规模扩张、教学设备先进的层面,不能墨守成规,要构建起完善的校企联合机制,与企业建立起密切合作伙伴关系,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邀请资深日语翻译进学校为学生讲课,将他们长期积淀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缩短课本知识与实践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当前就业资讯、专业信息有所了解。

2)组织学生深入日企,让学生跟随在日语翻译身边,在实践中消化巩固知识,找到自己日语知识结构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3)利用外教优势。外籍教师发音流畅标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日本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接触日本文化,增强对日本文化的认知。同时,日本文化崇尚自由、民主,外教通常会与学生交朋友,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自信心与兴趣的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双师型”人才的作用要想培养高素质日语专业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舵手。时代发展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人们对“双师型”教师也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这一问题要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在最短时间内打造一支水平高、素质硬的教师队伍。

1)从日语教师队伍中挑选出一些综合能力强、责任心重的教师,安排他们到日企进行学习、调研,在一线工作中积淀经验、优化知识结构,找到教学与工作间的差距,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方式方法,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间找到平衡点,使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实践工作,为学生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2)从社会聘请资深“海归”人士,请他们为师生带来主题讲座,深入课堂教学,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安排骨干教师到日本参加学习、进修,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拓宽视野,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文化;与日本人频繁接触,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使自己的知识体系趋于完善,构建起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5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满足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教育行业的大势所趋。因此,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改进、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实训指导等层面,不断地探索日语教学策略的改革路径,为社会培育更多的日语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日语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