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多元化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18-02-09翟彩宁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多元化思政

◆翟彩宁 陈 佩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四十年的历程,经济的开放必然会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会,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所谓的文化多元化,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应如何坚守思想文化阵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面对文化多元化的现象,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文化多元化下高校思政现状研究

(一)外来文化的冲击,大众文化冲击了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虽然不属于主流文化,但是,它从某些层面上迎合了大众的心里需要,因此,在普通群众中的普及程度较高。尽管大众文化也可以给人们的精神需求带来一定的满足,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大众文化对于其本身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都有一定的消解作用,甚至,部分大学生会因此产生偏离主旋律的思想,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极其不利,对于高校思政教学也是一个巨大的带来了挑战。

(二)学生价值观念易受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商业性文化也逐渐兴起。商业性文化具有一定的弊端,如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甚至影响学习和成长。例如,一部分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为了满足自己的高消费欲望,追求高消费生活,而向家长索要高额的生活费用,甚至进入非正规贷款机构,最终欠下巨额贷款,迷失了人生方向。还有一些大学生受到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沉迷网游、手游,耽误正常学习,甚至被学校劝退。

(三)缺少教学氛围

文化的多元化不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影响,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学生学习方面上,学生缺乏自主选择、辨别是非与自我修养的能力,因此,在面对西方文化时,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都一概取之,也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政治方向。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师没有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情景,教学活动不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整个教学过程僵化,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一)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面对文化多元化的形势,高校思政教学不仅应始终坚持主流思想的一元化,同时还要有效选择一些外来文化,借鉴和利用其中与本国文化共通之处。对于西方文化,应该进行有选择地接纳和利用,对于其他非主流文化形态,也要进行科学的辨别和提炼,将其中的精髓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对我国的主流文化体系进行适当的补充。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以开放的文化心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元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外来文化,对其进行清醒的认识和辨析,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明确学生价值观念

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要以人为本,结合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与社会的发展,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就大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思政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就业与创业观。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教学中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氛围

在以往的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是讲授法甚至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这种教学模式会造成校园文化的僵化,已经不适应文化多元化的现实背景。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更为民主和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对话意识和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比如,精心创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社会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使学生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中能够明辨是非,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结语

文化多元化是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现象,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而言,只有积极面对文化多元化的现象,并对原有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才能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在面对文多元化的文化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多元化思政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