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探索

2018-02-09黄玉芳叶优良赵亚南王宜伦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小院肥料研究生

◆黄玉芳 叶优良 汪 洋 赵亚南 王宜伦 赵 鹏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生,是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都面临的问题。实践基地是研究生进行实践锻炼、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农业生产调查等的重要场所,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培养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从2009年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原名为农推硕士)。2016年12月17日,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为13个全国首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示范教育基地授牌,这也说明实践基地对于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更为重要,因此建设好实践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研究生培养和促进产学研结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9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河北省曲周县开始了基于“科技小院”的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受到各方关注。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的经验,我们在河南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旨在为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建设基于科技小院实践基地的目的

(一)满足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需要

由于种种条件限制,研究生普遍存在实践锻炼少,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的问题,因此就业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无法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建设实践基地,可以方便研究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能够把理论学习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既巩固了理论学习,又提升了实践能力。

(二)满足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需要

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开展的各种研究,很多都要与农业生产结合,通过田间试验、模拟培养、入户调查、示范推广等途经完成,而稳定的实践基地,也方便于学生开展各种创新研究,可以从生产实践中观测到一手数据,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认知能力。

(三)满足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需要

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研究生必须有10个月以上的生产实践,只有稳定的基地才能给学生提供保障。而研究生在基地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自身的各种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培养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满足学校产学研结合的需要每个高校都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多项任务,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满足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教学

实习的需要,可以满足学生毕业论文、农户调研、创新试验等科学研究的需要,还可以指导地方生产,服务区域农业建设,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二、建设基于科技小院实践基地的要求

为了实现产学研的融合,近年来,各培养单位都建立了很多的基地或平台,但这些基地更多的都是以科学研究为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作用还不够,一些基地寿命还很短,很难真正满足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因此,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应该满足: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要充分认识实践基地在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以培养研究生的技术性、职业性和复合性为目标,注重培养过程与农业领域职业资格之间的衔接,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研究课题来源和服务于生产实践,通过实践深化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完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锻炼成才。

(二)以解决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

基地要以解决农业生产关键问题或结合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要具有短期和长远规划,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能为了临时解决一个问题而建基地。学生通过在基地的学习和锻炼,将来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

(三)具备一定生活和工作条件为基础

基地必须有学生和老师吃住的场所,有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指导,有网络、视频、电话等通讯设施可以随时与老师和专家沟通,有简单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有一定面积的试验田,能够方便学生独立开展各种创新研究和试验示范,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四)健全的实践训练质量为保障

根据农业硕士的培养要求,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实践锻炼等环节都与以往的学术型研究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实践训练体系和考核体系,要配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校外导师,尤其在基地的实践环节,更需要有实践经验、有责任心的老师经常指导。

(五)基地的选择有代表性和交通便利性

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满足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因此基地的农业生产应该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方便与农业生产或行业、企业结合。研究生在基地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在其他地方也能广泛应用。基地的选择应该交通条件好,便于学生和老师前往基地开展工作,也便于技术的推广与扩散。

三、基于科技小院的实践基地建设探索

为了建设好研究生实践基地,我们从2012年9月开始在河南禹州建立了第1个基于科技小院的实践示范基地,经过5年多的探索,我们从一个科技小院变成今天的5个科技小院,分布在河南省的不同区域,代表了不同的种植特点和农业状况。我们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队伍也不断壮大,研究作物从小麦、玉米,扩展到大蒜、辣椒、花生、果树、药材、蔬菜等多种作物;技术服务对象从分散的小农户扩展到大户、合作社,参与基地建设的合作企业从肥料企业扩展到种子、农药、农产品收购、粮食加工等不同行业;技术指导领域从土壤肥料扩展到种子、植保、农产品收购、粮食加工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范围从康城村扩大到河南省的长葛、杞县、临颍等很多县市,农户们的态度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不信任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离不开我们。

(一)整合资源,多方参与,不断改善基地条件

基于科技小院的实践基地,需要投入学生和老师,需要解决食宿,需要实验室、仪器设备、试验田、试验材料、交通工具、教学设施、培训设施等多种建设,学生和老师在基地开展工作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而单靠学校或依托一个项目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需要整合资源,多方参与。从学校角度,要整合学校各种资源,包括老师资源、学生资源、学科资源、项目资源、平台资源等;而从企业角度来说,更需要肥料、农药、种子生产、粮食加工、新闻媒体、营销策划等不同领域的企业参与,他们不但在学生的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建议和指导,还能够提供一定的物力、人力、财力支持,很多企业还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基地建设还要积极与政府、农户、合作社等合作,形成学生+学校+政府+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多种联合模式,在基地管理、经费投入、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宣传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共同探索,既改善了基地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又创新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推广模式,培养出了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大家共同受益。

(二)多领域融合,全方位指导,逐步壮大导师队伍

研究生在基地开展实践锻炼,接触到的作物包括小麦、玉米、花生、辣椒、药材、果树、蔬菜等多种作物,要考虑土壤类型、灌溉条件、种植制度等多个方面,涉及到的知识包括土壤肥料、植物保护、作物栽培、肥料生产、科技写作、技术培训、宣传报道、示范推广、营销管理等多个领域,需要不同领域的老师参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与其它学科和企业的结合,就大大充实了老师队伍。

(三)完善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而基于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立,虽然对研究生的实践锻炼增加了,但在课程体系建设、考核标准、指导方式、管理方式、培养环节等方面与传统的研究生培养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学校、行业、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企业和行业的需求,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学生、学校、政府、企业等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培养方案,以确保各个培养环节的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针对性开展研究,提升了研究水平,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够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以服务生产、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目标,更有针对性。由于基地有一些简单的研究设备,吃住比较方便,学生可以深入一线进行观测研究,大大提升了研究水平。而农业生产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也给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向,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同时,由于基地建设有企业的参与,在学校专家、地方专家、企业专家等的多方指导下,研究生在基地驻扎期间,可以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问题,结合企业的产品需求和生产条件,可以帮助企业开发适合农业生产需要的产品,促进企业产品的研发和改良,帮助企业增加市场竞争力,也提升了企业形象。

(五)多途经技术推广,促进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创新了技术推广模式

科技小院的最大优势是学生长期驻扎在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非常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试验研究,开展各种示范展示、技术培训、田间观摩等活动,通过科技赶集、科技胡同、文艺晚会、高产竞赛等不同途经传播科学技术。有了企业和政府的参与,他们还可以结合当地情况,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农户等的各方资源,从科学技术的研发、物化、示范、推广等进行全程护航,使农业技术推广更容易,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更方便,打破了限制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四、研究生在基地的实践创新

(一)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责任感

研究生长期驻扎在基层,对农村、农业、农民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面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施肥问题、植保问题、土壤问题,他们很希望把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一方面是检验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帮助农民节本增收,这就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要积极学习、多方请教,还要自己动手进行科学研究,这也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解决问题后,农户和老师的赞扬又增加了他们的自豪感、成就感,这就使得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如研究生刘海坤在禹州科技小院驻扎期间,看到当地肥料市场混乱,农民使用的肥料问题很多,就主动找企业借来土壤肥料速测仪,免费为农户测土。为了更好地让农户看到测土施肥的效果,他又主动联系肥料企业,由他和老师一起设计符合当地作物和土壤的肥料配方,由肥料企业按要求生产,由村委会统一采购给农户用,当年玉米季订购的10吨配方肥,到货后1天就被农户一抢而光,好多农户都天天跟着刘海坤后面,希望再多点。在研究生的指导下,配方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也非常好,与没用配方肥的农户相比,增产15%以上,节省肥料20%以上。通过这一事件,既激发了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扩大了科技小院在农户中的影响。

(二)开启了全方位锻炼,多学科学习

研究生在基于科技小院实践基地的锻炼,不但巩固了土壤分析、肥料监测、环境监测、植物营养、试验设计、配方设计等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科技写作、技术培训、宣传报道、示范推广、营销管理等其它专业的知识。他们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就要从论文设计、田间规划和管理、跟踪观测、问题处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多个环节去考虑,进行全方位的锻炼。他们在给农户的技术服务中,不但有熟悉的小麦、玉米,还有不熟悉的花生、辣椒、药材、果树、蔬菜等多种作物。学生要做试验,还要开展示范推广、宣传培训等多种工作,要考虑到品种选择、播种整地机械、病虫害防护等多个环节,他们在基地可以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可以接触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范围。

(三)接受多环节检验,提高了创新能力

研究生在实践基地要开展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农户调研、田间指导、技术培训、出诊看病、咨询服务等多方面工作,面对的问题包括土壤、肥料、栽培、植保、种植、机械等多个领域,服务对象包括农户、合作社、经销商、企业等不同层次。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他们去学习和创新,也是对他们能力的检验。如,为了扩大影响,科技小院结合当地情况,建设了科技长廊、科技胡同、农事提醒牌、科技小院网站,开通24小时咨询电话、手机短信平台,结合新型农民培训、村民大会、广场舞活动等,进行灵活多样的宣传,让农户了解科研前沿的农业知识及技术,轻松方便地掌握农业技术。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他们要开展了农技知识大讲堂、巡回培训会、田间课堂、科技赶集、作物高产高效竞赛等系列活动。

(四)适应了多身份转换,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科技小院学生在农村驻扎期间,要进行实践学习,要开展试验示范,为了更好地融入农村和普及农业技术,他们要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他们需要组织农户开展舞蹈学习、电脑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为留守儿童进行辅导,在小学、中学开展支教活动,要组织节日晚会、各种比赛等,他们是学生、老师、厨师、技术员、主持人、修理工、庄稼医生等多重身份,在这个多重身份的锻炼中,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为将来的就业创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小院肥料研究生
幸福小院
小院觅夏凉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8年12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肥料是否正规 教你快速辨别
方方正正的“小院”
春到小院来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