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2018-02-09王占娣王美佳李亮星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意识

◆王占娣 王美佳 李亮星

(1.玉溪师范学院化学生物与环境学院;2.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

一、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一)生态意识

1.危机性生态意识

在高校培养学生形成危机性生态意识,关键在于要使他们意识到人类尽管为生态保护做出了巨大努力,依然只是杯水车薪之效,环境恶化加剧、能源枯竭、粮食稀缺、水质污染、生态系统紊乱等危机已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威胁。使之逐渐形成生态危机意识,有助于良好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最终将其培育成极具生态危机意识与生态责任感的高素养人才。

2.参与性的生态意识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学校可考虑利用各种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在此过程中自己不可置身事外,激发学生高昂的参与兴趣。例如,环境保护常识的学习,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向政府或环保部门举报不良行为;利用互联网发表环保文章以及推送环保意见与建议;积极参与更多的环保公益活动和绿色消费行动。

(二)生态观念

1.平等性生态观念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便进入疯狂的索取模式,过渡采伐自然资源,无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演变至今,造成了难以修复补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高校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应当让学生意识到平等不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也需要绝对的平等。

2.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是18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全新理念,是基于新时代条件下必须践行的科学发展观。就当前而言,绿色发展理念在认知与践行上未能达成一致性。因此高校要把握具体实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将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给学生,有助于他们绿色价值观、绿色思维以及绿色生活模式的养成。

(三)生态法制

1.普法教育

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应当奉行我国依法治国之制,普及教育有关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有益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为此,生态文明的普法教育不可或缺且不可懈怠。高校生态文明的普法教学,应当结合高校思政课与环境科学课程的优势,让课堂学习受到生态法制教育的浸染,增强生态法制意识与观念以及环保的责任心,掌握如何在环保行动中正确履行个人的权利及义务,以符合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基本需求。

2.维权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位公民都拥有相关的知情权、监督权以及起诉权,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将维权教育工作做好,确保学生懂得行使这方面法律法规赋予的基本权利,提高其生态维权基本意识,最终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程。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合理安排,多学科相交叉,将环境保护法与生态学专业课程融会贯通。在《农业生态学》《生态管理工程》《保护生物学》和《城市生态学》课的基础上,增加生态道德、生态观念、生态意识的相关课题,并着重对生态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同时将发生在身边关于生态环境的现实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生态文明思想道德意识。在法律相关的内容上加入环境保护的相关政府性法律文件,从法律层面介绍国内外有关环境损坏的制裁及行为约束,使大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相应的法制观念。在教学中,对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危机做相应阐述,让学生看清楚社会发展中环境所起到的因素,以及未来生活可能会因为环境而获得的后果,同时讲述我国在治理生态环境上所下的决心及相应政策,让学生明白国家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其产生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另外,可将高校内部的环境科学专业的相关教学课程设为全校公开课或选修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渠道去学习环境科学的相应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技能。其他专业,同样开设关于生态环境相关的课程作为公开与选修课程,供学生去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相关法律条文与现实案例了解国家决策与力度。最后,利用法学院的师资力量开设环境保护法方面的法学选修课。高校通过这些专业的联合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去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在意识中加入生态环境的观念,进而改变学生的日常行为。

(二)组织开展生态文化活动

高校的各类社团、学生会,在学生日常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此,可以在学生会中设立环境保护部门,与学校或自发性组织一些环境保护内容的活动,如:在地球日、环境保护日、植树节、世界水日和全国土地日等一些节日中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社会活动。另外,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去鼓励与推动学生去建设环保社团,特别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其独具的专业素质能使该社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并通过专业优势带领整个社团去探索、开展相应活动。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与客观因素,并使思想不断被革新。为此,高校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实践基地,引入校外资源,将一些开放性的植物园、文化馆、科技馆、社会环保组织的社会资源进行引入,充实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生态环境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了解、参观、学习,丰富学生思想,提升环保观念。另外,学校可以与当地环境保护机构、政府部门、生态环保企业等进行合作,安排学生进入相关部门、企业去进行1~3个月的社会实践工作,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去了解环境保护等工作的职责与社会责任。学校可通过假期与各学生组织或部门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并收集社会实践后的调研报告,将优秀的报告进行发表,同时也反馈给环保部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观收益,并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四)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生态文明宣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被广泛普及运用,为此生态文明教育也应搭上这条大船,发挥其独特优势,让宣传力度更加紧凑、密集。高校可以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类网站、公众号和APP等,向学生传播与互动。在网站或公众号上推送一些现实环保文章或实例,供学生去反思。生态文明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极大地拓宽了生态文明教育。

三、结束语

总之,通过了解基于绿色发展理念视角下高校生态文明的几个教育内容与践行途径,有益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能够让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有效的宣传,还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使其在不断的践行中获得教育启发,增强个人生态文明意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生力军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意识
环境保护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