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与救赎
——《简·萨默斯日记》解读

2018-02-09冯军霞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弗洛姆莫迪关心

冯军霞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20 世纪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2007 年,88岁高龄的多丽丝·莱辛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赞扬她“用怀疑、热情和构思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莱辛的创作根据主题可大致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以后殖民主义和争取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斗争为题材;第二时期主要以妇女生活为题材;第三个时期她的兴趣转向科幻题材,以寓言、幻想的形式对人类的过去和未来进行思索;第四个时期她重返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对女性题材的挖掘更为深入,小说多以中老年妇女为中心描写她们所经历的感情生活、内心冲突和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境遇。《简·萨默斯日记》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主要讲述现代中年女性简娜如何摆脱孤独完成自我成长与救赎的故事。自出版以来,国内外评论家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学者从老年人主题做分析,有学者从莱辛的女性主义观做分析,也有学者从母女关系角度、从作品的叙事艺术角度分析等;然而,少有学者从爱与关怀的角度分析该小说。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他看来,只有创造性的爱能完成孤独的救赎,使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诺丁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关怀伦理学奠基人之一,针对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淡漠、疏离,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精神上的孤独,他指出人们应该通过建立相互之间的关怀关系来消除这种隔阂和孤独。诺丁斯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还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 被认同。……同样, 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1]1本文将基于弗洛姆爱的理论及诺丁斯的关怀伦理视角,解读小说中爱与关怀的救赎力量。

一、现代女性的孤独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如此描述现代人的生存境况:“个人解脱了经济与政治纽带的束缚……但同时,他所摆脱的这些纽带正是过去常常给予他安全感和相与感的那些纽带,人不再生活在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封闭的世界里。……他受到了强大的超人力量、资本和市场的威胁。随着所有人都成了他潜在的竞争对手, 他同他人的关系成了一种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关系。他自由了, 但这也意味着: 他是孤独的,他是被隔离的,他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2]78《简·萨默斯日记》中的简·萨默斯(以下称简娜)正是生活在这一背景下的现代女性。她拥有令人羡慕的时尚杂志工作及上流社会的社交圈,是现代社会独立自主的中年女性。但是在精神生活上,与身边的亲人关系冷漠,未曾在家庭生活上找到真正的归属,陷入孤独的状态。

首先,她的孤独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上,尤其是服饰和外表。简娜经常是“一周买三四件新衣服,只穿一两次,然后就扔一边堆着”[3]3,母亲曾说她花在脸上和衣服上的钱能养活一家人。她30多年来都以精心打扮、光彩照人、优雅自信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她走进办公室时,大家都留意观察她的装扮,然后投来羡慕的笑容便是她每天翘首以盼的,是生命的最好时刻。昂贵的衣服是她抵御生活混乱空虚的武器,正如简娜对自己的剖析,她通过外在的服饰、发型之类进行自我保护,以抵制内心的孤独。

其次,她的孤独表现在与家人之间疏远而又冷漠的关系。在简娜的婚姻中,她陪伴丈夫的时间非常少,回到家中,大多数时间是泡在浴缸里,周末常常花费一整天的时间修剪指甲,挑选服饰。除此之外,与丈夫之间在心灵上几乎是零交流,对此,她的解释是“我们没法交流。不对,是不交流。不对,是他没法和我交流。因为每当他尝试的时候,我就会逃避”[3]2。正如简娜后来所认识到的,他们的婚姻“不是那种有着真正交流的婚姻。根本不算真正成了婚”[3]1。在丈夫弗雷迪身患癌症之后,简娜的第一反应不是伤心,而是认为弗雷迪占了她的便宜,对她不公平。她虽然知道丈夫不久将离开人世,但仍然“当没这回事”,“一直工作,保持有钱进账”[3]1。除此之外,在和家人关系上,也是充满了隔阂。她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两个世界的人,母亲过于古板和讲究体面。母亲则认为她过于奢侈和浮夸,不认同她的生活方式。在母亲临死前的日子里,简娜也未曾停下工作,陪伴母亲的时间少之又少,没能做到和母亲亲密交流。她早上很早就去上班,晚上母亲上床后才回来,回来后唯一为母亲做的事情是把药准备好。与母亲之间没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唯一的近距离接触是晚上母亲上床后,她走进房间,在母亲身边坐一小会。她与姐姐之间也未曾建立起亲密关系。她每次去姐姐乔姬家把自己搞得“像公主巡访一样”[3]62,乐于讲述自己时髦的人生,而乔姬听了并不认同她的生活方式,认为她是不负责任、不顾家、自私自利的那种人。在觉醒之前,她从未和姐姐谈过心,不了解姐姐,和姐姐之间也从未有过拥抱。即使是面对亲人的死亡,她有的也只是冷漠。

二、孤独的克服:爱与关怀

弗洛姆对“爱”这样定义:“爱是指热烈地肯定某个人的本质,积极主动地与之建立关系……是两个人在各自独立与完整基础上的结合……”[4]110根据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爱的形式应该以博爱为基础,这是对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爱人如爱己,这种爱包含所有的人,不具有独占性,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以这种博爱态度来生活,可以克服自我的孤独。因为每个人都关心别人也被别人关心着,这种关系促使每个人都去努力了解别人”[5]28。内尔·诺丁斯在谈及关怀伦理时,也指出人们在这种存在中彼此都需要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因此,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简娜来说,爱与关怀便是摆脱孤独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对于孤独体验的自我救赎之路。

(一)付出与给予

根据弗洛姆所说,“‘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 是 因 为 通 过 ‘给’表 现 了 我 的 生命力”[4]28。“给不仅仅是个物质范畴,更重要的给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应该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和他人一起分享他的欢乐、理解力、幽默、爱好,等等。通过给,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生命感,同时也提升了对方的生命感,所以说有生命力才能够有创造爱的能力。”[4]128在与莫迪相处中,这种给予和关爱使简娜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当简娜与莫迪第一次相遇时,莫迪在买药,向她寻求帮助。她欣然提供帮助,第一次体会到帮助老人也许能让她的生活状态有所改善。在之后的交往中,她主动帮助莫迪打扫卫生,改善原有的卫生状态。正如梅洛夫所说的,“关怀一个人,就其最重要的意义来说,就是帮助他人成长并且实现自我”[6]25。为莫迪买药,打扫卫生,采购生活必需的食品,一系列关怀莫迪的行为使简娜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力。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在莫迪去世后简娜继续帮助其他老人,同时还帮助自己的外甥女的主要原因。在精神生活上,简娜常常和莫迪分享自己工作中的种种趣闻,而莫迪也乐于与她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婚姻经历,以及她作为一个女帽工的经历。从这些相互的交谈中,两人都表现出分享和倾听的兴趣,并感受到了对方的爱。莫迪认为,与简娜的相处是她一生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 这种帮助和给予充分体现了人的积极能动性,也潜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在给予的过程中,人们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能得到更多的快乐,也使被关爱者获得幸福和发展。”[7]133

(二)关心和责任

对于爱的特征,弗洛姆还认为:“在给予的因素之外,爱的主动特性明显地表现在这样的事实中,即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3]21卢梭也指出,“在人的善良的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8]46。“‘怜悯心’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是对他人困境与窘迫的同情的情感。在怜悯心的驱动下,个体开始关心他人、爱他人。”[9]19

在简娜和莫迪的交往过程中,不同的阶层、背景、年龄、受教育的程度和经历,都需要她们付出耐心和努力去适应对方。刚开始时,简娜甚至害怕莫迪的气味,“我跟着她进了门,屋里的气味让我心里不舒服,胃里也不舒服”[3]10。但是,在离开之前,她答应周末会去看莫迪。虽然起先的交往令她感到可怕和不安,但由于天然的怜悯心,她还是遵守承诺,在周末时去看望了莫迪。随着交往的深入,对于莫迪的情感已经由原来的强制关心转变为自发的关心。工作之余,不管多忙,她都会抽出时间去探望莫迪,即使是在下班后非常疲惫的状态。甚至因为担心莫迪,她出差特意提前赶回来。渐渐地,简娜开始关照莫迪起居饮食,关心她的身体疾病,承担起照顾一位老人的责任。对简娜来说,莫迪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关心和对老年人的责任感使简娜感受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和独立性,不再是一根随风飘荡的羽毛。

(三)尊重与了解

根据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言,如果没有尊重,对一个人的关爱和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和奴役别人。尊重的含义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3]35。尊重他人便是“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人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3]35。 而尊重的前提是了解和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而这也是简娜和那些“好邻居”及政府服务人员对待莫迪的区别。“好邻居”和政府服务人员来看望像莫迪那样的老人时,确实也帮助老人们清理房屋,采购日常所需,但是他们从来都不花费时间和老人交流,他们从一家老人奔走到另一家老人那里,没有时间坐下来和老人们交流,自然也就谈不上了解和尊重。简娜对于莫迪的了解和尊重,无论是对孤独的莫迪还是对想要摆脱孤独的简娜来说都是爱的积极要素。

简娜常常花费时间倾听莫迪讲述年轻时的经历,而且表现出真诚的喜欢。莫迪聊起五六十年前的老式服装,简娜真诚地倾听,并思考这些老式服装的价值,希望杂志社能就老式服装做一篇专题。而对于莫迪而言,这种交谈也是愉悦的,如她所言“我喜欢回忆旧时光”[3]25。莫迪讲述自己作为一名女帽工的生活和年轻时的爱情,简娜把她的经历写成小说《女帽工的浪漫生活》。了解到莫迪对姐姐的想念,她鼓励莫迪去看望姐姐,并伴她前往。在莫迪姐姐面前,郑重地强调自己是她的朋友,而不是因为受政府指派,靠照顾她拿政府津贴的“好邻居”,也不是怜悯她的某个好心的社会工作人员,而是欣赏及尊重她的朋友。对于莫迪的尿床事件,她在日记中以莫迪的视角描述了事情的经过,并揣摩莫迪的心理,无一不体现出对老人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尊重。正是因为对莫迪的了解和尊重,她慢慢开始反思自己先前的以自我为中心,开始试图理解自己的姐姐和母亲的处境,理解以前自己不曾看到的老人的生活状态,心灵不再是冷漠空虚的状态。

三、孤独的超越:自我成长

给予、关心老人、承担照顾他人的责任、了解和尊重老人都是爱的积极要素,简娜通过这种方式,成功摆脱了孤独的体验,完成了自我救赎,实现了孤独的超越。简娜的成长正是多丽丝·莱辛后期创作主题的体现,即强调对边缘人物的关怀,承担起共建和谐社会的责任。这种成长可以概括为内在精神的丰富和外在关系的和谐。

(一)内在精神的丰富

对莫迪的关怀与爱,使简娜踏上了自我认知和理解生活本身的旅程,她逐渐学会应对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别人的情感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她实则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

首先,在物质追求上,她不再对昂贵的衣服和奢华的生活感兴趣,也不愿意为了光鲜亮丽地出现在办公室而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我原指望着现在有时间了,可以让我的衣服达到水准。……但不行啊,问题是,就算我现在有时间保持我的风格,我也没兴趣保持了。”[3]217其次,她放慢工作的节奏,探索内心的乐趣。在工作上,她先前认为自己除了工作,一无所有。即使是丈夫生病住院,她也处于工作的状态,未曾请过一天假。成长之后的她休假三周,探索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无限可能,开始喜欢上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她放慢生活节奏,亲近自然,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观察老人们的生活,“从年龄非常大的人那里学到真正地、缓慢地、充分地享受乐趣”。她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喜欢它,直到我过了美好的三个星期。”[3]201

(二)外在关系的和谐

除了内在精神的丰富,简娜的成长还体现在外在关系的和谐。“人的行为中只有加入关爱情感,才能满足被关爱对象的需要,才可以通过关爱情感付出来缩小或消除人们之间的冷漠和隔离。”[10]94正是有了关爱情感的注入,简娜与外界才逐渐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个外在不仅包括家人,还包括陌生人。

首先,在与家人的关系上,她努力打破与家人之间的隔阂。第一次看望了姐姐一家,并向姐姐了解妈妈和外婆的生活,对姐姐的孩子们,不再是厌烦和疏远,渐渐承担起长辈的责任。鼓励姐姐的孩子吉尔参加杂志社的考试,并指导她处理工作上的问题,同时,在和“问题少女”凯特相处时,她表现得非常耐心细致。在人生规划上,帮助凯特提升学历,拓展社交圈。其次,开始关照老年人的世界。她不仅担起照顾莫迪的责任,还开始关照安妮、伊利莎·贝茨等其他老人。在医院陪伴莫迪时,莫迪睡着了,她还会去别的病房和其他老人聊天以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对于老人们的缓慢而充满疾病的世界,她不再感到畏惧,她说:“我享受那个世界,那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有那么一个世界存在。”[3]191

简娜的成长与爱的付出和给予以及她对老人世界的了解与尊重是密不可分的。而同样经历着精神上的焦虑与孤独的乔伊丝搬到美国后,她每天都是聚会、饮酒,醉醺醺、浑浑噩噩地生活,并未具备创造性地爱的力量,也未与外界建立起关怀关系,缺少爱的力量,远离对社会的关怀,自然也就无法摆脱孤独,与简娜的友谊也渐行渐远。这充分说明了只有真正的爱和关怀才能摆脱孤独,仅仅是身体上的靠近和臣服,无法完成自我救赎与成长。

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对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爱,包括对老人的关心、付出、了解与尊重等要素,摆脱了原有的孤独和不成熟的状态,不论在精神生活还是在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上都达到了和谐状态,完成了自我救赎和成长。通过简娜的蜕变,我们不难看出多丽丝·莱辛对爱与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大力倡导。

猜你喜欢

弗洛姆莫迪关心
走过独木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年华如斯:莫迪里安尼笔下的平民青年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开心与关心
不乐多冤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